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人生是苦,人身难得

2016/02/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人生是苦,人身难得

释迦牟尼还是太子的时候,感悟到生、老、病、死之苦,从而发下大愿,要追求了脱生死的真谛,最终在菩提树下证得了无上正觉。

佛陀探寻人生的究竟是从“苦”开始的,所以佛陀说法先说“四谛”。“四谛”第一谛就是“苦谛”,也就是关于苦的真理。

人因为有身,便有痛苦。人身是苦的聚合之所。但在这世界上要修成人身也颇不易,需要多种善因,可谓人身难得。人生是那样的苦、又何以要修得人身,还要感叹人身难得呢?

释迦牟尼是在人道成佛的,只有人身才能成佛。饿鬼、畜生道太苦,没有条件修行,天道太舒服、也无心修行,只有人道有苦也能离苦,有条件修成正果。

我们生存的世界是“娑婆世界”,娑婆二字意思是“堪忍”,或称“有缺陷”。“娑婆世界”就是一片“忍土”,是一个“有缺陷的世界”,不像“极乐世界”那样是一片“净土”。

人们说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正是娑婆世界的特点,不过这个世界的苦与不如意是“堪忍”的。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这反映了一般人对娑婆世界的看法。人生是苦,但只要这苦尚堪忍,那么这苦中就还有乐的希望,人们便贪恋这并不如意的人生。

苦与乐都是人的感受。西方有一种说法: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面对的现实是一样的,其区别只在于前者看见喝去了一半的酒瓶,高兴地说:“哈!还有半瓶哪!”而后者看着酒瓶,郁闷地说:“唉!只剩下半瓶了!”

从佛法的角度来说,任何人都会遇到苦与乐。一般人遇到痛苦的事,往往为苦所压倒,越想越苦。事情过去了,阴影仍在心里,总也摆脱不掉,总也放不下。遇到快乐的事便欣喜若狂,乐而忘返,结果往往是乐极生悲,或者乐尽之后,想到快乐已是一去不复返,心中又产生无限悲苦!

觉悟的人遇有痛苦之事,明白这是业力所致,泰然受之,痛苦自然缓解;逢有喜乐之事,也不极尽其乐,而是明白世事无常,皆属梦幻泡影,不会因欢乐逝去而痛苦,反而常有欢乐的回忆。这就说明生活在娑婆世界的人确实是苦。但只要明了“四谛”之含意,认真修行,是可以离苦得乐的。

弘一法师常常书写《华严经》中“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之句。这是他行菩萨道的心愿。众生之苦是“娑婆世界”的客观现实。菩萨见众生苦便生大悲愿,慈悲是根本,悲心出智慧。悲心坚定,能消业障,增福慧。这是因苦而生的,而悲愿是聚合了诸苦的人身才能得到的。

只有充满苦的人生,才能使行菩萨道的人修行得道。我有位朋友毕生坎坷,命途多舛,尽管颇有能力,终无法挑大梁!一日,有人感叹地对他说:“假若你没有这些坎坷经历,便可以为社会挑起你该挑的担子了。”他笑道:“如果我无此坎坷,此生不过碌碌,挑担恐也无力。”这是很有自知之明的认识。人身之所以难得,正因为人生是苦,人身能聚苦,受苦,正因为如此,才能离苦。

不少学佛的朋友都因不满现实而学佛,因遭遇痛苦而学佛,因寻求解脱而学佛。等到这些朋友真能受苦而知其苦,不为受苦而苦恼,不以行乐来消苦时,他们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那是“悲欣交集”的境界!这个境界里的苦是“乐苦”。

认清人生是苦,明白苦的原因在有人身,用这知苦的人身去修善,去除恶,我们会更加珍惜这难得的人身!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太子出城游历,照见世间老病死

释迦牟尼佛出家前为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名为悉达多...

发愿生西方,永脱生死轮转之剧苦

生死炽燃,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

不受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古云:学道犹如守禁城,紧把城头战一场。不受一番寒彻...

一天是一生时光的缩影

一辈子到底是多长?六十年、七十年、八十年,还是一百...

以平和心态过好每一天

人,大都在欢欢喜喜、哭哭闹闹中度过自己平凡的一生。...

常行堪忍者,于当来世无多怨敌有多喜乐

世人都知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可...

因为经常吵架就离婚了,女儿也不和我亲

问: 请尊敬的上宏下海法师开示,我和前夫是大学同学...

【推荐】勿做人生遗憾事

遗憾的事是恨错难以补救,后悔不已也。如一句话令人难...

心无片瓦

我很喜欢《楞严经》里的一个故事。 是说有一位月光童...

开车做饭的时候,是提起佛号还是观照好

问: 师父慈悲!请问一下,我们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当...

自慰是一种必须治疗的病症

自慰在十八世纪以来被看作一种可怕的恶习。 1760年,瑞...

佛经中圣者的精进境界

以下引经中圣者的精进境界,作为学人发愿的目标。阅后...

佛以什么态度来对待受苦众生

针对我们这些遭苦的众生,佛是用什么态度来对待的呢?...

天天都在等福报,那你永远是苦难者

为什么说诸菩萨不受福德呢?要知道,诸菩萨众是自觉觉...

水陆法会八天七夜在做什么

每逢农历七月,许多佛寺都会举办水陆法会。那么什么是...

为什么提婆达多总想加害佛陀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种善因,不要种恶因,为什么呢?...

静波法师:转变观念与临终关怀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应该说在佛光寺举办的第三届佛教常...

欲生净土不得怕死

千万不可怕死,怕死则仍不能不死,反致了无生西之分矣...

戒律与生活

一、在家戒以五戒为根本 说到佛教戒律,主要有两种:...

过午不食有哪些功德

过中不食为斋,取其防邪、少欲为义。多食多贪,淫欲心...

大安法师:净土同修如何面对五欲六尘的干扰和诱惑

问: 面对五欲六尘的干扰和诱惑,念佛同修应从哪些方...

做到这二十五法,就能开发禅定和智慧

禅堂的居士身上穿的禅褂上都有止观两个字,在我们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