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星云大师《如何安身立命》

星云法师  2010/06/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各位虽然退休了,但是人生仍然是继续的,并不就此为止。我们人生应该要有个未来,未来就是希望。俗语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此,一个人如果没有未来,活着就没有意义。相信每一个人都希望未来能够长命百寿。张岳军先生曾说:“人生七十才开始。”岳公为什么这么说?主要在启示我们,人生不在乎年龄的多少,而在于我们对于未来是否抱有希望。佛教讲的未来就是希望;这个希望,不只是对自己的,而且也是针对众生的。这就是“愿力无穷”,就像普贤菩萨的十个大愿: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 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各位的前半生功在国家社会,劳心劳力,已经为过去几十年的历史烙下了深刻的痕迹。目前退休下来,大可以下半生的精神用在佛教的“行愿”上。发这种大愿的用意,在我们佛教徒的心念中,是可以为来生广植善因。如果以世俗谛说,这也可以使各位的下半生,生活在圣洁、宁静与慈祥的世界里。

小孩子一生下来就知道要靠父母,俗语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但身体有病时谁来替你受苦?你靠神明,神明也是靠不住的,因为神明自己都靠不住,有朝一日,五衰相现,也会堕落的。所以,佛陀启示我们不要让神明、相命、卜卦、风水等来操纵我们一生的穷通祸福。

那么,什么才是可以依靠的呢?在佛法里,最靠得住的是三宝。三宝才是值得信赖的对象,皈依三宝,才是寻找依靠最好的方法。

皈依佛:佛是人间真理的体会者,他宣扬真理之光,引导我们走向光明,如同天上的太阳、月亮,可以使迷途者寻获正道。

皈依法:法是不变的规律,可以规范我们日常生活的德行。依之而行,可以有正确的认识;躬行实践,可以到达彼岸,等于火车的轨道,依之而行便可到达目的地。

皈依僧:僧是奉行佛法求解脱者,等于是老师,可以做我们的善知识。他虽然还没有断烦恼、证实性,但他能通过佛法的真理,教导大家不断的学习;亲近他,可以使我们身心净化,性灵提升。所以说,佛如良医,法如药方,僧伽如护病者,引导我们离邪向善,转迷成悟。

《成佛之道》说:“皈依处处求,求之遍十方;究竟皈依处,三宝最吉祥。”佛陀教诫阿难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说明了皈依的真正意义。可见真正的皈依,是要皈向自己的自心、自性。因为自己有佛性,自己能成佛,自己身心的当体,就是正法,自己依法修持,自身就能与三宝为一体。

以上不外说明这个无常的世界,哪一个人可以给我们永远的依靠呢?面对这一天灾人祸动乱竞争的时代,最后作我们依靠的只有三宝。我们的感情可以不要,我们的金钱可以减少,功名富贵可以失去,但是三宝不能不要;因为尽管世界毁灭了,三宝仍然不会离开我们,三宝永远都是我们的伴侣。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星云大师文章列表

善择住处

昔日,佛陀住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告诉比丘们:在大...

无分别地讽诵大乘经典,既破我执也破法执

问: 印祖开示如何诵经的时候说,不要想上一个字是什么...

圣严法师《化自私的欲望为奉献的愿望》

佛教的观念认为,人生除了生、老、病、死四大基本苦恼...

生死大事未明,如丧考妣

示石镜一禅人 古人为生死大事不明,走向山中吊影单栖,...

居士说出家师父的过失有什么果报

问: 在家居士说出家师父的过失有什么果报?请师父详...

下劣凡夫罪业深重,如何容易得生安养

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

中阴身应跟哪种颜色的光走呢

问: 弟子看有些书上说,人死后因为业力的牵引仍然会在...

在动中修行更为重要

用功的人,似乎静中用功好用,坐下来用,工夫就现前。...

星云大师《人有没有来生呢》

有人说,人死如灯灭,一死百了,那有来生?这是迷的断...

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活在世人的心中

明朝的于谦有形容石灰诗云:「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

星云大师《佛教的物质生活》

(一)从《阿弥陀经》里看衣食住行的生活 一般人都以...

「刚柔进退」的处世智慧

中国有许多很好的处世格言,如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

念头像一条流动的河

我们常常觉得念头是一段一段的,实际上不是。心像一条...

【推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三国时期,刘备临命终之时,给儿子留下的遗嘱中,有这...

生命是我们的思想变现出来的

在我们大乘佛法的生命观,《华严经》讲到应观法界性,...

一双筷子,断送了江山

话说商纣刚继王位的时候,并无荒淫之象,大家都认为他...

飞来佛

南京栖霞山的栖霞山寺,被誉为是六朝圣地,千佛名蓝的...

信愿行的过程与差别

心即是佛,是禅宗的根本,无论讲到哪里都离不开,因一...

心非永恒、非断灭

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率先提出意识流之说,认...

从吃腊八粥想到佛教的未来

腊月初八,是佛陀经过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觉悟成道的...

虚云老和尚的修行经验与学经的主张

修行首重见地。确立圆满的见地,是修行的第一步。这第...

多诵经少念佛这样对吗

问: 最近从北京来一位年轻的女居士,叫我们这些老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