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纯想即飞,纯情即坠

大安法师  2020/02/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纯想即飞,纯情即坠

故首楞严经云,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净土生无生论》

这段经文是出自《首楞严经》第八卷。阿难尊者问地狱的情形,像善星比丘、宝莲香比丘尼、琉璃王等都堕到了地狱,那地狱是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

佛回答的这段描述生命现象的经文很长,讲得非常透彻。这里引用一下原文:“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以上为内分,均为黑业,黑业下沉。

“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盼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以上为外分,均为白业,白业上升。

由上可知,内分是由于情爱造作的恶业;外分是其心渴仰、思想善业的一种情形。这是情和想的关系。

在十法界里,到哪一道去,跟情和想的比例有关系。

如果都是纯想的善业,就会超升;如果是纯情的贪爱恶业,就会下坠;九情一想,就是在阿鼻地狱了;如果是纯想无情,就会生到佛国。

众生在“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我们来理解一下这句话。

“暖触”是第八识的表征之一。第八识表明生命的症状,叫命根,有呼吸,有暖气,是生命是否存在的重要因素。第八识一离开,身体就没有暖触了,冰冷了,没有呼吸了。

第八识在生命的生死当中,投胎的时候是最先来,死亡的时候是最后走。人临要死亡的时候,一般是前六识就先比较昏迷了,失去功能作用了,所以看到家亲眷属也不认得了,但是他还有第七识、第八识。

这时候要注意,只要第八识还在,哪怕处在昏迷状态,他的闻性还存在,感知系统还存在。虽然他不能说话,睁不开眼睛,但这时候要对他开示。为什么临命终时跟他讲临终开示很重要?他听得清楚,他明白。

一个人在即将舍第八识的时候,一生的善恶业就会顿然现前。阿赖耶识之所以叫业识,就是因为它藏着善恶业的种子,当第六意识不产生作用的时候,这些善恶业的种子就会顿然出现。

为什么善业多(情少想多或纯想无情)的人死亡之时就比较从容,面带微笑呢?他看到的都是好的境界——天宫的境界,佛国的境界,当然就非常地愉悦。

这时候,“纯想即飞”。就是他的善业,想的成分是纯想,他就会向上飞,必定会生到天上去。

造恶业多(情多想少或纯情无想)的人,临死之时看到都是很不好的境界,刀山剑树地狱境界。他还颠倒地认为刀山剑树是美好的园林。所以人临命终时是“一生善恶,俱时顿现”。

如果“纯想即飞”之人心中,平时还能够修行,这叫“兼福兼慧”。如果具体到净土法门,就是修净业三福,这叫修福,有福德;同时他有慧,能信愿称名(念阿弥陀佛名号为最高的智慧),并且还有往生极乐世界的愿,那这个愿就会引导心王(阿赖耶识)前往极乐世界的。

就像《普贤菩萨行愿品》中说到,一个修普贤十大愿王的人临命终时,什么权势、家产、眷属,一切都会舍去,唯此愿王不相舍离。愿不相舍离,就会引导这个神识去西方极乐世界。

有福慧和净愿,自然心开,就能见十方的佛国,这叫“随愿往生”。

如果不是专修净土的,他可能随着他的好乐生到相应的佛国;对于专修净土法门的人来说,他平时就是每天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时候显现的就是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自然阿弥陀佛会兑现十九愿的愿力——勤修我皆接引愿,前来接引。

这个人就会见西方三圣前来接引的情形。接引情形跟他念佛功夫有关。上品上生的接引场面非常地宏大,有阿弥陀佛来,有一千尊化佛,有观音、势至,一个持莲华台,一个持甘露瓶。

其实按《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来讲,是观音、势至共同托着莲台来的,以后我们可能给观音、势至又各自分了一下工——“观音甘露洒吾头,势至金台托我足”。

一切法由心想生,我们给两位菩萨分了个工,这两位菩萨也恒顺众生——观音菩萨拿甘露瓶,大势至菩萨拿着莲台前来接引。

业障重的众生虽然有信愿,但是造业很多,所以临命终时,他可能看不到佛,可能只是见到莲华。所以下品中生、下品下生都见不到佛,他会见到莲华,那朵莲华很重要,是他的托质之所。

他的神识到了莲台里面就好办了,虽然见不到佛,佛也就在当下,这就随佛往生。

这桩事情确实是很奇特的。世间人对这个事情是不会相信的,甚至听都听不到的。他认为人死了不就像灯灭了吗?哪有什么他方净土?哪有什么极乐世界?但是在很多的净业行人临命终时,会呈现出这一幕。

所以《净土圣贤录》中记载,很多往生者临命终时,都是含笑往生的。并且他常常会说句话——“佛来了”,说完这句话就走了。佛来了,意味着什么?真有这回事啊!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

《华严经兜率偈赞品》: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此人...

劝父母往生西方是为大孝

念佛之人,当劝父母念佛求生西方。然欲父母临终决定往...

佛菩萨的名号功德

名号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称为圣号,圣号就是圣人的名号...

因为知道会死所以要珍惜每一天

人的生命在呼吸间,但我们不能只是知道会死,我们要好...

念佛鬼敬

【原文】 海昌村民某,有老媪死,附家人言平生事,及阴...

不小心谤法还能往生吗

问: 谤法的罪很重,我们都很害怕。我们是以好心来弘...

生死无常,你在烦恼什么呢

在罗阅祇城有一个婆罗门,他听说舍卫国人民孝养父母,...

消业障最快最好的方法

首先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久学者,我们都是业障深重的。业...

大安法师:要对阿弥陀佛有信心

我们常常听到居士说,临命终时,我如果这一念没有在阿...

大安法师:忆佛

忆是回忆,忆念的意思。这是吾人心识内具的能力。我们...

生死的大事

【然平日则区区趋名竞利,虽百钱之物,亦不肯弃舍,而...

怎样面对修行中出现的境界

问: 弟子有一次在诵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时,感觉进入了...

念经能不能往生

问: 我于一九九七年念《大乘无量寿经》至二零零七年...

达照法师《痛至极处苦何在》

疗治痛苦的佛法 我们打七,这么十多天来啊,想必大家...

心念尽是贪爱,是长不出智慧来的

我们总爱想过去的事,过去都已经没有了,还要回忆,把...

人生是苦,人身难得

释迦牟尼还是太子的时候,感悟到生、老、病、死之苦,...

对别人好其实是为自己好

有位大学教授给大学新人的信中曾说:想拓展人文视野,...

学佛法不是为了要过好日子

在座的大部分都是年轻的同学,大家发心出家有种种的因...

人际改善需要真正体恤对方

我们刚刚提到,思想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也可能决定了...

有勇气死,何不更好地生存

《杂譬喻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个老母亲唯一...

宣化上人:不要贪神通灵异

在这个世界上奇奇怪怪的事情,多得数不过来那么多,为...

嫉者,殉自名利不耐他荣

随烦恼二十:言嫉者,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