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让忏悔更有效的十种方法

2011/07/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夫欲忏悔者,须具十法助成其忏:

一者 明信因果;二者 生重怖畏;三者 深起惭愧;四者 求灭罪方法,所谓大乘经中明诸行法,应当如法修行;五者 发露先罪;六者 断相续心;七者 起护法心;八者 发大誓愿,度脱众生;九者 常念十方诸佛;十者 观罪性无生。

夫者,发端之辞。倘欲忏悔所作诸恶,必须具足十法,帮助成就其忏悔之功。

一者,首先明其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恶因感恶果,善因招善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二者,生重怖畏,自知有恶因必感恶果,堕狱受剧苦,即生大怖畏,毛骨悚然,所谓“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水。”恶因可畏,至为悚惧。

三者,深起惭愧。惭者惭已,愧者愧他。惭自己毁戒下劣,愧诸贤之超脱明净,释迦因何成佛?吾何久为众生?有见贤思齐之心,生大惭愧,痛改前非。

四者,灭罪方法。须常求灭除自己罪业之方法,何法能除灭罪障,常寻求之。

五者,发露先罪。倘若已作之恶,或自知、或不知、或有心、或无心等所造之罪,对三宝前,或对善知识前,克诚披露,求哀忏悔。若能忏悔,罪即消灭。若不肯发露,覆藏于心,则日久月深,则罪根深结,忏悔不易矣。

六者,断相续心。若虽自知有罪,对三宝前忏悔已竟,但相续心不断,仍继续造恶,则前之忏悔,虽忏无益。非将起恶之相续心截断不可,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故须怕相续心。

七者,起所法心,发起卫护佛法之心。若自己奉持佛法,即自能保护佛法。若他人敬奉佛法,他人即是保护佛法。若已若他,皆当维护,可获福灭罪,故须起护法心。

八者,发大誓愿,即发四弘誓愿之心。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即是发自利利他、上求下化之心,度脱一切众生,不分人我彼此。彼苦即我苦,故急而拔之;彼乐即我乐,故急与之乐。拔彼之苦,即是拔已之苦;与彼之乐,即我之乐。苦乐亦如是。所言誓愿者,发誓以要其心,起愿以策其身,不可改变。能发广大愿,亦可灭罪。

九者,常念十方诸佛,念佛即能成佛,若念众生,则做众生。吾人既为佛子,必学佛行,故须念佛。但十方诸佛无量,名号亦无量,取其简略而易得益者,莫如弥陀名号。所谓“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能持念此佛名号,即持念十方诸佛圣号。念弥陀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亦即忏悔一切罪障。

十者,观罪性无生。观者,观察所造之罪皆由心起。既众罪从心所起,自当将心忏,试观此罪相从何而起?觅罪了不可得。以其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而生。四性推究,当体无生。所谓罪性本空。如四祖至三祖处,求哀忏悔已之罪障,师曰:“将罪来与汝忏。”四祖返观自心,了不可得,答曰:“觅罪了不可得。”三祖云:“我与汝忏悔竟。”此一种乃理忏,前来九种都是事忏,故知此理忏功能最大。观一切罪恶之性当体无生,心灭罪空,是名真忏悔。然又须知事忏必须具理忏,理忏复须藉事忏,理事圆融,故名真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遇事最有水平的处理方法

1.学会沉默 有时候,你被人误解,你不想争辩,所以选...

此念佛四法,能令心归一处

学佛应念佛,念佛当一心。蕅益大师开示:得生与否,全...

常把惭愧放心头,有三大好处

惭愧是佛教的专有名词,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并没有惭...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古人说,教育,要从最基础的、最早的时候开始。 教妇初...

济群法师:忏悔是人生的清洗剂

忏悔的意思是什么呢?忏,忏除过去所犯的过错;悔是后...

律航法师《持名念佛要义十则》

一、念佛须明真理 生死何来?因有妄念;欲了生死,须断...

【推荐】对治淫欲的观想方法

修行人最难除的是淫念。然而淫念不除,不能入道。即使...

年轻时造了很多增长业,现在要如何补救

九、悔所损业;十、对治所损业。 前面的八个是就着造业...

人生要停一下慢一点

有一个故事,我一直很喜欢: 富翁见渔夫在沙滩晒太阳,...

戒是一切善法之阶梯

佛涅槃前,阿难尊者问佛:佛灭度后,以谁为师?佛告阿...

如何正确看待「烧高香」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孝顺父母,回报最根本的恩德

我们的身体来自於父母,包含养育、教育,所以人不孝父...

佛说戒德香经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贤者阿难闲居...

洗脚的水盆

罗睺罗尊者在年幼时,即追随佛陀出家修行。初初修行,...

北宋高僧大通善本禅师

各位吉祥,阿弥陀佛。 佛法传入到东土以后,一开始有点...

如何出爱欲海,断生死流

问: 如何出爱欲海,断生死流? 大安法师答: 我们要...

有些事需要破格处理,结果才会更好

世间万事都有一定的格局,有时候格局也不是一成不变,...

印光大师传戒烟妙方

好甘草(半斤) 川贝母(四两) 杜仲(四两) 用六斤水...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洞山禅师有一天在过河时,看到河面上反映出自己的影子...

人间三千事,淡然一笑间

一、胸襟决定器量,境界决定高下。人心就像一个容器,...

两百岁老人的故事

人生是苦是美,要看站在什么角度去看、用什么心情去感...

重报轻受

唐朝时,西域天竺国有位戒贤法师,德高望重,名震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