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往哪一个方向去,就看你怎么发心

净界法师  2019/05/1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往哪一个方向去,就看你怎么发心

“法”可以让你成就一种资粮力,但是这个资粮力到底是往哪一个方向去,就看你怎么发心。以下,蕅益大师提出了五种发心,产生五种不同的结果:

一、但夹带利名心,便是“三途种子”

有些人他学戒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弘护正法、续佛慧命,是想要作一个律师;他学经的目的,也不是依经典来调整自己,是想要作一个法师,追求假名,或者是追求利养。这种情况为什么是“三途种子”呢?因为你因地发心有问题,所以当可乐的果报出现时,一定会让你产生放逸;也就是,你在修这个善业的时候就已经夹杂毒药了。

所以,他这个“三恶道”是在什么时候出现呢?是在第三世出现的,印光大师说的“三世怨”。一旦夹带“名利心”去修学善法,你的三恶道果报会在第三世出现,“第一生”以有漏心修学善法,“第二生”成就安乐的杂染果报,然后产生放逸,带动你的烦恼和罪业,“第三生”就直接堕到三恶道去,这便是三途种子。

二、但执着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种子”

这个“执着取相”,当然比追求名利心稍微好一点,这种人比较清高。是什么人呢?大部分是学佛以后,他也不太看经典,全心在行门上拜佛、持咒。一个人老是在行门上用功,而不能够“依教起观”,观照自己内心的我执、法执相貌,不懂得去调伏自己的心性,只是在行门上用功,很容易“心外求法”,然后就招感“人天魔外”这种因缘。

这两种发心,以佛法来说,都是邪恶的发心——追求神通、追求感应、追求名闻利养,都不会有好的结果。我们讲严格一点,像这样的人,越是用功越糟糕,因为你方向错了,应该往北开,你往南开,有时会越走离目的地越远。

三、但一味出离生死,便是“二乘种子”

“出离生死”不是不好,问题在“一味”。就是说:你对众生没有悲悯心,完全只考虑自身的解脱,这样顶多变成二乘的果报,因为胸量狭小。

但是这个地方已经是“正”,所以在发心的时候,要分别“邪、正”,然后“大、小”,最后是“圆满、不圆满”,有这六个差别行相。这地方,是一种正确而狭隘的发心,在佛法当中,佛陀承认这种功德,所以我们讲“三乘”。其实小乘的功德,佛法是承认的,不像前面两个是应该要排除的。

四、但具真实自觉觉他心,便是“菩萨种子”

菩萨的发心,是“上求佛道”,希望自己往圣道迈进;但是又能够随缘尽分地“度化众生”,这种菩萨的功德,叫作“大”,但毕竟不圆满。

而什么叫“圆满的发心”?

五、但从自觉圣趣,光明发辉,彻其源底,共回向净土,普与众生,同登极乐,便是“无上菩提种子”

前面的大乘的发心,在受戒的时候,当初是怎么得戒体?就是“缘境发心”嘛!缘十法界的有情、无情,发起增上心: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上求佛道。断恶、修善,是成就自利的功德。

第二、誓度一切众生,这是下化众生。当你有这样的发心时,应该说已经成就大乘的种子,但是不一定圆满。

要圆满的话,除了“大悲愿力”以外,还要多一个“般若波罗蜜”的观照。什么叫“般若波罗蜜的观照”呢?就是“自觉圣趣”,这是一种智慧,就是你能够“回光返照”!

经上常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五阴身心刹那、刹那生灭,“五阴”从什么地方来呢?是从一念的清净心而来的,所以我们“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把心带回家”之后,看到本来无一物的清净本性。

那么,诸佛的功德庄严又是从什么地方来?也是从清净本性来的。所以,当每一个众生都“摄用归体”的时候,看到一切法“如”的本性现前,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不二”的本体。然后,从这个清净的本性产生大悲心——“光明发辉”——“从空出假,依体起用”——生起同体大悲心。

所以,你这个发心必须要“彻其源底”,看到生命的本来面目,而产生菩提心;依此菩提心,回向净土,使令一切众生都能够成佛,这才叫作“圆满的发心”。

前面的大乘发心,多少是有点“心外求法”;心外有众生可度、心外有佛道可成。最后是完全——“法法消归自性”,把人生当作是一种历练;生命的目的,只是在开显自性的功德,这叫“称性起修”。他的立足点是向内、回归自性。

《修道宗范》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有财有势的人广行布施为何却堕落在恶道

虽然现代有许多有财有势的人广行布施,但不一定就会获...

见忍法师:如何发心

如何发心这个问题,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属普贤行愿...

不要随意干涉他人的发心

作为一个佛教徒,谁说一定要穷得叮当响?能够拥有就是...

弘一大师:初发心者在家律要

凡初发心人,既受三皈依,应续受五戒。倘自审一时不能...

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

蕅益大师的时代是在明末清初,他是我们莲宗的九祖,也...

为何有些人积集善业到最后是痛苦的呢

看看这个《法句经》的两段,把这个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学佛者的发心误区

普通人因为从凡夫心出发,所以成就了凡夫心。那么学佛...

布施多而福报少的原因

《菩萨本行经》里面谈到,若有众生不能以至诚心去布施...

参禅前要注意的三个先决条件

参禅要有绝对、不动摇的信心,这对我们的修行非常重要...

要看淡权位

权位,只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塔,海浪一来,就垮了,连沙...

佛教法语

1.说柔软语,作慈悲事;行忍辱法,修大乘道。 2.爱欲...

短短的一生总在得失之间

贫穷时渴望财富,孤寂时渴望爱情,年老时渴望青春年少...

【推荐】你在苦中作乐吗

佛法告诉我们,如果能够体会「色即是空」、「缘起性空...

学会换位思考

别人是你自己最好的一面镜子。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

直指此心,佛性正是你心

初参禅人,警他用心曰:我没有看到一个什么心,在哪里...

宣化上人:华严经所在处就是佛所在处

华严经,也就等于虚空里边的祥云,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具此三心者,必生极乐国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

为什么念佛时有空旷柔和的感觉

问: 我集中思想念阿弥陀佛时,心中有一种空旷、充满...

人必自助,而后人助之

有一位年轻的学生,和同伴到远方旅行,长途路遥不堪疲...

文珠法师《念佛法门》

今天,我要为各位介绍念佛法门。念是心念、想念、忆念...

少存一些利害得失的观念,生活将会有更多的阳光

我们很容易有非此即彼的观念。以为自己不富有,拼命赚...

您老人家开悟后,就万事大吉了吗

虚老开悟时参的是什么话头呢?是融镜老和尚教他的拖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