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香港理工大学前校长:我为什么信仰佛教

2018/01/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香港理工大学前校长:我为什么信仰佛教

潘宗光,金紫荆星章获得者、太平绅士,1940年出生于香港,广东番禹人,化学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前校长。他曾担任三届(十五年)全国政协委员;他是科学家,曾在1985年和1991年两度被瑞典皇家科学院邀请提名为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他是教育家,曾担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18年之久。领导香港理工大学在多项领域及科学研究上处于世界前列;他也是佛弟子,以科学家和教育家的视野,融传统《心经》智慧于当代人生和现代管理。

潘宗光教授引用了爱因斯坦曾说的一句话“宗教跟科学不能分开,科学没有宗教就好像一个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好像一个瞎子,这两者不能分开。”潘教授走进佛法,是因为在做科学研究时,发现很多问题单从科学角度无法解决,比如心里的安乐自在,科学不能解释;比如目前很多从三维角度去解释的问题,到了四维、五维、六维…又该如何解释?

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时,潘宗光教授把目光投向了佛学。

当科学家遇到佛法

曾经有很多人问过我,作为科学家,又是大学校长,你为什么信奉佛教?

“我常常想,如果我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可能就没有人提出这个疑问。这反映人们对佛教仍然不大理解。甚至有人会认为佛教是不科学的、消极的、甚至迷信的。”

“这类误解现在仍然很普遍。很多影视作品里面的角色,一旦看不开就出家当和尚、做尼姑,让人们以为佛教是避世的、消极的宗教。看见很多婆婆拜观音菩萨求福,就认为佛教是迷信的宗教,其实那些只是附会于佛教的民间习俗,并不代表佛法,甚至应该说和佛法无关的。”

“通过多年来的学佛,我深刻体会到,佛教不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而是一门深奥渊博的哲学。佛是觉悟了的人,他不是造物主,也不是主宰万物的神,他是众生最优秀的导师。”

科学家走进佛法

“童年的时候,我经常见到长辈们在每月初一、十五吃斋,焚香供佛,以为这就是佛教。那时对佛教的印象是模糊的,没时间去了解和接近它。”

“读书时,我上的是教会学堂。常常有牧师来讲课,但是听不进去,心里没有感应。”

“后来我去英国读书拿博士学位,到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及后回香港大学任教,依然没有机缘接触佛教。”

“我真正走近佛教,了解佛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1991年,潘宗光受聘担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第二年,他在偶然之间发现桌上有一张佛学会的讲座通知,刚好那天晚上他有时间,便应邀前去听讲。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了解佛教。做讲座的是一位学佛多年的陈家宝医生。他从医生治身和佛家治心入手,讲得非常好,非常有道理。我听了以后有非常大的震动,觉得和自己的思维想法很近。”

从此,潘宗光埋头于经书之中,潜心研读佛经。他去“明珠佛学会”听“佛学初阶”,去“普明佛学会”听佛学系统讲座,“各种初级班,中级班,都去听……”他就像遇到一个科学新发现,一心要去了解它、掌握它、证明它。

潘教授说:“虽然佛教和科学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在我看来,两者背后都贯穿着对因果的探索和学习。或者说,佛教与科学对因缘的探索是不谋而合的,甚至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会尝试利用自己对科学的认识,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佛教义理。”

科学家践行佛法

随着对佛学理解的深入,潘宗光亦开始体验修行的生活。

1995年,他来到台湾佛光山参加“七日短期出家”。其后,又参加了台湾法鼓山和缅甸宣隆寺等道场的禅修训练。“如法如仪的禅修训练,使我获得更深层次的心灵体验。”从那时起,潘宗光养成了每天早起打坐的习惯。

“坐禅使我开始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得以拓展心灵空间,处事的态度亦较前客观和包容。2001年初,当了10年校长的我,提出让校董、教职员及学生代表150人,以不记名的方式对校长过去10年的工作进行评核。在香港我是第一位,也是唯一这样做的大学校长,原因是我学佛之后,已经不太看重个人得失。评价好固然好,不好,就要去改善。”

2000年6月,河北柏林禅寺,潘宗光皈依净慧长老,正式成为他的皈依弟子。作为一位著名的大学校长,潘宗光与很多佛教界大德有交流,接受他们的教益良多。他没有刻意选择皈依师父,只是希望能够在内地皈依。

