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证严法师《调伏人生二十难》第五难,生值佛世难

证严法师  2011/03/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佛说人有二十难,生值佛世第五难:

殊胜因缘值佛世,闻法不行亦枉然;

难得人身今已得,勤养慧命聚资粮;

佛心己心行正道,生值佛世有何难。

佛陀时常告诉我们:人生无常,生命苦短,诸事苦多乐少。在「分段生死」的短暂生命中,若不赶紧启发慧命,突破内心的种种困难,那么不只是今生此世,还有来生来世,生生世世都难以断除这分痛苦艰难。

佛说人有二十难,二十难中的第五项就是「生值佛世难」。要出生在佛身住世的时代,真的很困难。因为从人类进入历史记载至今几千年的时间里,唯有释迦牟尼佛曾在印度降生,距今已是两千五百多年。在这之前或之后,人类的记载之中都没有任何一尊佛出世。

今生此世我们好不容易能听闻佛法,但佛陀却已入涅盘两千多年,只留慧命在人间。「殊胜因缘值佛世,闻法不行亦枉然」,我们要与佛陀同世而生实在很困难,就算与佛同世,如果无缘接触佛法,或是闻法而不知实行,就算与佛同世也没有用。

流离失所寻庇护

佛在世时,当时的民生大都很困难,贫穷苦难、流离失所的人很多。其中,有一群流浪在外又找不到工作的人,他们的生活总是三餐不继。

有一天,这六、七个流浪汉看到佛陀僧团的队伍很庄严,又看到佛陀带着比丘们到家家户户去托钵时,每个家庭都十分恭敬地接过比丘手中的钵,盛满整钵的饭菜,来供养佛与僧。

那种献供、礼拜供养的景象,令流浪汉们觉得很震撼。想想自己为了生活而流离失所,如果去乞食,不仅得不到施主的供应,还得受人冷眼批评。然而,比丘们同样是托钵乞食,却得到人民深深地敬重。于是这六、七个人不断地议论著——如果我们加入僧团,生活就不用担心了,也不用找工作做,多轻松!

于是,他们相约来到佛陀的精舍,恭敬礼佛,恳切地要求佛陀收留,让他们出家加入僧团。佛陀看到他们态度虔诚,就慈悲地允其所请,为他们剃度。

他们再也不用为了生活而烦恼,所有的信徒对僧伽比丘都非常尊重。他们很欢喜,甚至得意忘形,每天托钵回来,吃饱饭无所事事,六、七人便结为一党,天南地北,谈天说地。这种戏言嬉笑、放纵无度的形态,僧团中其他的比丘看在眼里,心里很不以为然。

有一天,一位年轻比丘实在看不过去,就向佛陀诉说他们懈怠、放逸、不顾僧伽形象的状况,根本就是僧团中的败类。佛陀听了之后也很无奈,就对年轻比丘说:「这是一群在生死中流浪的可怜人,他们为求活命而进入僧团,所以迷失了慧命。你去叫他们来,我想对他们说话。」

年轻的比丘遵照佛的指示,呼唤他们前来,佛陀怜悯恳切地辅导、鞭策他们。这几位放逸的比丘终于如梦初醒,了解到生命无常,虽然与佛同世,自己却不知觉醒,仍流浪在六道苦恼的漩涡里。最后他们厌弃了过去放荡的生活,开始寻求慧命的解脱,不再为生活苦恼奔波。

这段故事可以用来自我警惕——虽然是与佛同世,也在佛前剃度进入僧团,然而如果不懂得及时把握,好好实践佛陀的教法,哪怕是在佛的面前、佛的座下,也是一样浪费生命。

「殊胜因缘值佛世」,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若能了解佛陀的数理,就算离佛很远,也像与佛同住在一幢房子里。其实,佛陀虽然离开人间,如果我们能将佛陀的法身慧命沿留下来,并且好好地依教奉行,其实与佛同世无异。

所以我们要将「佛心当成己心」,真正的学佛,就是要学得佛心,若学不到佛心,怎样也无法成佛。此外,见佛闻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这一念心,如果不好好把握,再好的法,用在我们身上都可能变成相反的结果。

闻法误解心狂乱

譬如佛世时,当时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有一天来了一位失去儿子的父亲。虽然他是一位婆罗门,对宗教也稍有了解,然而面临与最亲的家人死别的时刻,同样也是无法接受。最后他发狂了,到处乱跑,看到人就问:「你有没有看到我儿子?」好几天的时间都不曾进食、睡眠,心念完全狂乱了。

