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通过六个因素来理解烦恼的起源

明一法师  2016/06/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通过六个因素来理解烦恼的起源

通过六个因素来理解烦恼的起源:一、业的习气,二、外境,三、恶友的影响,四、依从错误的教导,五、习惯,六、错误的概念。

造成烦恼的基本原因,是过去所做的不善业,存留在意识田里的业习。因为无明,贪欲,嗔恨或其他烦恼的驱使,各种不同的习气,业的种子,都种植在心识中。一旦情况适合,这些种子便成熟,再次生起烦恼。

外境,是第二项助长烦恼成熟的原因。大部分情况下,外境当前,而业的习气又在你的心中,轰!烦恼就生起。购物是很好的例子。物品都陈列在架子上面,你透过眼识接触到物品,心不知不觉中便怀有贪念,沉溺在外境。这种情况可能很巧诈,很难把自己的心和所想要的物品分开,你的手不由自主的伸向口袋找钱,基至还搞不清自己在做什么,东西已经买下来了。就是如此简单,不是吗?因此,当烦恼的主体,遇见了合适的对象,迷信就像原子弹一般的爆发了。

第三因素,是外在的影响力,包括误导人的恶友,提供令人生起烦恼的资讯,使你迷惑的熟人。因此,你结交的朋友,密切来往的人,都很重要。譬如,你身边的人都爱喝酒,如果你有一些自制力,可能在一周左右的时间里不受影响。但是,不久之后,因为环境的影响力量太大了,就无法控制自己。

第四因素与前面所说的不同,前面是说和带来环境影响力的人们在一起,第三因素,大致是指你的生活方式及环境。然而,第四因素,是指你相信某人是特别的老师,所以听从他,并且依从他教导的所有错误观念。

譬如,在释迦牟尼的时代,有一个渴望获得证悟的人,他去见某一位上师,这位上师叫他去杀一千个人,并且用他们的手拇指做一串念珠。上师说:“办完这件事情,并且得到觉悟时,再回到我这里来,接受更多的教导。”这个名叫安古里马拉的人,真心相信这位所谓的“上师”,当他收集了九百九十九个拇指时,终于遇见佛陀,佛陀劝他修习真正的佛法。这个人的依止是盲目的,带来的只是痛苦。

第五种增长烦恼的力量,是习惯。它运作的方式如下,你曾经对某件境相有过经验,一旦遇见相似的境相,便想起第一次的经验,而每次重复这个行为,你的记忆就更加增强,想像力也变得愈强烈、愈扭曲。习惯所造成的联想非常强烈,每当类似的情况出现时,你的心就自动奔向烦恼。有些人已经对使他生起烦恼的境相着魔,无法忘怀。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因为这个经验已经重复不断发生过许多次了,内心中留下愈来愈深刻的印象,心念驻留住在回忆经验,使烦恼更加严重。心中不出现那个境相,这个人甚至睡不觉。我确定每个人都有这种经验,如果这种习惯重复的次数太多,印象愈来愈深刻,你真的可能会发疯。

譬如,在西方世界里,当你要和男友和女友分别时,两人都要求对方:“请别把我忘记!你要记得我。如果把我忘记,就是不再爱我了。”所以,你得不到自由。因为你对一件事物如此着迷,所以你没有自由。

第六因素和有趣的东西有关。当你记起一件事时,就对它下判断。“这东西是太好太棒了!有这么多美好的品质,有这,有那……”你把东西的价值极度夸大,和真相已经完全脱节,它只是你错误观念下的产物罢了!

譬如,你有一个男朋友,对他十分着迷,觉得他的每个动作与手势都很有趣,走路的姿态、说的话、做的事,看来都很好。甚至当他做了非常坏的事情,你还觉得挺好玩。你完全被迷人的特质吸引,所以看不清楚他的缺点。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为何烦恼很难断

问: 我这几天修行很精进,为什么还很烦呢?是什么原...

别让这三种烦恼障碍?你

所谓意三者:嫉、恚、痴:十善业中身业我们说是:不杀...

地藏菩萨能让你一切烦恼皆得消灭

【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贪瞋痴等皆猛利故,造作杀生,...

极乐净土,人人不再设防的世界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之第三十九愿:受乐同于漏尽愿 第三...

你计较,烦恼也是你自己的

漫漫人生路,想追求的东西实在太多。得失不过如此,想...

有时解释,反而会增添烦恼

生命只有一次,何必忙着为自己解释语言虽十分通俗,但...

犯戒造业的四种原因

佛讲了四种造业或犯戒的原因: 一个是不明理,然后犯戒...

身口意不清净,结果一定是烦恼痛苦

什么是恶语?无论所说的是何种话,无论是好听的还是难...

永明延寿大师开悟的故事

第六代祖师永明延寿禅师,他从禅归净土,他知道禅不容...

好德的重要性

一、好德的重要性 好德是五福之一,而且是重要的一福...

常用佛语的背后义理

你的业障重啊! 常听佛教徒讲业障,听久了实在让人害怕...

从头到脚的饮食营养秘方

俗话说:吃什么补什么。但你知道大脑、心脏、肺、头发...

舍报后放在冰棺里几天,再助念有用吗

问: 如果亡者已经舍报几天了,放在冰棺里几天,再助...

外境没错,错在自心

外境永远没有错,错在自心。在我进入佛门不久,我的一...

常见的禅病及其调治

所谓禅病,是指由禅修方法不当直接引发的身心疾病或显...

宣化上人:念佛法门

我们现在打佛七,这就是方便法门。有人说:「念佛法门...

大安法师:一念净信即可得利

一九九九年春节,我们有十六人曾在九华山祗园寺上客堂...

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会怎么做

讲个故事吧。195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入学考试...

至简至稳,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

赵朴初老居士《佛教常识答问》

第一章 佛陀和佛教的创立 1. 问: 什么是佛教? 答:...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问: 解脱痛苦必须从心开始,那是被动适应环境变化吗...

佛法具足世出世间一切诸法

来书备悉。须知佛法,具足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从前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