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哪几种人最容易遇到违缘

慈诚罗珠堪布  2017/09/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哪几种人最容易遇到违缘

违缘和邪见是各种各样的,关于菩提心学处的违缘和邪见,我们修行的时候也可能会遇到。比如说,在没有修行的时候,所有的事情都比较顺利,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一开始修菩提心,就感觉发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生病、破财,家庭、工作、学习等等也不顺利,还要受到其它人的欺负,或是被非人伤害等等——发生这些事情的时候,就有一个比较容易产生的邪见。有些人会认为:这么多违缘的出现,就是在提醒我不应该修行,本来按理说,在修菩提心、作善事之后,应该更顺利、更如意,但我却出了这些问题,看来菩提心修了不但没有什么好处,反而有负作用。

产生这些邪见的原因,主要是没有闻思,没有深入了解因果的前后关系。《俱舍论》第四品是专门讲因果的,如果学了其中的因果道理,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了。

我们不能认为,一学佛以后,所有的痛苦、所有的不顺利都解决了。即使从小乘的角度来说,阿罗汉已经达到最高境界了,都会有违缘,都要承受因果报应,其它人就更不用说了。

出现这样的邪见时,该怎么办呢?此处说,应该用一个修法来对治——除了我以外,世上还有很多人也有同样的邪见,这是非常不好的念头,是阻碍修持大乘佛法的严重违缘。但愿能以我的这个邪见,来代替所有其它人的邪见,所有众生因此邪见而将承受的恶报,也由我来承担,但愿一切众生都离开这样的邪见;另外一个,就是对有此邪见的众生修慈悲心,然后修自他相换的方法。

其实,小乘《俱舍论》里面也讲过,有三种人最容易遇到违缘:

第一种,是加行道(此处是指小乘的加行道)四位中的第三位——忍位,因为从此以后不会堕三恶趣,故而所有曾经造过的堕恶趣的罪业都会前来作障。

第二种,是修四禅八定即将超越欲界,获得色界第一禅的时候,所有属于欲界的烦恼都会齐心合力地百般加以阻挠。因为因果是不虚的,如果不还报就离开欲界,欲界的因果就没有机会成熟了,就像一个人离开某地之前,必须要还清债务一样,那个时候,所有没有清净的罪业统统会出来阻碍,一定要让他受到报应。

同样,在超越色界、无色界的时候,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第三种,在即将证悟阿罗汉果位,超越三界六道的时候,以前没有断除的细微烦恼也会前来作障。

除了以上三种人以外,修行愈精进的人,就愈有障碍,因为有些魔鬼、非人不希望众生摆脱魔障而获得解脱。如果这些众生本来就很散乱,根本不修行,这样的结果只会在轮回中受苦,根本不可能成就,所以魔鬼、非人等也不会瞎操心,来制造什么违缘;但是,对修行非常精进的人,魔鬼就会无事生非、从中作梗。

另外,修持大乘佛法——发菩提心、修空性的人即使今生遭遇极小的违缘和痛苦,比如头痛、被人欺负等等,也会重罪轻报,从而遣除来世堕地狱等很大的痛苦,所以,修行精进的人违缘比较多,但这些违缘都可以转为道用。

每天早上和晚上,要分别做两件事。

早晨起来的时候,就立刻发心,今天我一定要发菩提心,绝不离开菩提心,这也是前面讲的五力当中的引发力。

当然,在白天作任何事情的时候,也要随时观察自己有没有离开菩提心。

下午或者晚上睡觉之前,要观察自己一天当中有没有做过违背菩提心的事情。如果有的话,就要忏悔并发誓以后绝不再做;如果没有做过违背菩提心的事情,而且一天当中基本上没有离开菩提心的话,那就要随喜自己的功德,并发心以后一定要继续坚持。

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幸福和困难两种对境。

另外,佛经里说:对早期修行人来说,财产太多也是修大乘佛法的一个违缘。

当然,如果对这些财产没有任何执着,并能把财产用来利益众生的话,则没有问题,但一般修行不到位的凡夫不太可能没有执着,所以,钱财对修行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如果还有执着的话,那就是钱财愈多,牵挂愈多,这就更是修行的阻碍了。

另外,说话太多,也是修行的一个违缘。首先,话说得太多,就没有修行的时间;其次,话说得太多,则说每一句话的时候,都需要思维,思维好以后,才能说出话来,这样会使心里的念头层出不穷,心就不容易静下来。

然后,与人之间来往太多,人际关系过于复杂,也是修大乘佛法的一个违缘。

然后,经常要修学三个不退失。三个不退失是什么呢?

第一,大乘佛法关于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方面大大小小的所有功德,都来自于善知识。如果我们没有善知识,会连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的定义都不懂,就更谈不上修持了,所以,我们不能退失对善知识的信心,一旦退失了信心,功德的来源也就间断了。

第二,菩提心修法是大乘佛法的精华,抛开菩提心,大乘佛法就空空如也了,所以,我们不能退失修菩提心的兴趣与精进心。

第三,不能失去护持大、小乘戒律的决心。无论是在家人、出家人的别解脱戒,还是大乘的菩萨戒,以及密宗的密乘戒,都应严格护持。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不放逸如甘露妙药,可以解除违缘障碍

如果有一个人身上有个很大的脓包,一碰就会破了,他肯...

学佛以来违缘不断是什么原因

网友:师父,我几乎每天诵经念佛,也经常去寺里接触善...

佛号转见浊巧入佛智

见浊即见解上的浊乱,即五种见解上的浊乱。 第一是身见...

无力浮起,不妨下沉

前几天看《动物世界》,有这样一组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

你对命运还会抗拒吗

如果你已经知道,发生在你生命中的每一件事,所有命运...

宁肯老僧堕地狱,不把佛法作人情

而菩萨为利养故。应答不答。倒说经律。文字无前无后。...

人生不会总倒霉

人皆可圣。你们一再称我是经营之圣,我决不是什么圣,...

禅房门外的绊脚石

方丈禅房的门外,是用青石铺设的地面,奇怪的是,正对...

佛经开头的「一时」到底是哪一时

问: 佛经开篇常常说一时佛在什么什么地方,与多少多少...

什么是世俗谛与胜义谛

问: 什么是世俗谛、胜义谛? 宏海法师答: 世俗谛,...

善良的人为何会感到痛苦

我曾经向一位德行极高的师父请教:为什么像我这样善良...

身边的善知识

善知识是叫人远离诸恶,奉行诸善的善友,是每个人生活...

用四无量心对治烦恼

如果学佛者在生活中解行并进,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佛陀说做到这四个标准,你就是「大丈夫」

世尊!怎样才能堪称大丈夫呢? 有一位比丘向佛陀请教:...

圣严法师《思善、思恶》

我们先要善恶分明,才能开始修行。善恶分明的人,是正...

【推荐】不让孩子受苦,以后他就很苦

人不会养孩子时,就会溺爱。什么苦都不让孩子受,乃至...

星云大师:养成孝敬的美德

孝是中国人精神文明的精髓。一个年轻人,必须具备很多...

你跟哪部经有缘,对你机就是好的

我们好多过去的父母等我们救度。一子得道,九族升天。...

风雨飘摇的人生

周公有一首诗,叫做《鸱鸮》,出在《诗经?豳风》,《...

如何不让种下的恶因产生果报

我们如果了解了改变因果的原理,就可以知道如何做才能...

慧远大师示现的三个修行特点

慧远大师身上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就是持戒精严,尊...

牵着母亲的手

星期六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