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菩萨为何不应住色布施

南怀瑾老师  2017/03/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菩萨为何不应住色布施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为什么讲忍辱,一下子又跳到布施来了呢?就是今天讲课一开始跟大家提醒的,金刚经布施、持戒、忍辱,是一贯连下来的,不像现在的文章条理化、科学化,过去的文学行云流水,看起来漫无次序,好似一个不规律的排列,但是却构成不规律的美。所以说,“菩萨不应住色布施”,就是不应著相,住色法的布施是有形的,非常著相。用白话文来讲,就是一切受物理、环境影响的东西,都要把它放掉,万缘放下,就是不住色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佛再三的告诉须菩提,佛法大乘菩萨道的精神,就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有所作为,一切一切的作为,都是处处牺牲自我,成就他人;应如是布施,应万缘放下,利益他人的身心。为什么人放不下呢?因为不肯真正布施,因为众生著相。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不要著相,那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譬如我们人最著相的,是希望自己多活几年,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寿者相。但是生命留得住吗?一切诸相,即是非相。这些现象,不是你要留就能够留的;它本身留不住,本来无住,本来不可著相的。凡夫众生之所以为凡夫众生,是明明知道这个道理,尤其是学佛的人,都非常清楚,但他心中仍在想:留不住的都是他们,我大概能留得住吧!总觉得自己不同一点,比不知的不学佛还可怜。所以我经常提到我那袁老师的诗,“五蕴明明幻,诸缘处处痴”。说学佛的人,明明知道五蕴皆空,但是啊,自己到处痴迷重重。这就是因为行不到的缘故,行不到就不是修行人。修行是行,行为上的行。

所以佛“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再进一步说,不但无我,也无人,也无众生。有些年轻人,自以为有了大乘的精神,又不肯自修,我就常常劝他们,你先求自修啊,自修好了,再来度人,你连自修都没有修好,怎么去度人呢!这也是我经常感叹自己的,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自己都没有学好,度个什么人啊!只怕你自己不成佛,不怕你没有众生度。众生愈来愈多,有的是事需要你去作的,自己修行没有基础,何必急急忙忙去度人呢?

彻底的说,众生不要你度,个个自己会度,有些菩萨们度众生,决不是说法,反而加重众生的苦头,等他吃够了苦头,受不了,他自会回头的;这也是一个度人的法门,并不一定要教他打坐学佛。

因为有些年轻的同学们,心心念念在学佛,而且发疯一样的想成佛,成佛干什么?要度众生;众生自己会度,不要你度!“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你要晓得佛法的理,一切众生皆是佛,你去度佛干什么?每个众生都是自性自度。所以六祖悟道以后,对他的师父讲:迷时师度,悟后自度。众生都是自性自度,在佛教早晚功课中要念到,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都是自性自度中。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南怀瑾老师文章列表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今天恰好是观音菩萨圣诞,我们举行皈依仪式,还有学佛...

宁肯老僧堕地狱,不把佛法作人情

而菩萨为利养故。应答不答。倒说经律。文字无前无后。...

在生活中感受和体会无常无我

当提起无常时,总会觉得离我们很远,有一些距离感,只...

佛度六师现神通

昔日佛在王舍国竹林精舍,广受君民尊敬供养,因此引起...

济群法师:「无所住」和「制心一处」是否矛盾

问: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师父们经常...

利益众生的方法

学习大乘佛法,修学的目标就是要利益一切众生。然众生...

学佛后如何发家致富和避免损财

有些人通过杀生、欺诈等途径得到钱财,这些钱财在获得...

安住在无所得的心

我们再往下看什么是生灭的相状,什么是不生灭的本体。...

天人长寿而不能永恒

一般人很难想像,内心的宁静和寿命的长短有很密切的关...

福从俭中来

昨天,一信徒携其好友来访。见我的用意,除了看望问候...

佛法不是买卖

现代人喜欢拜一些民间乱七八糟的东西,有些可能人品也...

出家之后的事更多

我们生在这个时代来出家,你若没有个主宰,还是会入邪...

必须要放弃的两个东西

现在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要调整自己的心,为此必须...

临终助念应以何心态来念佛

问: 在为临终人助念过程中,应当持什么样的心态念佛...

五个故事与五句话

1、宽容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

修空观的三种观法

智慧的观照应该怎么观照呢?就是我们遇境逢缘应该怎么...

宋仁宗皇帝赞僧赋

夫世间最贵者,莫如舍俗出家。若得为僧,便受人天供养...

为亡者做功德,比烧纸钱更有用

【其后家内婢生一子,未满三日而乃言说。稽首悲泣,告...

为富不仁非为贵,见色不乱方为贵

宋朝韩琦任宰相时,买了一个妾姓张,容貌美丽。订立契...

凡是你排斥的,就是你所要学习的

法则一:从外在看内在,从别人看自己。 透过别人,你...

持戒与犯戒

戒,梵语「尸罗」,《大智度论》卷十三说:「尸罗,此...

临终正念是往生的决定因素吗

问: 印祖多次提临终助念及佛化家庭的重要性,尤其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