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佛教中的九种食

2018/03/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佛教中的九种食

佛教认为食有长养、资益之义、包括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食的种类有九种:段食、触食、思食、识食、禅悦食、法喜食、愿食、念食、解脱食。

所谓段食:分时间段啮碎而食者。以香味触三者为体,入腹变坏,资益诸根。此段食即指寻常之食物,现代营养学之所谓的饮食,如米、面、油、果蔬等。

所谓触食:六识触对可爱之境而生喜乐,以长养身心者。即以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接触外境所前生的意识有张养身心之用。如黑白、软硬、冷暖、好坏等感觉。

所谓思食:意识思好事而生乐,资益诸根者。即意识思想所欲之境,期望自己能够向好处发展。如发生灾难时,人若有坚强的生存意识,活下来的机会就会大一些。

所渭识食:地狱之众生及无色界之有情等,以识资持命根者。依前三食之势力,产生思想、语言、行为三业、以业而得果报,形成死后转世轮回的力量,维持身命的连续流转。

所谓禅悦食:修行之人得禅定之乐能养诸根者。即以禅法资其心神、而得禅悦,即能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故称之为食。

所谓法喜食:修行之人闻法生欢喜,资慧命养身心者。听经闻法,可以令人增加智能,打开心识,有益善根。

所谓愿食:修行之人发誓愿而持身,修万行者。即修行之人发大愿,利益众生,断烦恼,证悟真理,以愿持身,常修清净行。

所谓念食:修行之人常念出世之善根,而不忘以资益慧命者。即修行之人正念分明,忆持善法,信受奉行,心不颠倒妄想,不分别计较,不攀缘执着,得以超越烦恼。

所谓解脱食:修行之人终得涅槃之乐而长养身心者。即修行之人解脱恶业的系缚,获得究竟圆满的解脱大自在。

这九种食中,前四种为世间食,后五种为出世间食。《阿含经》中,佛告诉诸比丘:当其专念,舍除世间四种之食,求办出世间之食,盖令众生但以世间之食,资养色身,不当贪着,须求出世间之法食,增长菩提慧命也。即佛认为世间食主要是用来活命的,只能增益身体,众生不可贪图其色香味等而心生贪执。众生真正应当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出世间食,因为它可以令我们的心灵得到升华。

另外,佛门中还规定在正常的进食过程当中,修行之人要心存五种观想,亦叫“食存五观”,这既是一种修行,又是一种有益于健康的饮食之法。因此佛教的斋堂通常又称之为“五观堂”。

食存五观: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因此,在进食之时,应当想到米粮来之不易,要经过辛苦劳作的种植和加工处理、厨人的洗汰烧煮,所以进食应当心存感恩,体谅其由来的艰辛,如此而受食才能激发道心,培植福德。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进食之时,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德行与所作所为是否圆满,是否对得起面前的饮食供养,若是还有差距,心生惭愧,赶快用功修道,如此才可堪受供养。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进食之时,要谨防心念不正,远离诸种过失,对于那些所受的食物,不要因为其美味可口,就起贪念;也不要因为不合口味,就心生嗔怒。这些都是不对的,因为这是分别心在作怪。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把所受之食当作是治病的良药,用以疗养身心饥渴,就是为了避免形容枯稿。令身体健健康康。同时,把进食当作是在吃药,亦可以抑制人的贪欲,并减少其浪费奢侈的习气。

五、为成道业,故受此食

在进食的时候,要诚心诚意地想:我是为了成就道业,才受食的,如若不食,则身体羸弱,疾病缠身,既然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就无法来修行办道。因此,进取适当的饮食,才能更好地精进道业。

古德云:“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修行之人出家修行办道,内求佛法,以增长法身慧命,外受诸食,以滋养色身性命。在接受饮食供养时,不可以用贪嗔痴之心去计较受食的好坏,拣择受食精粗,而应该以惜福、惭愧、感恩、精进等心来接受供养,然后更加用心办道,不造诸恶,广增善根,以此功德才可以抵消施主的供养,才合乎佛教食之道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达真堪布:为什么要过午不食

受持八关斋戒的时候,过中午以后不能吃任何食物,也不...

过堂

过堂,是上斋堂用餐之意,就是佛门中的吃饭,有别于印...

过午不食有何好处

问: 佛制定过午不食戒,有何好处?修行到何种境界,...

佛教对「食」的定义

生活中离不开衣食住行,其中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食。...

过午不食

《律海十门》八戒近住分别门第四云: 一日夜不晚黄昏...

圣严法师《你会吃饭吗》

吃饭要如何吃出健康?吃出味道?这要由我们吃饭的心态...

不被自己的嘴所摆布

从马路边的野摊串串香飘,到高级酒店的山珍海味包抄;...

吃东西吃饱就好,别为嘴巴做奴才

在吃的方面,出家人是人家布施什么就吃什么,不执着、...

五念门

五念门是《往生论》的又一重要内容。 第一礼拜门, 身...

怎样才能到佛学院上学?都有哪些课程?

提起校园生活,大家都不陌生,但是说起佛学院的校园生...

空与有

影响中国佛教最深远的思想有二:一是有宗,以「缘起论...

出家人的锡杖具有哪些含义

佛告比丘:汝等当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诸...

善男子善女人的含义

善男子(梵kula-putra;巴kula-putta;藏rigs-kyi b...

念到念佛三昧方有往生把握吗

问: 是否我们平日念佛一定要念到三昧方有往生把握?...

生命的真相是什么

生命的真相是什么?生命不过是灵魂随业流转而不断生生...

给人方便等于给自己方便

给人方便等于给自己方便,这是不变的真理。可是,有许...

惜福从惜食惜衣做起

礼拜天,父亲看着那抱怨早餐不好吃的儿子,心想:今天...

用钱来供养三宝,你的罪就能消吗

大家道友聚会在一起,乃至跟师父一起闲聊天,把很好的...

深山中的道场

很久以前,在深山中有一个道场,有位弟子一直想到外面...

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宋代很多文人士大夫修学佛法,不仅是研究佛法,而且真...

念佛人所谓的灾难是什么

问: 念佛人本应得菩萨护佑,为何有的念佛人却有灾难...

黄念祖老居士往生记实

黄念祖老先生早在1953年40岁时,就已开悟。在1959年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