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舍下一分,得一分自在

继程法师  2017/06/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舍下一分,得一分自在

‘人生是苦’。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认可的,因此我们有著许多方法以求离苦而得乐。 但是很多时候人又很矛盾的把这个观念放在一旁,看到佛教直接提出这个说法时,又说佛教是消极的宗教。

‘人生无常’。 相信这也是绝大多数人都必须承认的,因为人生、世界都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过程中。 但有时候当人们在说‘变是唯一的永恒’时,佛教直接说‘人生无常,世界无常’时,都又说佛教是消极、逃避的。 无常与苦就是世间与人生的实况,这是我们绝无法否认的。但为什么又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当佛教告诉我们这个事实,为什么我们又把这样的字眼加在它的身上呢?

人到底在想什么呢? 从积极的一面去看,也许人类的这种心态正说明了他有追求永恒及快乐的需求。但从负面来看,故意否认这个事实正说明了人类的消极、逃避的心理,希望通过逃避的方式,可以治疗某些心病,而使内心获得某种程度的安定。 但是逃避可能解决问题吗?事实告诉我们,逃避只是暂时性的避开,而问题仍然悬而未决。一旦无处可逃。无法可避时,问题又会再出现,而自己可能会感到更痛苦,承受更大的压力。然而有一些人却需要如此暂时性的治疗以求得短暂性的快乐,而忽略了未断的苦恼仍在后头。

佛陀提出无常、苦的真谛时,只是想真实地把人生的真相告诉我们,但并没有教我们因此而逃避人生,更劝导我们必须勇於面对这个事实,且只有真正去面对,才能进一步去处理或解决这个问题。 一个只看到人生快乐一面者,他的生活必然会流於浮泛,因为他看到的只是生活很浮层的那一面。一个只看到人生是苦的人,他的生活容易陷於痛苦中,因为他虽然比只看到快乐者较深一层体会了人生的另一层面,却因仍未看到提升的可能,而感到人生似乎是绝望而无奈、无力。

对苦的了解或体会,有时候是因外在的经历而有的;如生活中种种不如意的事,外在种种不顺意的境界,都可以刺激到内心的苦处。但这种种了解与体会也是浮浅的。因为如果这些事情或环境改变了,顺了自己的意愿,又会觉得人生也有快乐嘛!但此苦与乐的感受是因外在的变化而有的,那到底自己以什么准则来衡量这些苦乐的真实情况呢? 有的人是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的惨痛经验,因此觉得人生很苦,但如果无力改变,也不明其所以然,可能就会愤世、或形成不平衡的心态;有的则因长久如此而惯於此,成为反应迟钝或麻木了。也不再有什么需要去追求了,也许有一丝的转机或改变,就能使他满足了。有的人若因此转机而有了很大的改变,也许他会很珍惜而得到了满足。有的则可能会变为另一种型态。以报复心态出现,把以往的惨痛经验加诸在他所能加诸的人身上。

这些人对苦的本质都没有真正了解。因此也都不懂得如何去面对或解除。只是一旦获得某些改变时,就以为已经解决了,却不知这些作法只可以获得暂时性的满足而已。 见不到苦的本质,就不知为何有苦,又如何去处理这个问题。其实如果细心观察,从外在或往内心深处去观察,进而思考,是可以发现到苦的更深的层面的,甚至对苦的本质有深切的体会。

苦来自何处?其实苦并不来自外在的境界,虽然从许多角度看,外境的确是引发苦的因由,但这些因由还是次要的,比较根本的就是内心的欲求,但欲求也还不是必然会招引苦。说的更确切,应该是不正确的、不恰当的欲求,这种欲求与无明愚痴正好是分不开的。对人生、世界没有正确的了解,因此对一切有了不正确的需求,而此需求大多是不能满足的,苦当然就引生了;纵使暂时得到满足,也将因此满足没有持久可能而在失去时感到痛苦。

