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果能摄心一处,则无事不办

虚云老和尚  2016/10/2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果能摄心一处,则无事不办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楞严经》

当知摄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断除贪嗔痴。则诸恶不起。自能众善奉行。故摄心二字岂独挽救人心。维持世道。果能摄心一处。无事不办。日久功深。菩提可冀。我佛洪恩。初唱三归。次申五戒。用斯方便。先拔众生苦。其恩浩大。岂碎身之所能报其万一哉。是故闻说此三归五戒之义。当从解起行。若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遍于宇内。则仁人百万。

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百刑息于国。其为国主者。则不治而坐致太平矣。所以受持五戒。不但钦遵佛制。报感乐果。抑且冥助国律。益补邦家。斯乃三归五戒之名德行相也。诸位若能真实行持。则得成佛种子。行解相应。方到彼岸。愿诸大众。从此之后。从闻生解。解而思。思而修。则成佛可期。常勤精进。辗转示人。方报佛恩。希诸大众。各宜努力。前途无量。消灾免难。若能受三归五戒。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自能与道相应。无上佛道。可以圆成矣。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虚云老和尚文章列表

佛告诉你为何心静后智慧就来了

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快乐只可以在心内寻得

世界上的良药,每一种只能治一种疾病;心灵的良药---...

【推荐】色欲招病 断欲解病

从前,有个翰林名叫邝子元,患有严重的心疾。每逢毛病...

昌臻法师《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我们今天讲的题目是: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以...

学佛人该有的心态和观念

淡泊明志 智悲光尊者说过:一个凡夫众生,如果吃穿等样...

佛法对心理问题的解决

我是首次参加心理学界的论坛,本着交流和学习的态度而...

训练心的定力

所谓定,简而言之,就是使一种心行形成稳定的力量。即...

佛教的心理调适

一、三宝为依怙 轮回三界中的我等众生,悉是烦恼具足的...

人有四种未来

龙树菩萨说,人有四种未来:从光明到光明;从光明到黑...

患重病者求佛菩萨保佑有用吗

问: 患重病者求佛菩萨保佑有用吗?如果没有明显的感...

学佛是否一定要吃素

学佛者是否需吃素 圣严法师曾讲过,素食是佛教鼓励的...

出家修行自警七条

原文: 先民有言,禹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我今...

无常大鬼常随身间

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念生死苦》中云:粪秽丛中,...

改变命运的黄金法则---行善积德

一、诸恶莫作: 1、为人莫作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

老妇人清净无染的爱

佛陀时代,有一位气质很好、但衣着褴褛的老妇人来到一...

久坐对健康的伤害与吸烟相当

人人都知道吸烟伤身,犹如健康杀手,但可能很多人还没...

没有受菩萨戒就不可以看《梵网经》吗

问: 有同修说戒律不是随便学的,犯盗法戒、犯盗法罪...

今生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吗

佛法认为,人的际遇是由业决定的,每个人都生活在因与...

慧律法师《观照无常、放下执着、感悟佛性》

初学佛的人,观照的力量不够,自己的悟性也不足,自然...

多欲为苦,生死疲劳

《八大人觉经》上有句话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为什...

陈晓东:笃信佛教,与星云大师结缘

陈晓东自幼受家人熏陶笃信佛教,日前他参加中国台北举...

人生苦短 难得糊涂

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