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佛弟子吃饭时应观想哪五件事

衍慈法师  2017/12/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佛弟子吃饭时应观想哪五件事

在寺院里的五观堂,吃饭之时要观想五件事,名为“食存五观”:

(1)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2)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 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身为佛弟子,用饭时应观想哪五件事呢?第一要观想饭菜来之不易,一口饭含有多少粒米,一粒米又是如何得来的?须经农夫播种,竭力躬耕,才有收成,送到市场去,真是粒粒皆辛苦。这些米又被谁用钱买回来?面前一碗饭,是有众施主的布施,我今才能安坐受食,有谓:“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一棵菜也如是,想到农夫的辛劳,就不敢随便把菜的黄叶扔掉,这些食物通通是施主的供养,所谓信施难消,岂敢计较食物之多寡,味道之好恶。

第二,要思量一下自己有多少功劳和德行,如持戒,坐禅,为三宝事业做了多少,受人供养,便晓得生极大惭愧心!

第三,要提防自己对饮食起分别心,贪口福、挑好食者会增长贪念,厌恶食物长瞋心,都是过患,因为无明烦恼会因此而相应增加。

第四,要离开贪瞋痴三毒,把饮食当作药食,滋养身体。

第五,无非为了用功办道,维持这个色身,才接受供养。佛陀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蜂比喻修道者,花喻食物,蜂采花时,只取花之味或精华,没有损害花的色香,花不会因此而枯萎,仍可结果收成。说的是修道人,须学蜜蜂采花,是为了修道除烦恼,对饮食有适当的节制,才不会损坏道心。

俗语说,“少食多知味”,“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对出家众来说,比丘虽为福田僧,受人供养,若存贪念,终会败道,失去禅定、智慧诸善功德,其实青菜淡饭,生活淡泊,少欲知足,烦恼亦会随之而减少,“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贪求饮食,既会妨碍道业,失去自己的道心,又会损坏信施的善心、恭敬心和供养心,损自损他,对自他都无益处,所以要知足知量,勿起贪念。历史上有成就的古德,都很有修养,生活清淡,饮食有度,善法增长,才能达到自利利他。“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一个有智慧的牧牛人,为使牛更好工作,须知牛的力量有多大,才给予多少负荷,不能负荷过重,结果损其精力,造成伤亡。用牧牛人来比喻修道者,应以智慧观察,要知己知彼,不断反省,问问自已有多少功德来接受信施的供养!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衍慈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如何正视福报与建立福报呢

我们常说要福慧双修,如何正视福报与建立福报呢?经过...

【推荐】折福太深,福尽而死,故当惜福

有人说:我自己赚的钱我自己花,不把钱花光享受,不是...

饮食为止饥渴,莫贪图美味佳肴

蕅益大师在《示养德》中云:衣取蔽形,莫贪齐整;食取...

济群法师:如何拜佛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多的佛我应该怎样去拜?这么多的佛...

出家人的钵都有哪些讲究呢

钵为比丘六物之一,又称钵多罗、钵和兰等,为如法之食...

古代高僧的嘉德懿行

翻开中国历代的高僧传记,我们会发现这些高僧都具有常...

打坐中如何观想

问: 打坐中如何观想? 惟贤长老答: 在打坐中要做到...

作福不如惜福,悔过不如寡过

【原文】: 学道之人。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行

《大方广佛华严经》,一般简称为《华严经》,大方广是...

生气时应该如何消气

常生气有损于健康已被科学研究所证实,但是现实生活中...

无分别心是道

宝峰寺,某天午斋毕。僧问:饭好不好吃?和尚答:吃饭...

【推荐】五戒的制戒因缘

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条,需要全体佛教信徒都必须遵守。...

施食以度众生为第一标准

我们佛法的道理学了这么多,但是佛法真正是救苦救难的...

有病就应该好好去看

佛法与生活息息相关,并非学了佛之后,什么都要放弃。...

为心灵打开另一扇窗

这个世界,没有你想像的那么好,也没有你想像的那么坏...

疑人窃斧

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走的,于是...

善良是一剂药,可以治病,可以诞生奇迹

还记得我小时候的一件事,我家有一个街坊,姓周,与母...

浊乱恶世成就易往却非易

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

不承认自己是佛祖

南阳慧忠国师感念侍者为他服务了三十年,想有所报答他...

学着体会别人的心

假如幼稚园的小朋友要学佛法,七八十岁的老人也要学佛...

尊重生命的佛教素食观

俗谚云∶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向来最讲究吃的艺术,有人...

不能至心就不能往生吗

问: 《无量寿经》十八愿说的至心信乐,标准是什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