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五欲中哪一事为最妙

2017/02/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五欲中哪一事为最妙

往昔,佛陀游化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波斯匿王、毗沙王、优填王、恶生王、优陀延王,这五大国王以波斯匿王为首,会集于园观之中。

此时,五位国王聚集一处,各作此论:"诸位贤达当知,如来所说五欲,是哪五欲呢?如眼睛见到色境而产生非常爱乐之念,这就是世人所希望的。如耳朵听音声、如鼻子闻香气、如舌头尝知味道、如身体能感受细滑,这五事即是如来所说的五欲。而此五欲中,何者最妙?是眼睛见到色境最妙?耳朵听音声最妙?鼻子闻香气最妙?舌头尝知味道最妙?还是身体细滑之触最妙?这五事到底哪一事为最妙?"

其中优陀延王说:"色境最妙。"优填王认为:"音声最为妙。"恶生王论说:"香气最为优胜。"波斯匿王则论说:"味道最为妙。"而毗沙王则说:"细滑的身触才是最胜。"

这时五位国王说道:"我们共同论说五欲,然而却不知哪个才是最妙?"于是,波斯匿王向四位国王说:"现在佛陀就近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中,我们可以一起前往世尊所在之处,询问五欲之义。如果世尊有所教导开示,我们当共同依教奉行。"诸位国王听从波斯匿王所说,一起来到世尊处所,顶礼佛足,各坐于一旁。波斯匿王将刚才他们共论五欲之事,具向佛陀禀白。

世尊便向五位国王开示:诸位国王都是随着各自的喜好而作此论说。如果这个人的习性对色境染着甚深,怎么看也不会厌倦、不会满足,这种人会认为色境最妙、最上,没有能够超越它的,自然不会另外贪著于声、香、味、细滑之法,于是在五欲之中,自然将色境当成是最妙的。

如果这人的习性对音声有所染着,他听到音声便感到极度欢喜,而不觉得厌倦、不会满足,认为它是最妙、最上,自然会将五欲当中的音声当成是最妙的。如果有人的习性对香气有所染着,嗅闻到香气后感到极度欢喜,而不觉得厌倦、不曾满足,认为它是最妙、最上,自然会将五欲当中的香气当成是最妙的。又,如果有人的习性对味道有所染着,舌头尝到味道后感到极度欢喜,而不觉得厌倦、不知满足,认为它是最妙、最上,自然会将五欲当中的味道当成是最妙的。如果有人的习性对细滑之触有所染着,对细滑的触受感到极度欢喜,不会有所厌足,认为它是最妙、最上,自然会将五欲当中的细滑触受视为最妙。

再者,如果那个人的心正染着在色境当中时,那时就不会住着在声、香、味、细滑之境上;如果那个人的习性正染着在音声当中时,那时就不会住着在色、香、味、细滑之境上;如果那个人的习性正染着在香气当中时,那时就不会住着在色、声、味、细滑之境上;如果那个人的习性正染着在味道中,那时就不会住着在色、声、香、细滑之境上;如果那个人的习性正染着在细滑的触受当中时,那时就不会住着在色、声、香、味之境上。

于是,世尊便以偈颂宣说:

"欲意炽盛时,所欲必可克,得已倍欢喜,所愿无有疑。

彼以得此欲,贪欲意不解,以此为欢喜,缘之最为妙。

若复听声时,所欲必可克,闻已倍欢喜,所愿无有疑。

彼以得此声,贪之意不解,以此为欢喜,从之最为妙。

若复嗅香时,所欲必可克,嗅已倍欢喜,所欲无有疑。

彼以得此香,贪之意不解,以此为欢喜,从之最为妙。

若复得味时,所欲必可克,得已倍欢喜,所欲无有疑。

彼以得此味,贪之意不解,以此为欢喜,从之最为妙。

若得细滑时,所欲必可克,得已倍欢喜,所欲无疑难。

彼以得细滑,贪之意不解,以此为欢喜,从之最为妙。"

是故,大王!若说色境最妙,当平等而论之,怎么说呢?因为对色境有贪爱的习气。如果对色境没有贪爱,就不会有所染着。由于贪爱色境,这种人便会认为在五欲当中,色境最妙。然而贪爱色境会产生种种过患,如果贪爱色境不会产生过患,众生就永远不会有厌离之心。正是因为贪爱色境会产生过患,所以众生才会对它产生厌离之心。色境的过患具有启发人出离的要义,若无法启发人心生出离,那么众生不得出离生死苦海。因为色境的过患能让众生发出离心,精勤修行得至无畏涅槃城中。如以上所说,色境在五欲尘境中就是最妙。

