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希求解脱者,莫被名闻利养所缚

索达吉堪布  2016/03/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希求解脱者,莫被名闻利养所缚

应当坚信解,彼性本应舍。

我们应当坚信:上面所讲的名闻利养,从本性来看理应舍离,千万不要被它束缚了。

我们是希求解脱者,不是希求名闻利养者。名闻利养无有实质,且能引生极大的过患,佛经中说:“弥勒,诸菩萨当了知,利养恭敬能引生贪欲,摧毁正念。”第五品中讲过,如果正念被毁,闻思修行、慈善功德都会被毁,所以名声、利养、财富一点利益都没有。

对此,我确实有深深的体会:自己的名声再怎么大,临死时一点用处也没有;所得的受用财产、众人恭敬再怎么多,只不过是表象而已。只有为众生做点事情,人身还算是有价值,否则这个臭皮囊何时完结也不知道,到时候虚度一生,就像水泡一样破灭,名利又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说:“名闻利养断定为迷乱。”这句话,大家要永远记住!世人对功名利禄极为向往追求,日日夜夜为此而操劳,假如它有一丝价值,这样做也是值得的,但其本质完全是迷乱、错误的幻觉,犹如水泡和彩虹一样,是离散坏灭的无常法,一点恒常性都没有。

现在对名利乐此不疲的人,包括身穿袈裟的出家人,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呢?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有时候不禁生起深深的悲哀:在这些人当中,大多数是为了自己的名、自己的利、自己的财富而忙碌,真正认识自己本来面目的人微乎其微。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多修行人醒悟不过来也情有可原,因为他们被外境紧紧制约着,迷失本来面目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永远这样下去,这并不是理智的选择。大家应该依靠善知识的大乘教言,反复思维自己活在世上到底是为了什么?是希求名闻利养,还是自身的解脱,抑或是众生的利益?总有一天,现在的一切都会过去,执著当前的财富名利又有何益?

以前有个画家,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点,装在相框里,问下面的人这是什么意思。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知道这究竟代表什么。其实它的意义非常深刻:众生执著于一点,往往会忽略很多很多,全然不觉还有大片的空间。比如你执著名声时,除了名声以外,本来还有许多事物可带来快乐,但你只愿意执著这一点,心里一直惦记着,得不到就特别苦恼。或者今天别人骂了你,你一下午都不想吃饭,也不想做事情,一直耿耿于怀闹情绪。其实除了这事以外,还有很多事情可想,但你只看到了黑点,却没有发现大片的白纸。

现在世间上的人,有些特别执著名,有些特别执著财,有些特别执著地位,都钻进了黑点这个死胡同。前段时间我们附近有些部门的人调迁,有的人没有得到满意的位置,就特别伤心,好几个月都吃不下饭,觉得单位领导对自己不公平。实际上,不说禅宗或大圆满的教言,如果能明白刚才这个道理,他也不至于如此难过。

所以,大家也可以在白纸上画一个黑点,然后放在床头桌前,特别不开心时就看一看,提醒自己就是这个黑点,旁边的白色空间那么大,哪里都可以自由自在地翱翔,为什么偏让自己这么辛苦地执著?名利这些身外之物,迟早都会过去的,为什么自己还不醒悟?

古代有个故事说,一个国王做了个梦,梦里有人告诉他,只要记住一句话,这一生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忘怀得失。他当时特别欢喜,但醒过来后就忘了。(我们有时候也是这样,比如说梦见了上师,上师讲了一些教言,自己非常高兴,刚醒来时还记得一点,但过一会儿就没有了。可能那个国王也是这样。)他非常伤心,于是倾其宫中所有钱财,打造了一个大钻戒,并召集智慧大臣们说:“你们谁能把这话找回来,我就把这个钻戒给谁。”

过了两天,一位老臣跟他说:“国王,把你的钻戒先给我。”国王问:“你是不是已经知道了?”老臣不说话,拿过钻戒来,在戒环上刻了一句话,又把钻戒还给国王,扬长而去。国王一看,恍然记起梦里正是这句话——“一切都会过去的”。(这个老臣很了不起啊!)

从此之后,他牢牢记住这句箴言,在一生当中,不管做什么都没有特别执著。因为他知道,光荣辉煌、耻辱失败、财富名利,眼前所出现的一切,终究都会过去的。所以,有了特别好的名声和众人恭敬时,他不会生傲慢心,因为这个会过去的;沦落到穷困潦倒时,他也不会痛苦绝望,这个也会过去的,人生只是一场梦而已。

这些教言还是很有启发性,我们学习大乘佛法也可以借鉴。现在有些人说得很高,什么“我要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我是大乘根基”,但是行为上、心理上,不要说大乘佛教,连善良高尚的美德都不具足。所以,我们应该从点点滴滴学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先完善自己的人格,然后再谈大乘的六度万行也不迟。

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定要舍弃名闻利养,光是口头上不行,心里还要有深刻的感受,决定以后不再追求名利。要知道,为了名声而奔波、为了财富而奔波,的确不是一个修行人。不管你是居士还是出家人,什么样的身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看破世间八法,如果能的话,才算基本上进入了修行的行列。