“我信奉佛教之后,要找一个师父来皈依。有好几位大德与我缘分很深,我觉得自己还是想找一个内地的大德皈依,在内地我已四下讲佛,因为内地人多,这样可以带动更多的人了解佛教。”

“我到内地访问,第一次接触的大德就是净慧长老,我觉得这是一种缘分。另外我曾几次访问净慧师,发现他很有智慧,很有学问,很慈悲及包容。后来我就专门到柏林禅寺拜访他,成为了他的皈依弟子。”

潘宗光认为,身为一位佛弟子,仅仅懂得一些佛教义理是远远不够的。不只是要去身体力行地实践和实证,更要让佛法智慧利益社会,帮助更多的人去除烦恼。

科学家的心愿

2008年,68岁的潘宗光从香港理工大学校长的18年生涯退休。这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去弘扬传播自己喜爱的中国传统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不是物质可以解决的,重要的是心态问题。我相信中国传统文化一定可以帮助改善社会的和谐。”

“佛家讲因果,我们要教导下一代明白因果规律,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感恩父母,自然会孝顺;感恩师长,自然会尊重;感恩朋友,自然会互相帮助;感恩社会,自然会回馈;感恩国家,自然会承担。我们要种善因,结善缘。把正能量传递给年轻人,鼓励他们多做善事,多帮助他人,多修慈悲。我这里说的不是鼓励年轻人要去信佛,而是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去做人。”

“我所说的这些,都不是从宗教信仰的角度,而是从做人的道理来讲。将这套理论推广出去,让更多的年轻人明白,修好自己的心,那么一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和谐社会构建。这是我的心愿。”

“国家领导人提出的中国梦,十分切合现今社会需要。我想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每个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便会有包容心及慈悲心;第二,所有中国人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社会便变得和谐;第三是世界要真正的和谐,唯有靠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一位佛弟子,潘宗光教授还有一个心愿:“精进修行,有一个安乐自在的心,有一个安乐自在的人生。同时也希望真的在临终时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名人学佛文章列表

背了二三十年的佛经,究竟叫你干什么呢

大家都读诵大乘经典,或者是忏悔,或者是礼拜,或者是...

你这么年轻,怎么也信佛啊

在清风宜人的山里,节假日里来往的登山者络绎不绝。一...

我们应当向佛菩萨学习什么精神

到寺院之后,我们拜佛、拜菩萨。我们应当向佛菩萨学习...

十个学佛进步的标志

做任何事情,进步有进步的标志,退步有退步的现象,成...

为什么有些学佛人越学越不顺

问: 为什么同样都是在学佛,有的人越学越不顺心,有...

李炳南居士与印光大师的因缘

一、乱世学佛,皈依印光大师 李炳南(18901986)居士,...

科技白领忙工作不忘学佛

佛教在线台湾讯 几乎总是踩着夜色踏上回家的路,在台...

凡是信佛的人,灾害面前多数都是安全的

大家看我们师父们,从早晨念经干什么?报四重恩、报父...

齐豫:信佛后生活过得很简单

1998年,齐豫到西藏拉萨参加齐秦那场著名的个人演唱会...

李连杰:佛教信仰推动我成立壹基金

前40年做任何事都是为了自我,现在做公众慈善,动机一...

44位博士谈佛教

1、复旦大学常德博士: 有时一看周围之人那种根本不懂...

方季惟:热心公益发愿建108座佛塔

热心公益活动发愿建108座佛塔 摘下台湾玉女掌门人光环...

把生命价值建立在外在上,那你一定不开心

有一位九十二岁的老太太,儿女都过世了,先生也早已过...

学佛要学结缘

我们佛教,其实主要就是「结缘」,我们今天拜佛、普佛...

一切由心,邪正在己

问。六趣升沉皆唯是识。初生善恶之趣。其相如何。 答。...

培养自己心灵的力量

佛教对人生的解释,它主要依止的理论就是建立因缘观,...

慧眼观六道

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天,于最后一天夜里悟...

【推荐】为过去而诵经,为未来而念佛,你为现在做了什么

学佛以后,反增烦恼?为什么身边的人都反对?问题不在...

星云大师:身与心

我们自己拥有两样宝贝,我们平常很少知道它的重要,这...

金字旁边两把戈

五欲害人,就好像脚踩在毒蛇上,你得一点五欲虚幻的快...

夫妻之间如何幸福相处

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女子绝对不是男子的寄生虫;男子...

观海听涛,返闻闻自性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 今天一早上呢,我们来到了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