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你有「微瘾」吗?佛子们该如何看待微信

2017/09/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你有「微瘾」吗?佛子们该如何看待微信

微信,作为朋友圈共享的信息交流平台,因其发布者和接受者都是圈子内自己比较“熟悉”的“有缘人”,且所发布的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生动活泼,图文并茂,非常接地气,所以很快得到了广大公众的青睐。微信对公众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范围之广、程度之深,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微信的“魔力”似乎是无处不在。随便走进一个公共场所,如地铁、公交、机场、码头,凡是人多、在等待的地方,你会发现,绝大多数的人都在埋头玩手机、刷微信,如此的忘我,以至周围的人和事对他来说似乎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微观世界”里,如同饥饿的婴儿使劲地咂着奶头。

沉浸在微信中的人认为,微友之间信息的实时交流和分享,以及相互点赞,远比坐在自己身边的人更有吸引力、更值得关注;在互相点赞中,彼此之间都获得了巨大的自我满足感,人活在世上,需要被关注、被点赞。微信让他们感觉到,他是活着的,而且活得有热度、有意义,他和朋友们其实离得很近,可以时刻在一起、处处在一起,因而不再觉得孤立无援。

《无量寿经》里面讲,“人在爱欲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生命说到底是孤独的。因为害怕孤独,所以人人都在向外求乐,向外求依靠,向外寻求共鸣,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引起更多外在力量的认同和肯定。

能得到他人的共鸣乃至点赞,对孤独的个体来说,是一种精神的支持和慰藉,因为他的我执、我爱、我慢之心得到了满足。在人人只关注个体利益的商业氛围里,微信为孤独的个体寻找精神共鸣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微信的这种奇妙功能,使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在一次矿难中,有两个人分别被埋在相邻的两个坑洞中,因为太绝望、太恐惧,其中一人无意中用砖头敲击着坑壁,结果发现隔壁那边也有人在敲击坑壁作为回应。这一发现,令这位矿工非常高兴,他的内心对死亡的恐惧一下子减轻了许多。于是他们俩每隔一两个小时,就用砖头敲击坑壁,向对方传递着问候,直到最后被救出。微信对人心灵的慰藉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跟这个有点相似。我们是否可以说,微信就是孤独寂寞的个体互相敲击坑壁、寻求精神共鸣的游戏?

从生命的孤独本质这个意义上讲,微信不仅仅是一个实时的通信和交往工具,同时还具备了某种类似于“宗教”的成份,它既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暂时排遣孤独和无聊的娱乐平台,同时也可以让自己苍白、孤寂的生命源源不断地得到外来信息的刺激、浇灌和认同。这也是一种精神食粮,谓之“思食”。对于一个精神生活不能自足的人来说,这种食粮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没有微信,孤独和空虚的生活可能会让更多的人发疯。但问题也存在着相反的一面,那就是:有了微信,发疯的人可能会更多。因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微信产生病态的依赖,我们姑且称之为“微瘾”,其麻醉作用如同鸦片。

不难发现,那些感染了“微瘾”的人,每隔几分钟就要刷一刷微信,不刷一下就会心里憋得慌,焦虑不安。他们通过不断刷微信的方式,一方面来打发自己内心的空虚和寂寞,另一方面也可以逃避来自自我的压力,即无须独立地去面对和支撑那个精神生活极其空虚和不自足的自我。

面对生命的孤独本质,普通人只知道顺着业力和习气,向外寻求支持。只有那些寻求终极解脱的智者,才肯直面孤独,并且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开发内心的宝藏,从心求乐,以己为依靠,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体生命的自觉、自主、自足和自在。

对智者而言,生命的自我支持和自我拯救,首先是从内心实现的,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外在的因缘,因为他很清楚,外在的因缘都是生灭无常的,是无法为生命提供恒久坚实之精神依托的。从普通人与智者的这一差别而言,微信对人的安慰和支持,就显得非常有限。

这好比一个正在走向刑场的死囚,开始时,他会觉得是他一个人在走向死亡,所以非常恐惧。中途,他突然发现,跟在他身边还有很多其他的人,包括自己的朋友,也在走向刑场。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他对死亡的恐惧一下子消解了很多。微信可以帮助死囚缓解一下独自面对死亡的恐惧,但是,它无法免除死囚最终被绞死的结局。

所以,微信对个体生命所提供的精神安慰和支持,是暂时的、虚假的,它的功能犹如麻醉药。微信可以帮助个体暂时减轻、忘记或逃避生命的孤独和痛苦,但是,它无法根除生命的孤独和痛苦。不仅如此,因为麻醉的作用,它还会误导无数的人错过自我拯救的机会,错过开发自己生命深处本有的快乐、光明、宁静和自足、常乐我净之机会。

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对微信的依赖程度越深,个体的内心反而会变得更加苍白、更加孤独、更加烦躁,最后形成一种互相增上的恶性循环,不能自拔。

尽管人们已经发现“微瘾”会给人的身心带来极大的不适乃至伤害,如颈椎越来越酸痛,眼睛越来越干涩,脸色越来越暗淡无华,记忆力越来越差,而且对身边的人越来越没有热情和耐心,自控能力越来越差,生活越来越懒惰,甚至逃避责任和义务,等等。但是,人们似乎并不在意“微瘾”的这些负作用,其原因就在这里。