如果我们没有见到此,也许我们可以安立许多目标,不断去追求去攀爬,一个过了又一个,看起来因为追求而成功,可以因此成就感而满足。但真正的满足是否可以获得呢?欲望是无穷尽的,当我们爬了一个高峰,获得满足时,此满足感能持续多久呢?也许有的人说如此人生才有意义。这句话也许没有错。因为如此才能使我们有一个人生的目标。问题在这个目标的建立是否有其价值,而当我们付出了如斯精力、岁月、健康等,而达到此目标时,我们的快乐与满足感,是否符合此目标的意义?何况大多数人都是盲目的追求。

因此就有人说人生的意义不在目标的获得,而在于追求的过程,这也可以成为一种人生观。假如能明白人生的有限,能力的有限,而生命呈现为一成长的过程,在此过程,总有一些事要进行和完成;那就随著自己的能力,时间的流逝而去进行;完成固然好,不能完成,也觉得自己并没有浪费生命,那么就让生命的历程如此完成。若心有此体会,则已看出生命存在的某些真实的情况。也就可以使自己不掉到没有办法填满的欲望中而苦恼一生。

看出这个世间与人生都是无常的,一切存在的现象只不过是许多条件的组合而成。没有永久不变的个体可能存在。而所谓的成就、满足,也只不过是组合而成的感受。对于这些无常变幻的事事物物,要有节制的追求,适当的满足,得到时无需得意,失去时也不忧,那么许多苦恼事,就在此中减少了。

而最根本的就是透见此世间的事事物物,无有一丝一毫为我所有,乃至此生命个体,也只是业力、色身、心识等种种组合而有的作用。外在的种种现象,只不过是许多组合体,并没有真实的存在,乃至组成组合体的条件与作用,本身亦是如此。层层剖析,毕竟空寂,欲求、无明也不过是空无所得,此时身心脱落,万缘放下,另一番风光自然呈现,便得大自在了!

舍下一分,得一分自在,你、我舍了多少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在人生道路上,如何才能随遇而安

我们在世间上,为了食衣住行的生活所需,每日多少的忙...

太子出城游历,照见世间老病死

释迦牟尼佛出家前为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名为悉达多...

发愿生西方,永脱生死轮转之剧苦

生死炽燃,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

不受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古云:学道犹如守禁城,紧把城头战一场。不受一番寒彻...

身处逆境时,不要忘却的七个信念

1、深刻反省自己,修行是不是做到了至心恳切,制心一...

常行堪忍者,于当来世无多怨敌有多喜乐

世人都知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可...

因为经常吵架就离婚了,女儿也不和我亲

问: 请尊敬的上宏下海法师开示,我和前夫是大学同学...

本焕老和尚:这个婆娑世界我很害怕

我现在今年103岁,出家81年。我本来出家的时候呢,是为...

【推荐】德行不够,德不配位

古人说有德配位,也说德不配位。 我们说一个人:别人坐...

八种治心的方法

佛教经典处处都在说我们的心,以及如何解决或者说安慰...

大邪见的种类与过患

在一切邪见中,以大邪见的过患最为严重,下面我们详细...

心浮气躁、严厉苛刻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

事有急之不白者,缓之或自明,毋急躁以速其戾; 人有操...

控制嗔恨心的方法

一、剿灭嗔恨,当务之急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贪、嗔...

星云大师《不杀生与护生》

佛教提倡不杀生,不杀生是一种慈悲,不杀生而护生,进...

三解脱门证入无上菩提

三法印跟实相印,理论上的统一前面讲过了,在实践上也...

慧律法师《举弊救偏》

佛教的原貌是清净光明的,是反求诸己的,是绝对平等无...

真正的修行是红尘炼心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需要在社会中...

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报

有一位高僧行脚于各个寺院、去礼拜参访。有一回,他来...

《阿弥陀经》跟《圆觉经》的会通之处

如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是《圆觉》义。《佛说...

消灾吉祥神咒的功德利益

「消灾吉祥神咒」消灾吉祥神咒它是大藏经当中藏字,藏...

消灾免难应当吃素戒杀

我们还是都讲吃素好、戒杀放生好。祖师说:「千百年来...

向佛陀学习

释迦牟尼佛陀为什么有那样超人的成就,而成为世界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