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离喜爱无忧,一切无恐怖

如瑞法师  2017/07/3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离喜爱无忧,一切无恐怖

从喜爱生忧,从喜爱生怖;离喜爱无忧,何处有恐怖。从亲爱生忧,从亲爱生怖;离亲爱无忧,何处有恐怖。——法句经

佛在世的时候,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情:

有一户人家,儿子去世了,他的父母整天忧虑、悲伤。由于过度的伤心,甚至放弃了自己所作的事情。

佛知道了他们的不幸,深怀悲悯,就亲自去度化他们。

当时的情况,对于那些有信心的达官贵人,都是他们自己到寺庙里去亲近佛陀。而那些难度的、可怜的人,佛则会亲自去他们家里度化。

佛陀来到这家人家,给他们开示说:

生死是生命的阶段和现象,每个人都必须得面对。正确的方法是应该从死者的身上生起观照,知道世间是无常的,苦的。而寻求断苦的方法。也就是要知苦思断集。想没有爱别离的苦,就一定不要种爱别离的因。生起观照吧!观照能让你认识世间、得到解脱。佛即为他们说了一首偈:

从喜爱生忧,从喜爱生悲;

离喜爱无忧,一切无恐怖。

意思是说,不管人也好,物也好,如果你去喜爱,不去认识、观照它,将来就会被所喜爱的人和物所累。因为你不认识它的本质,就不肯放弃,而耽误用功修行。所以,我们要能从生活中的所遇到的人和事,常常生起观照、觉醒。慢慢生起来一种择慧。用这种智慧的力量,就能正确地面对一切法,而不被它所累。虽然我们无所牵累,但通过它又更能促进自己积极向上进取。更加精进的修行解脱、成佛之道。

佛又为他们讲了另一位在家的修行人的故事:

一天,这位在家人在犁地,家人来告诉他:你儿子死了。他只是淡淡地告诉家人:下一顿饭少作一份就可以了。

难道说他的心麻木了吗?不是的。是他从别人的死亡当中,更能了解到无常,更能警觉自己要无所牵累。所以他才能学会坦然的面对种种的苦难。

从上面故事当中,我们应该有所体悟:

修行,不管你学多少,如果不在心里生起来一种觉照,不会警惕自己去觉悟、觉醒,这样是很吃亏的,只是种点善根而已。如果能够边学边思惟观照,也就是边学边修,我们从当下就能够学会解脱自在。这个时候,再去做一切事情,我想那就是另外的一种感受了。阿弥陀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如瑞法师文章列表

五盖

1.贪欲盖: 指贪爱五欲妙境,能使众生心性迷惑,令善...

断除对家人亲友的贪爱与贪恋

人生就是非常急迫地,犹如头上着火,农夫怀钻毒蛇般地...

这个寿命不值得我们去贪恋

众生浊,三缘和合(父缘、母缘、自己的业缘)为体,色...

人生要淡泊名利,才能活得自在

生活中,人们的烦恼大致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身...

把自己卖出去

在一次法会上,南泉禅师对着众人说,我今天想把自己卖...

审视自己的个性

从小被认为是个很有个性的人,这个词听上去并不像批评...

证严法师《堕落多因贪心重》

六道是因自我心中的善恶而上下流转不停:心若为善,便...

见影谓己有

《大庄严论经》中马鸣菩萨提到过去曾听闻过的一段故事...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我们判定一个人到底...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

有两种不善的罪业是最严重的

相由心生,说的是很多人身上有业障,可以通过外在的相...

无量劫来造了那么多罪业,为何还能往生净土

我们是有罪,所以才来轮回,这是事实。但是有罪,有些...

学佛要先度己再度人

【原文】 古人大彻大悟,参学事毕,且于水边林下,长养...

星云大师《如何坐禅》

一. 如何坐禅? 一般人大都以为禅的修练,一定要如老...

悟开法师念佛问答

问:《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释迦牟尼佛为何要教我们念阿弥陀佛呢

有人问: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不说念释迦牟尼佛,...

《财富宝要》--改变财运圆满财富的原理与方法

《五福德经》云:说法之人因何大富,饶财多宝?因前世...

从财富投资到生命投资

由于学过经济管理,所以我也成了多年的股民小散。作为...

药师法门24节气养生方

小寒:补肾御寒核桃仁饼:碎核桃仁50克,面料250克,...

将挑剔转为善用

在一个小小的同学聚会上,有个漂亮女孩在喋喋不休地诉...

如何超出天道而得到究竟的解脱

引言 天在人们的心中具有特殊的含义,它是美好、自在、...

文珠法师《学佛必修的课程:四清净明诲》

我们学佛,无论目的是想独善其身,作个自了汉;抑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