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站在本来没有业障的角度来忏悔

净界法师  2021/01/1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站在本来没有业障的角度来忏悔

问:在忏悔时,我们对罪业是诃责的,但是要同时观察罪业本空,如何融通才可以趋向清净?

净界法师答:我们在观想时,是观察生命的本体是清净的,但是生命的作用不一定清净,它是如梦如幻的,因为心它受熏,它随染污的心,就熏习恶法出来;它随清净的五乘的法门,它就出现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的善法出来。所以你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站在“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角度来忏悔,就是站在本来没有业障的角度来忏悔,是什么心态呢?就是我用如梦如幻的忏悔法门,来对治如梦如幻的罪业,这样听得懂吗?借假修真。

我把罪业当真实的,我跟你拼了,这叫事修,这种人修行是很难改变的,入道多辛苦,你完全没有善巧,没有般若方便,你这个人就是硬干的。你先观察本来没有罪业,先把罪业的根断了——达妄本空,你站在清净心的角度,但是我也不违背缘起,性空不障碍缘起;我站在清净心的角度,我也看到我过去生所留下来的如梦如幻的罪业假相,既然它是因缘的假相,就可以用另外一个因缘让它消失掉。如果罪业是我们本来就有的,那就糟了!那就有真实的体性了。

佛法讲真妄,就是说,你本来就有的是真的,那就不能改变了。诸位!你本来就有罪业吗?如果你本来就有罪业,你就不可能成佛了。关键是它后来才有,我们本来是清净的,一念妄动受到外境的刺激,你才产生了虚妄的心,去攀缘虚妄的境。

这就是为什么业障能够忏悔,为什么你可以带业往生,因为业障是后来有的,它是因缘所生法。只要是因缘所生法,你就可以逆向操作,可以创造另外一个因缘让它还灭,因为它是因缘而生,它也可以随因缘而灭。

所以你的思考,你的智慧很重要,你的思考模式很重要!我们经常讲修行,你要做正面思考,不要老是认为业障深重。你认为业障深重,结果果然业障深重。因为你认为业障是真实的,你抓着它不放,它对你的影响就太大了。

所以修行,理观就是你的内善根,事修是你的外因缘,你用内善根来带动外因缘才对!由内善根来带动外因缘,外因缘又增长你的内善根,产生一个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一种善的循环。你最好在每一句佛号,在每一次拜佛的前面,都加一个智慧的光明来引导,你这个法才叫波罗蜜到彼岸,否则,你仅仅就是修善法。

我们佛弟子跟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前面都有智慧的导航——安住空性、调伏爱取、导归净土这三种导航。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造的业会跟他们不同,我们为什么叫波罗蜜,而他们只能叫善业。你要去想这个问题,这就是理观,我们心态比他们更深层。

所以说安住空性跟忏悔业障两个不冲突,性空不障碍缘起,缘起也不障碍性空,理不碍事,事也不会碍理的,在体性上是空,在因缘上有如梦如幻的假名、假相、假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往生西方极乐与行德积善有关系吗

问: 尊敬的法师请问,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与平时做...

印顺法师:人生究竟为何事

人生所为何事?平常人只说学佛,但为什么要学佛?其根...

慧律法师《88年佛学问答录》

(第一天)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诸位法师、诸...

受五戒后饮酒需要重新受戒吗

问: 弟子已受过五戒,但在年终的年会上不得已喝了酒...

修空观的人要空掉什么

问: 师父讲到我们要修空观,不要住在外来的空上,在具...

佛教寺院是否可以供养修炼成精的动物

问: 关于信佛,现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家里都有供仙位的...

财富具足与人身难得

问: 在许多公案中,讲到供养佛陀之后生生世世财富具...

怎样对待学佛人之间的是非

问: 应怎样对待学佛人之间的是非、迷惑?如何搞好团结...

少欲知足,诲众清约

少欲知足 宋宏觉禅师戒徒众云:汝既出家,如囚免狱,少...

蔡礼旭老师:让孩子从小积福培福

我们俗话讲「福田靠心耕」。当一个孩子从小培植的就是...

「小年」的佛教意义

忽尔一年,小年又来了。曾经记得,年少时的故乡风俗,...

贪欲对内心世界的影响

在物质文明的典范现代化大都市中,环境污染严重,空气...

如何消灾免难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自然界有很多灾害,人为的...

有没有办法改变下半辈子的命运

问: 我总感觉自己这半辈子太苦了。请问,有没有办法...

【推荐】富人和穷人不能只比物质,还要比幸福感

1960年,美国因贫富差距悬殊,产生许多社会矛盾。穷人...

传喜法师:吃它一块肉,欠它万万千

我们前天晚上在台北桃源屠宰场,本来排的计划是星期天...

莲宗八祖莲池大师圆寂纪念日

农历七月初二是净土宗八祖莲池大师的圆寂日。 莲池大师...

愿将娑婆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

光绪十六年(1890年)冬,印光大师一肩云水,行脚于东...

退让的智慧

汉代一个叫公孙弘的人,年轻时家里十分贫穷。后来当了...

路留一步,味让三分

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

海涛法师《念佛渡彼岸》

1.经、论里强调念佛是非常重要的法门,其功德非常殊胜...

了凡四训白话篇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