大王!如果说音声,或香气,或味道,或细滑之触是最妙的,都应当以平等之心而论。觉得音声,或香气,或味道,或细滑之触最妙,是因为对音声,或香气,或味道,或细滑之触有贪爱的习气。如果没有贪爱,就不会有所染着。由于贪爱音声,或香气,或味道,或细滑之触,这种人便会认为在五欲当中,音声,或香气,或味道,或细滑之触最妙。

然而贪爱音声,或香气,或味道,或细滑之触都会产生种种过患,如果不会产生过患,众生就永远不会有厌离之心;正是因为贪爱音声,或香气,或味道,或细滑之触会产生过患,所以众生才会对它产生厌离之心。

所以,音声,或香气,或味道,或细滑之触所产生的过患,也具有启发人出离的要义,若这些过患的境界无法启发人生出离心,则众生不得出离生死苦海。因为音声,或香气,或味道,或细滑之触的过患,能让众生发出离心,得至无畏涅槃城中,所以音声,或香气,或味道,或细滑之触在五欲尘境中就是最妙。因此,大王!众生所乐之处,心即受其染着,受其染着则受苦患,就是这个道理。大王!当以此为知见。

五位国王听完佛陀的开示,皆欢喜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五·五王品第三十三(一)》

省思:

众生将四大假合的色身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执以为我,向外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境,因贪着爱染心中不能作主,而动诸身口意造业、受苦,流转轮回。所以想远离诸苦,须知六尘境界实为贼人,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媒,劫取自性功德法财,是故修行当以六根六尘为入处。六根接触六尘之际,时时刻刻保持觉性,反省检讨,收摄身心,起观觉照,不起贪爱、烦恼、执着,如此收摄用功,生活中落实"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的行持,身口意便得清净,日久,就能够回复本自清净的菩提心,踏上解脱自在的涅槃路。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卸下你沉重的包袱吧

出生的时候,我们一无所有,我们天真无邪,我们开心快...

三惑之害,不可不慎

财色与酒,名为三惑,臣耽丧家,君重亡国。《法苑珠林...

祸福相依,福报不可享尽

有一个观念大家要了解。我们有情众生,特别是佛弟子,...

追求名利的心永远都没有尽头

许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一只老鼠意外地掉进一个半...

禅是清凉自在的享受

禅是清凉自在的享受,是超越一切对立的圆满,是脱离生...

守财奴的感悟

有一个守财奴,非常吝啬,从不曾布施过一毛钱。他对自...

皮克的99块金币

皮克很快乐,皮克是地球上最快乐的叫花子。 我为什么...

圣严法师:欲望得失

诸欲求时苦,得之多怖畏,失时怀热恼,一切无乐时。─...

德高望重的祇夜多尊者

古时有位修行人祇夜多,以大威德著称。两位比丘慕名前...

如何变不利为有利

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同样,一个人的缺点...

隋唐高僧善导大师

诸位,大家吉祥。我们都听过佛门有一句话,叫做放下屠...

竿影见佛法

从前,印度有座寺院,里面住了四位神通广大的道人。城...

佛弟子应该如何追求财富呢

缘起的色身,必须假衣食才能延续。尤其在工业化社会,...

被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

不看不知道,世界还真奇妙!原来我们平时所讲的俗语,...

人在少年,最难克制的是情欲

原文: 人之少年,最难制者为情欲。今之世道,专以导欲...

学佛首要就是听闻佛法

宗喀巴大师说,正见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我们刚开始学佛...

星云大师《相互体谅》

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不是一起吃喝,一起玩乐,一起...

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善知识,既皈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

吃素50多年的心脏外科医生

一个素食主义者的生活秘密是他敏锐的头脑和令人难以置...

少吃肉的七个秘诀

想为地球尽点心力吗?从少吃肉开始吧! 「吃素救地球...

比能力更重要的12种品格

能力很重要,可有一样东西比能力更重要,那就是人品。...

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佛曰:忧生于执著,患生于执著。 凡无执著心,亦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