他一直来到佛陀的精舍,也同样询问佛陀:「瞿昙沙门,你知道我的儿子在哪里吗?」佛陀告诉他:「人生恩爱别离,怨憎会苦!」这位父亲心已狂乱,听不进任何言语,转身又跑了。但是脑海中依稀记得佛陀说的「恩爱别离,怨憎会……乐」,就四处告诉他人:「瞿昙沙门这样告诉我——恩爱别离,怨憎会,快乐」。

有些人听他这样说都觉得很奇怪:佛陀是位有智慧的大觉者,怎么会说「恩爱别离,怨憎会,快乐」?后来这句话就流传开来。有一天,波斯匿王与末利夫人在城楼上观看人民聚集,看到不同以往的景况,原本大家都是安分守己地买卖东西,怎么这一天却三三两两地交头接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于是就问身边的随从。随从回答:「大家在议论——有一个人向佛陀请法,佛陀告诉他『恩爱别离,怨憎会乐』。」国王就说:「岂有此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末利夫人是很虔诚的佛教徒,她告诉国王:「佛陀应该不会说这样的话,如果佛陀真的说了,应该也有他的用意。」

末利夫人赶紧派遣一位大臣,前往佛的精舍去询问究竟。后来佛陀又详细地解释:「人生的恩爱别离,是痛苦的;怨憎会时也很痛苦,这都不会快乐。」佛陀重说一次,让大臣再回报给末利夫人。真正恩爱的人要别离,当然会很痛苦,没有快乐;而互相怨憎的人相处在一起,当然也很痛苦,哪有快乐?

从这个事件看来,虽然与佛同世,面对面说的话都会产生偏差,何况在后代?所以说「殊胜因缘值佛世,闻法不行亦枉然。」再来,「难得人身今已得,勤养慧命聚资粮」,难提得的人身今既得,接着就要殷勤地培养慧命。生命原本就有分段生死,然而慧命却是永续的,我们要赶快在人生道上积存慧命的资粮。

「佛心己心行正道,生值佛世有何难」,明了生值佛世实在不简单之后,只要我们有心,能体会佛心,自然与佛的境界就会愈来愈接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证严法师文章列表

人与人之间的道路有哪些

人生为了到达目的地,必须起程上路。路,是通往目标的...

修行人不要说狂话

修行人,别说什么你有真正的定力,你若想有真正的定力...

从财富投资到生命投资

由于学过经济管理,所以我也成了多年的股民小散。作为...

把位置放低

有一个青年人,他对生活的不满和内心的不平衡一直在折...

如果很在意你的未来,那你应该学吃亏

以我善乐诸因果,他苦因果尽无余;如风去来行取舍,由...

战胜天魔波旬之五力

往昔,佛陀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向比丘们开...

星云大师《如何实践佛法》

第一篇 惭愧忏悔 壹前言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圣严法师《尽心尽力第一》

人的身材有高有矮;人的力量有大有小;人的智慧有深有...

茹素三天的省思

其实人生下来时,都有善良、无染、清净的本性。只因后...

证严法师:离欲、精进

何谓精进?精就是不杂,进就是无退。做任何事,必须专...

生活要合理化

我们平时的生活,除了衣食住行会影响健康情形外,有时...

在生活中惜福造福

现代科技发达,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却因追求享...

临终时心里除佛号外,不使有别的念头

所有存款,为防养老者,亦须交与孙子。即田地契志等,...

六种人不宜吃花生

1、痛风患者: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患...

少年学佛之本

注重躬行,检点身心 少年学佛,必须要敦伦尽分(即实行...

不被自己的嘴所摆布

从马路边的野摊串串香飘,到高级酒店的山珍海味包抄;...

李嘉诚:没人愿意贫穷,但出路在哪里

人生的过程中尽管不无遗憾,但我学到最价值连城的一课...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这个净土法门的特色,印光大师说是「他力门、果地教」...

佛前十不求

火线军中一小卒,菩萨了脱不还俗。 菩提种子勤撒播,...

即使是破戒的出家人,损害他们也有严重的过患

不要说具有清净戒律的出家人,即便是破戒的出家人,损...

对治贪嗔痴的修法

多贪的众生不净观 ,多贪,就有贪欲。有贪财、贪色、贪...

放生念佛,病愈福至

我是二零零四年开始信佛的。在这之前的我是一个脾气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