为什么要舍弃名利呢?原因是这样的:

纵吾财物丰,令誉遍称扬,

所集诸名利,非随心所欲。

纵然我拥有丰厚的财产,名声遍布整个世界,名闻利养样样齐全,但这些只是暂时的显现,并不能任我随心所欲地支配,因此没有必要去贪著。

有些众生财富极为圆满,如佛陀时代的给孤独施主、波斯匿王,天界中的多闻天子,还有四种转轮王,当代的比尔·盖茨、李嘉诚,虽然他们的财富令世人羡慕,可是死时一针一线也无法带到后世。还有些人有广大的名声,如举世闻名的明星、歌星、球星,整个地球上的人都在呼唤他们的名字,无论他们去任何一处,人们都会用热烈的掌声来迎接,用优美的词句来赞颂,尽管如此,他们临死时名声也无法一同携行,甚至最珍爱的身体也要在火化场处理,所以名声对他个人、对世间有什么实在意义呢?

真正有功德的人,别人赞叹也好,不赞叹也好,他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但如果没什么修行境界,也没有强烈的利他心,只是因为偶尔的机会,名声突然远扬四方,依靠广告宣传等种种途径,让全世界都知道你,这又有什么用呢?世间上也曾有过很多著名的人,但他们死了以后,只是过了几代的时间,人们就把他们淡忘了。

我以前也讲过,麦当劳的中国总裁,年纪轻轻就拥有相当规模的财富,但在死亡降临时,他无法带走一分一厘。生前千般竞争、万般算计,死时却什么都用不上,一切的一切都留在了人间,自己只有随业力往赴中阴长道。如此结局,细细想来名利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若能从名利的束缚中获得自在,对修行一定是有利益的。否则的话,阿底峡尊者说:“贪欲不得善趣乐,并将断送解脱命。”无论贪著什么法,名也好、利也好、人也好、财也好,不仅得不到善趣的人天安乐,连解脱的命根也会彻底断送。

当然,从根本上断除贪欲,对凡夫人来说也不太现实,但是通过大乘教言的殊胜方便法,在自相续中慢慢串习,一定会有帮助的。这一点我自己也有亲身体会,而且在座的很多道友,经过长期的闻思后,心态与以往完全不相同。尤其是在学院呆了很长时间的人,到了城市里面,别人一谈到名利财富,不要说自己去希求,就连听的兴趣都没有。其实今生如此短暂,为什么要追求这些呢?来世那么漫长,但是谁都不关心,只是贪求短短几年的快乐,真是特别可怜!

在座的有些老菩萨,现在是比丘、比丘尼了,但以前年轻在家时,也可能疯狂追求过自己所贪执的对境。那天有个老出家人跟我讲:“我现在才真正地学佛了,年轻的时候太累了,追求的东西太多了,结果全是虚幻不实,一点意义都没有,直到现在才明白,晚也、晚也!惜哉、惜哉!”所以,如果修行的教言融入自心,方能真正地看破放下。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出家人不求名利,但名利自然也会跟着来

出家人不要喜欢衣、食、住充足,若贪享受则容易懈怠。...

心淡如水福自多

人世间的物质财富是非常有限的;然而,人对物质财富拥...

真正的福报是自然而然的

莲师说我们死亡之时,无论你的尸身是用檀香木的柴堆烧...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是为向前

很多时候,得不偿失,好好想一想;很多小偷,很多损人...

知止

李叔同(弘一大师)有幅字,就是知止二字。我们一般说知...

心无染着名为少欲

过去有一位受持五戒的优婆塞,他的亲友很认同婆罗门的...

价值都要用折扣来计算吗

打折扣是商家买卖的一种促销手法,意思就是照原来的价...

傲慢是成就的最大障碍

傲慢是成就最大的障碍,是积功德最大的障碍。一般而言...

透过无分别智远离五种过失

哪五种过失是透过无分别智可以次第远离的? 一、远离外...

化羞辱为前进的动力

在美国,有一位叫库帕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在...

修学地藏经跟地藏法门的原因

为何要修地藏法门? 首先,就是许多大师都提倡大家要修...

修空观,把生命归零

那么我们讲到这个,我们凡夫的造业呀,从浅到深有两种...

美好的掌声

王先生是一个公司的董事长,生意做得非常成功。 他的...

是思想决定你的生命

生命的产生和形成,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必有其因果,所...

有哪些可行的改过方法

然人之过, 有从事上改者, 有从理上改者, 有从心上改...

有我与无我

有一次,一位婆蹉族的出家外道游行沙门,到摩揭陀国首...

地藏比丘其人其事

地藏比丘(公元630-729年),生于新罗国王族,俗姓金,...

佛门里的养生妙方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2015年版《世界卫生统计》...

菩提心是建立在责任感,而不是建立在情感

我们一般人要去做一件事情,只有一个理由就是我想要去...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白话解释

莲池大师所作《戒杀放生文》,精辟圆顿,事理兼备,悲...

中国人的四大传统智慧

1、大道至简 大道理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

看看这些名人是如何惜福的

有人说越有钱的人越抠门,按这种逻辑,顶级富豪岂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