当人们沉浸在“微观世界”中的时候,他们会有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很快乐,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知识,因此不需要读书,也没有时间读书,不需要思考,不必为现在和未来而焦虑,因为他们已经脱离了现实。

正是在这种自我陶醉中,很多人的生命被微信掏空了,成了一个“空心人”:大好的时光不知不觉地流逝了,旺盛的精力不知不觉地被消磨殆尽,最后得到的,除了一大堆可供谈资、炫耀的知识碎片之外,再就是更大的空虚和无聊、更强烈的依赖,以及对周围人更加不耐烦。

有人说,微信具有不可思议的魔力,它能让身边亲近的人离自己远些,而让遥远的陌生人离自己近些;让真实的世界看起来更虚幻,而让虚幻的世界看起来更真实;让他人看自己越来越清楚,而让自己看自己越来越糊涂;让虚拟的空间变得越来越丰富,而让自己的内心变得越来越贫乏。真是一语中的!

应该说,微信作为一种工具,本身并不是坏事,关键是使用微信的人精神上能不能自主、自足。如果内心不能自主,同时又不能自足,需要不断地向外求乐、向外寻找依靠,需要不断地用外来的信息来刺激和滋养自己的心灵,在这种情况下,沉溺于微信,必定会成为微信的牺牲品。

判断一个人对微信是不是上瘾,方法很简单,只要反省一下,这一天当中,我是不是老惦记着刷微信?隔一段时间没有刷微信,我心里是不是觉得憋得慌,是不是觉得空落落的、没有依靠?如果是,就说明你已经染上了“微瘾”。

微信的负面作用,对世间人是这样,对学佛的人同样如此。一个学佛的人,一旦染上了微瘾,他的功夫是很难成片的。更可惜的是,如今有不少学佛的人,染上了微瘾而不自知,天天挂在微信上,还美其名曰是在弘法、是在度众生。

古人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危者,不安也。在这个微信笼罩一切的时代,我们不妨把这句话改成“人心惟微,道心惟危”,意思是,一个人,当他心心念念惦记着微信的时候,正是他的道心变得危脆不安的时候。因为天天挂在微信上,他的心就会不断地接受各种杂乱信息的熏习,内心会越发不安宁、不清净。所以,修行人要慎用微信、善用微信,万不可上瘾。

我常想,微信对人的吸引力如此巨大,一个学佛的人,如果能够把对微信的饥渴变成对修行和解脱的意乐,把刷微信的频率换成对佛号和话头等功夫的提起,那该有多好啊。

一个人,当他坐在地铁里,或者在等人的时候,面对空闲时间,如果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拿起手机来玩,而是选择端身正坐,闭目养神,或观照呼吸,或默持佛号,或参究话头,那我敢说,这个人必定不是普通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把障碍变成修行的助缘

为了修行,向寂静迈一步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能积累很...

不忙歌

念佛能以转逆境、消灾难、生极乐,这是何等的大事,偏...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父子关系里面,我们强调父慈子孝,而这个慈当中还有包...

人有八种德能

《阿毗昙论》讲人有八种德能: 第一, 人聪明。你看人...

宝贵的「一时」

时间长河源远流长,无始无终,随着日月轮转。为了计时...

傲慢是成就的最大障碍

傲慢是成就最大的障碍,是积功德最大的障碍。一般而言...

【推荐】厌离娑婆,要厌离全面的娑婆

学习,佛法的专有名词叫作熏习。它不是一次完成,它是...

戒律是我们生命自由的指南针

关于戒,我们通常会有很多误解。有一种误解觉得戒律限...

初机净业指南

序言 会稽道尹涵之黄公,笃信佛法,精修净业。欲令同人...

女人为什么不能涂香水

香水是怎么来的,以前法国的贵妇很懒,不经常洗澡,身...

沉默的美好

已是许久没有读书了,只因心总被琐碎的烦恼充溢,没有...

知命认命,是改命的前提

佛教的思想是因缘观,先知命而后认命。很多人一学佛就...

放生的动物被抓就不需放了吗

邵慧圆居士对于放生一事,苦于没有万全之策,写信给大...

老做小

有一位信徒,到寺院里拜访住持。这位年轻的住持对身旁...

证严法师:信仰虽异爱心皆同

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在一起时,难免有彼此知见的差异。佛...

为什么法布施以出家法师为主

一、为什么法布施以出家法师为主 财布施主要是鼓励在家...

星云大师:健康与长寿

所谓健康,一般人只想到身体的健康。虽然没有头痛,肠...

让心能够安住当下

我们的内心大多数时间都是不受自己所控制的,都会随着...

《临终三要》的重要开示

《临终三要》,这个是印光大师很重要的开示:第一个,...

捉贼啊

寺院里刚来了一批小沙弥。有天夜里,当新来的小沙弥们...

希求涅槃之乐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当时有位梵志,...

净土宗和别宗比较,有四个优点

我感觉净土宗和别宗比较,它有四个优点: 一是稳: 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