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外面的世界是我们精神世界的投影

慈诚罗珠堪布  2016/02/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外面的世界是我们精神世界的投影

今天课的题目是——相由心生。很多佛经里经常都讲“相由心生,境随心转”等等。这些经典的话,在很多佛经上经常出现,那么我们今天讲的题目就是“相由心生。”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什么叫做“相”,什么叫做“心”,怎么从心产生。先了解一下这些。

“相由心生”相是什么呢?佛经上讲得可以从两个层面解释,现实生活当中的各种各样,人的面相,人的念头,各种各样的念头,这些是叫做相。还有外在的世界,山河大地,包括人类居住的地球、西方极乐世界、天堂、地狱等等,这些也叫做相。凡是我们的五种感官,眼、耳、鼻、舌、身,能够感受到的外面的世界都叫做 “相”。

“相由心生”,心是什么呢?很多时候在佛经里面,很多时候指的是我们的第六意识。佛经里讲八识,尤其是唯识宗讲八识,把我们人的精神世界分成八个不同层面,叫做八识。其中第六识,西方心理学和哲学用“心理”这两个字来表达,比如我们能够去判断、分析、研究有思维能力的精神就叫做“心”,平时是这样的。

但是“相由心生”的“心”不是这个意思,这里面讲的心是佛教里讲的“五蕴”时候的“行”。

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是什么呢?佛教把整个物质和精神,还有物质和精神的运动,所有这类的归纳为五种不同的东西。蕴,就是很多东西堆积在一起的时候叫做“蕴”。

行蕴是什么东西堆积在一起呢?行蕴的蕴这个字里面有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比如说视觉、听觉、触觉等等,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的觉受。外在世界对五种感官刺激所产生不同的觉受,也就是我们视觉、听觉这些。视觉、听觉后来都加个觉悟的觉。凡是有“觉”这个字的都不是物质,用佛教语言来说都不是物质,物质是感受不到外界的。比如说两块砖头碰到一起,它们感觉不到,没有触觉,但是我们的手去接触一块砖头的时候就能感受的到,这块砖头的存在。

因为手去触摸的时候产生了觉,就叫触觉。同样,视觉、听觉、嗅觉都是一样,从佛教的角度看,它们的属性不是物质,而是精神。眼耳鼻舌身这些所有的觉受,再加上第六意识就是“行”,行不单单指我们的意识。视觉也叫做行,听觉也叫做行,触觉也叫做行,就是因为这么多的觉感受堆积在一起,它们的总称叫做“行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相由心生的心。

相由心生,就是从我们的心当中产生各种各样的相的意思。佛告诉我们相由心生,实际上佛想让我们明白什么样的道理呢?这跟我们的解脱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有相当大的关系。首先,佛陀告诉我们相由心生的主要动机是什么呢?是想让我们明白不要过度的相信外面的世界。为什么不能执着外面的世界呢?所有的普通人,用佛教的话讲凡夫,把外面的所有的东西,当做一个真实的东西,然后我们追求,我们把外面的东西当做很真实的,然后拒绝外面的,从生下来到死亡之间一辈子,我们在追求和拒绝外面的,在当中挣扎。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失去了对自我的认识。把外面的物质世界当做真实的,然后去研究、去追求、去学习等等。度过了一辈,从来没有回头去研究自己,没有分析自己,没有观察自己。佛教我们平时叫佛学,实际上佛教讲什么?佛教主要是在研究人,佛教主要是研究人的生命,和人的精神世界。全世界所有的宗教对人的生命和人的精神世界最了解,研究最透彻的就是佛教。因为它专门研究这两个。

佛教让我们一定要明白,外面的世界实际上是我们精神世界的一种投影,我们精神世界的一种反射。投影机把各种各样的图案投射在墙上,当我们看到图案时,不懂原理的人,他以为图像就在墙上,但是懂这个原理的人不觉得这些图像在墙上,而在投影仪里。但是不明白道理的时候,认为不是这样。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一个不会休息的人,心是无法自主的

今天的社会都在通过鼓动欲望而刺激消费。厂家在不断升...

念一佛名,换彼百千万亿之杂念

兹欲勉强遏捺,立使空寂,而止动归止,止更弥动。纵粗...

人生如梦了不可得

原文: 古人云:热乱场中,难当冷眼。以三界无安,犹如...

境无好丑,你怎么想就变成什么相貌

我举一个例子。比方说有一个老母亲,老母亲有两个女儿...

境之善恶,由心之善恶所感

适接手书,并《大士集》,不胜欣忭。大士碑文,经黄君...

诵普贤行愿就能不堕地狱,那因果怎么体现呢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 诵此普贤大愿王,一...

心是如何「作茧自缚」的

作茧自缚这个成语,借用蚕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来...

影响自己最大的就是「反应」

人的一生,影响自己最大的就是反应,你赞美我,我高兴...

佛说人在临终时投胎到哪一道的现象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第十卷阿阇世王受记品记载:...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与持诵事迹

金刚经十大威力依《金刚般若经旨赞》开示:此经有『十...

世间有许多苦恼,佛菩萨为何不蒙垂救

问:大士寻声救苦,是救于果者也,何以世间仍有许多苦...

佛法是属于非宗教还是宗教呢

问: 尊敬的堪布,我也是一个道德弘扬者。今天见到您...

虚云老和尚法语

○修行要在动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来闭起眼睛才算修行...

钱财乃五家所有

过去,有一位仁慈的国王,以平等心爱护人民,却不曾出...

释迦牟尼佛管送,阿弥陀佛管接

在《悲华经》里,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在一尊佛面前...

割耳救雉

智舜禅师,唐代人,一向在外行脚参禅。有一天,在山上...

健康食品排行榜

番茄: 番茄内含有的西红柿红素,能够大幅减少乳腺癌...

学吃亏的好处实在太多了

忏公师父常常讲一个观念,他说:我们修行人有三个重点...

何谓「六即佛」

【六即】又名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师,立六即佛义,以示...

佛家之孝与儒家之孝

儒家讲孝为至道,至德要道。而佛说的戒律,最终归结到...

谦恭价值观箴言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尚书》 君子不自大其...

五蕴明明有,如何照见空

观世音菩萨教导我们:无色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