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为何要在是非烦恼面前去争辩

宗性法师  2020/07/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为何要在是非烦恼面前去争辩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些“是非麻烦”,在处理这些事情时,我们往往采用“火上浇油”的方式,结果事与愿违,徒生烦恼。

寺院中常说:丛林以无事为兴盛,是非以不辩为解脱。其实,对于生活中的烦恼,这又何尝不是一句金玉良言呢?

唐代有位百丈禅师,他有个管理的二十条法则,叫《百丈大智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我把它叫做过去寺院管理的二十条总纲。我觉得,这个丛林要则的头两条,对我们的现实人生很有指导意义。如果刚才讲的师父和徒弟能够把这两句话很好地落实下去,就一定不会出现争执的一幕,也不会拍桌子举拐杖。

这两条是:“丛林以无事为兴盛,是非以不辩为解脱”。“丛林”,简单讲就是寺院。“以无事为兴盛”,就是没有事,这个寺院最兴旺。

对于“丛林以无事为兴盛”,很多人不能理解。难道真的是没有事干?我开始也百思不得其解,祖师怎么给我们定这一条?没事干,那大家吃完饭干嘛?把脑袋上的虱子捉出来晒太阳?可我们的脑袋是光的,不长虱子,于是无事可干。难道这样就兴盛了?

我后来琢磨,这里讲的“事”,不是没有任何事情可干,而是没有人我、没有是非、没有意见、没有不团结。能这样的话,这个寺院最兴盛!因为大家会把所有精力用在弘法和修行的正道上。如果一天到晚都是人我是非,都闹不团结,把精力都放在解决纷争上去了,哪儿还有时间修行呢?

我恍然明白,原来祖师讲的“丛林以无事为兴盛”的“无事”,是指没有纷争之事。所以,下面紧跟着还有一句:“是非以不辩为解脱。”就是说,当碰到你对我错的情况时,不去争辩,是为解脱。什么叫解脱呢?用简单的话讲,就是人生的最高修养,人生的最高境界。

但又有人问:“这不对呀!都不辨是非了,这个人不就成了糊涂蛋嘛?”这里的“不辨是非”,不是不分好坏,而是说当你碰到这种事情以后,不要以一颗争强好胜的心,总是想要战胜对方,总是想要自己取得胜利。

为什么在很多的是非烦恼面前,我们总要去争辩?就是希望自己是赢家。老实讲,天下根本没有真正的赢家,没有几个人能笑到最后。你们看过死人吗?可能大部分人没这经验。但至少有一点我们应该知道,全世界六十亿人,有几个是笑着死的?少之又少。绝大部分都是在痛苦和无知中死去的。

你看有些人,他今天是赢家,可明天呢?不见得还能继续当赢家。为什么百丈禅师告诉我们“是非以不辩为解脱”?这是接着前一句“丛林以无事为兴盛”讲的。

刚才的故事,给我们透露出一个信息:人的内心所表现出的种种情绪,是很难掌控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宗性法师文章列表

生活中明明有快乐,为何佛教只强调苦呢

佛教《正念经》中云:轮回如针尖,永无少安乐。在六道...

为什么要闻思地狱的痛苦

问: 我们为什么要闻思地狱的痛苦? 达真堪布答: 讲...

【推荐】你在苦中作乐吗

佛法告诉我们,如果能够体会「色即是空」、「缘起性空...

如何让我们能远离痛苦烦恼

问: 痛苦烦恼的本质是什么?什么可以帮助我们远离痛...

如何对待生活和工作中的消极悲观

问: 弟子在生活中,体会到当今社会的种种五恶五痛情...

不是拥有的太少,而是追求的太多

有些人总是觉得自己拥有得太少,总是感觉自己压抑、失...

「情」不自已,怎样调整自心

问: 情不自已,引发许多犯罪,怎样调整自己的心? 索...

保持正念去面对一切

佛在世的时候,印度的西面有一个偏僻的民族叫卢舍那,...

素食女性最需要补充哪几种营养

广义的素食女性不仅需要从奶类当中获得钙质,还要从中...

【推荐】佛门里不要倡导经忏佛事

随着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中国佛教事业迅速恢复,蓬勃...

坛经与净土宗有无冲突?

来书云:《坛经》说东方人造罪求生西方等语,与莲宗有...

佛陀开示五条待妻原则

在佛陀时代丈夫的地位崇高无比,妻子称丈夫为主子,而...

别把染缘认为是随缘

今天和大家讲一讲,随缘与染缘。随缘是菩萨,染缘是凡...

持戒的意义与功德

1、《遗教经》: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

想度一切苦厄,就要五蕴皆空

想要来生得聪明智慧,就要多看经、多拜佛、多打坐,没...

邪见的过失是很可怕的

我们都知道在贪嗔痴当中,痴造罪是最重的,但是痴心造...

照见五蕴皆空

《西游记》里有一段情节,是大家都熟知的。 孙悟空的...

佛门里为何把酒列入重戒

我们知道,因为酒的味道引起很多人的烦恼和坏的毛病,...

我们要发回向的愿,这种回向效果无穷

【次当复发回向之愿。愿我所修一切功德。资益一切诸众...

妙用丝瓜治13种病

丝瓜味甘、性凉,入肝、胃经,有清暑凉血、解毒通便、...

念佛怎样对治昏沉散乱

大家来打佛七,在求一心不乱。《佛说阿弥陀经》上说,...

不贪非义之财,终感得一家骨肉团圆

明代时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东门外有一户人家,兄弟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