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宣化上人:变化气质,改良习气

宣化上人  2011/05/0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大家聚合在一起学习坐禅,实际上禅不仅是坐,而是站着、走路、躺着都在参禅,所谓“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离开这个,便是错过”。“这个”是什么?就是禅,即是“静虑”。把念虑归一,即是集中精神,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为什么人做事不成功?因为没有集中精神。若能集中精神,即是有定力,有了定力,次而发生智慧。

坐禅不要求神通,或求什么效果。首先要使身体没有一切疾病,任何邪气都不能侵入你的范围。你若能常有一股浩然正气,顶天立地,就自然而然能生正知正见,而所行所作,皆不会不合理,这就是坐禅的好处。

你的心境能时刻波浪不起,无烦无恼,无是无非,无人无我,这样的用即为坐禅之效果。至于参禅的功效,你自己可以去体验,你可以回光返照问问自己:我是否还像坐禅之前那么馋嘴?是否还是像以往那样爱慕虚荣?有没有把不正当的习气毛病改了?若遇到不合理、不如意的事情,是不是还是生出烦恼?假若答案是“是”,那么,我可以告诉你坐禅就没有什么进步。假若你能把以前的习气毛病减轻了,在修行功夫上便有点好消息。

你可以自我检讨:拿吃东西来说吧,假如你能够将好的、不好的食物,一样吃下去,馋食鬼就会被你撵跑。做事是否凡是对我有利益的事情,我就去做,对我没有利益的事情我就不去做呢?我是否很懒惰、苟且偷安呢?若是这样,你的禅定功夫没有进步。若能改之,凡是对人有利益的事,我都愿意去做,关注为众人服务,对自己小范围的事,却不甚去注意,你若能如此,则可以把懒鬼撵跑。假若你能一天比一天精神,不是昏昏欲睡,这样你就能把睡鬼撵跑了。

你能把馋鬼、懒鬼、睡鬼都撵跑了,这便是坐禅的初步功夫。这么一来,你的精神、气质必定与从前大有不同,所谓“同一间庙,但不同一个神”。也可以说:同一间庙,但不同一个鬼,从前是鬼王,现在是菩萨;或者你从前心肠很毒辣,但现在你发菩萨心肠。

坐禅有没有功夫?看你吃东西便知道。你总是拣好味,坐禅就没得到效用。必须把习气毛病去除不可,在习气方面,最重要是要把烦恼与脾气去除改正。烦恼没有了,就如水中沙泥沉底,通体莹彻,一见即了,这时便智慧现前。若心水很混浊,烦恼无明未扫清,则没有定力,没有定力,更谈不上慧力!

因此,我们坐禅要有忍耐心。以禅为中心,则在行为与态度上,各方面都要改变。“禅”不是单单坐在那儿才算修行,而是无时无刻不是在用功,久而久之,便会潜移默化,把气质改变了。我若说得对,大家可以照着去做,说得不对,就当没听到,把它忘了,是道则进,非道则退。若有烦恼,宜快点改,若无烦恼,宜嘉勉之。“禅”不是在这儿打完坐,回家就发脾气。人若没脾气,就像佛;若有脾气,就像鬼;嘟著嘴巴多难看!你要常常笑口常开,你把烦恼转过来便是菩提,这是易如反掌啊!不需要到外边找,一切皆在自性中。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宣化上人文章列表

莫追忆,莫等待,莫犹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依修行的标准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

船子和尚与夹山禅师

这幅图描绘的是禅宗极为有名的公案,说的是唐代夹山善...

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六祖慧能在接了五祖弘忍衣钵之后,一路南下被恶人追寻...

圣严法师:只顾耕耘

绝不能用企图心、希求心、期待心修行。诸位怀抱着不同...

宣化上人:坐禅的姿势

万佛圣城每年都有几个禅七,每次七天。每年在弥陀圣诞...

禅修不能被「缠」住

现在社会上一窝蜂地禅禅禅,我倒有个隐忧,担心大家被...

主人在何处

雪岩祖钦问弟子高峰原妙:日间浩浩时你做得了自己主人...

圣严法师《禅--人类意识》

一、佛教对人类意识的分析 佛教把意识分为心、意、识...

宣化上人:信愿行三资粮

信、愿、行,这是修行净土法门的三资粮。什么叫资粮呢...

业重情迷是凡夫

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

性尽人己参天地,心同日月耀阳春

你若能会得,就是百草头上祖师意。 末法时代,就是人心...

宣化上人:杀生因果难逃

各位善知识,世界上最厉害的果报,就是杀生。今早有越...

积德不积财的卖菜阿姨

台湾近日最火红的人物是入选《时代杂志》百大影响力人...

半日学解,半日学行

汝于净土修法,尚未了了。这意思是说,你对净土法门不...

信愿具足的判定标准

这个信愿是理观,持名是一种事修;但是你实际在操作的...

正确的面对业力

我们学了唯识学以后,我们看到我们无穷无尽的过去,我...

学佛人既要修福也要修慧

佛陀住世时,经常开示弟子修行要福慧双修,才可有成就...

该让的让过,福报在后面

在电影院排队买票,我前面是一对年轻恋人,刚排到他们...

星云大师《特殊的教育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大家好!我们这一次夏季佛...

掌握情绪的人才能掌握未来

当人的意气、情绪上来了,理智就看不见了。而当两个人...

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我们曾经看到一段格言说到,竭忠尽孝,谓之人;治国经...

万般烦恼的根源

唐朝马祖道一禅师一生提倡即心即佛,他的弟子法常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