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敬与不敬之别

2011/01/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有一天,佛陀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为大众说法。众弟子当中有一位长老比丘,竟然在佛陀说法的时候,将脚伸得长长地睡着了。另一位年仅八岁、名叫修摩那的沙弥,则在离世尊不远的地方端身正坐,专注听法。

世尊远远地看见这位舒脚而眠的老比丘,又看见一旁端坐听法、静心思惟的沙弥,说了一首偈子:

‘所谓长老者,未必剃发须,虽复年齿长,不免于愚行。

 若有见谛法,无害于群萌,舍诸秽恶行,此名为长老。

 我今为长老,未必先出家,修其善本业,分别于正行。

 设有年幼少,诸根无漏缺,此谓名长老,分别正法行。’

世尊问弟子们:‘你们有没有看见那位舒脚安睡的比丘?’大众回答:‘是的,我们都看到了。’

世尊告诉大众:‘这位比丘在过去五百世中都投生为龙,今生虽然投生为人,但由于对三宝没有恭敬心,命终之后,将再度堕为龙身。’

世尊再问:‘你们是否看见那位在附近端坐听法,并专心思惟法义的八岁沙弥?’众人回答:‘是的,世尊,我们都看到了。’

世尊开示大众:‘这位沙弥将在七日之后得四神足,了悟四谛的道理,善修四正勤,并能于四禅境界中得到安详自在。为什么呢?因为他对三宝十分恭敬。诸位比丘,你们要谨记在心,不论何时何地都应当恭敬三宝。’

典故摘自《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二》

省思

虽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但是否在学佛之后,就对‘听闻佛法’等闲视之,忘记了过去初闻佛法、初遇善知识时,心中的那份法喜与感动?

故事中的长老比丘和年幼沙弥,并非因为闻道先后而有凡圣之分,却因为对三宝的恭敬程度不同而有果报上的差别。因此我们应当时时反省检讨,是否因为随顺习气而忽视了该有的恭敬心;是否经常因为觉得麻烦,而省略了应有的礼仪?

之所以应该恭敬三宝,是因为若无三宝利乐有情,众生将长久沉沦于六道之中,不得出离。由佛出世而有正法,长劫轮回六道的众生因僧众传佛心灯而能听经闻法,更因依法修行而得离苦得乐。虔诚礼敬三宝,不但是出自对三宝的感恩之心,也能让佛法深植心中,获得真实的利益。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圣人的血泪

印光大师教我们,佛法从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就有一分...

成就无上佛道,有两种法

学佛人要恭敬一切,看别人都是菩萨,自己是愚痴众生。...

心存敬重,不轻未学

心存敬重不轻未学 人通常自命不凡,也因为自以为不平...

印光大师论至诚恭敬

一、敬惜佛经善书 1.尊敬佛经善书 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

南怀瑾老师:学佛后对鬼神也应该和善恭敬

我们年轻时学佛也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

布施多而福报少的原因

《菩萨本行经》里面谈到,若有众生不能以至诚心去布施...

不要问佛法灵不灵,要问你自己诚不诚

初发心用功的人,对佛要求是那么多,达不到满意就怪佛...

【推荐】学会欣赏别人,才能得到别人更多欣赏

这个故事是克林顿希拉里在演讲中多次提及的,她在中学...

佛为什么允许酒醉者出家

佛陀在祇园精舍的时候,有一天,一个喝醉酒的婆罗门来...

人身难得如爪土之稀

佛陀过去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游化之时,一日,世尊以...

伐树撅根的故事

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伐树和撅根的佛经故事。就是讲到说...

傻瓜与聪明人

在一个城市里,住着一个傻瓜,他很为大家都把他看成傻...

孝养父母,功德无量;背逆父母,获罪无边

(一)孝养父母,福德之基。 佛语阿难:出家在家,慈心...

圣严法师:从有变成没有

无常的意思就是,没有的能够变成有,可是相对来说,有...

佛教过堂的要点与意义

佛教传到汉地之后,形成了严格的过堂用餐仪轨,规定了...

老僧坐一日,胜过千年忙

晚年的大安禅师终日端坐,不言不语,无所事事。大家在...

「我执」让我和老公渐行渐远

昨天早上,一纸离婚协议书,把我的婚姻带到了迷茫的境...

梦参老和尚《学三皈依》

释迦牟尼佛最初在因地时,听到五十三佛的名字,他就辗...

朝山的意义与功德

朝山活动的功德 《华严经》云:宁受地狱苦,但得闻佛名...

家庭教育的几点

提倡好的习惯,好的作风。特别是家长要以身则。主要有...

不受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古云:学道犹如守禁城,紧把城头战一场。不受一番寒彻...

未论学佛,先学修身

未论学佛,先学修身。今开十端,众当谛听: 一不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