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道证法师:检讨修正自己的菩提心

道证法师  2011/07/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讲到菩提心,净土宗祖师省庵大师有一篇《劝发菩提心文》。他将菩提心的表现、相貌写得非常清楚、明白。他以八种相,也就是“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八种,来教我们检讨修正自己的菩提心。这篇文章大家都应该用心细读。

八种相的第一是“邪”。邪就是歪斜不正。怎样的发心是歪斜不正的呢?祖师告诉我们,有些人修行都没有自我检讨,不向内心的本源去用功,都在忙外面的事情,只知道追求外境。比如:求发财、求升迁、求考试顺利、求身体好,讲究吃好、穿好、住好、开好车;还有人希望别人称赞自己很有修行、很持戒、很会度众生;又有人是求来生的福报好。发菩提心若有这种动机,都叫做“邪”,也就是歪了、不正确了,应当要调正。

怎样发心才“正”呢?第二就要讲正确的菩提心。是要真正为了解决生死的大问题,并彻底了解“心”的真相,为了要开发出本有的佛性,度众生都成佛。这样的发心才是正确的。

第三项是“真”。怎样的菩提心是真实的呢?也就是每一念都想要“上求佛道”、要明白宇宙的真理,每一念都想要度化众生。虽知佛道又漫长又遥远,也决不退缩;虽见众生又刚强又难度,也毫不生起疲劳厌烦的心。好比登万仞高山,再难也要到巅峰;又如上九层佛塔,再苦也要至顶楼。像这样的发心就是真的。

那么怎样是假的呢?

接着第四项叫“伪”,也就是虚伪、虚假的菩提心。就是有罪时不想承认、忏悔,有过失就找理由掩饰不想改正。外表像很善良,内心却隐藏很多反面的想法。外表清净、内心却污浊。在开始修行时很勤快、精进,久而久之就懈怠了。或许也曾发好心,但是别人若没发现、没鼓励,就心灰意冷了。才做点好事就自鸣得意,但若看不到好报和利益就又没兴趣做了。这是在好心当中还掺杂了求名、求利、希求人知的骄慢心。像这样,虽然行善,其中却也有罪业的污染。这样的发心就是假的、虚伪的。这就像菜汤中掉入了老鼠屎,整锅汤气味都变了。我们如果有这种情形,就要切实革除,使菩提心变得真实。

第五讲“大”。怎样的发心才广大呢?就是愿意度众生,直到众生都度尽了,我的愿才尽;直到佛道修圆满了,我的愿才圆满。这种发心才是广大的。

第六讲“小”。怎样的发心算是小呢?就是只有想到自己要出离三界、解决生死轮回的大问题,而不想度别人。这种发心就是太“小”了,应该要放大心量,发起慈悲、愿度一切众生都脱离生死苦海。

第七项讲“偏”。怎样的发心叫作“偏”呢?我们在尚未体会真理前,所发的菩提心见解上总会有偏差,以为众生和佛道都是心外的,而不知道生死轮回像做梦,一场又一场。也不知道所有的众生像梦中的影子,其实都是我的心投影出来的假像。更不知道所有的境界不管是人、事、物都像梦境,全体是我的心所变现。即使面对境界,当时的感觉很真实,终究只是虚幻的假像,根本不可得。还没有体会到这真理的人,都像梦中人,总把梦中的众生当作是“我”以外的众生,不知道整个梦中的他人和自己其实全是自己的心变现的,才会误以为众生是我心外的存在,也误以为佛道可以向外求得,总以为有什么可得。因为不知道人生如梦,就对自己所做的一切功德记得牢牢地,对于种种的知见也都抓得紧紧地,不知道那些也都是梦中的影像,根本不可得。一般凡夫的见解几乎都有这种偏差,因此所发的菩提心也就有偏差。所以我们必须常听闻佛的正法,用佛的知见来修正我们凡夫的知见,才能发出真实、圆满的菩提心。

第八项就讲“圆”,也就是圆满的菩提心。和真理完全相应的菩提心才是圆满的。也就是知道一切万法都是自性。自性就是众生,所以发愿度脱。又知自性就是佛道,所以发愿成就。这个道理很深,我们还是用梦来体会。人生如梦,而梦中所有的人、事、物,都是自己的心变现、投影出来的,没有一样不是自己的心。因此,要度脱梦中的众生成就佛道,其实就是唤醒自己。真正体会到“万法唯心造”的道理,所以看任何人、事、物都知道是自心所变,没有一样是心外的存在。而以虚空般的心发虚空般宽广无边的愿、行虚空般的行、证虚空般的果,甚至连虚空的形象也了不可得。像这样经由体会真理而发出来的菩提心,就叫做圆满。

省庵大师教我们对照这八项来检讨菩提心,使发心能正确、真实、广大又圆满。将所有歪斜的、假的、小的、偏差的心念都改掉,菩提心才会真正大圆满。这样的菩提心就是一切善中之王。我们现在是初发心的凡夫,不过佛性是人人本具、永远不会遗失的。只不过一时迷惑、不知道自己本来是佛而已。譬如一个人睡到动弹不得,迷迷糊糊没有什么功能、只会做梦。但一旦醒过来,所有的功能又都可以恢复。凡夫与佛,就是梦人和醒人的差别。又如一颗小绿豆,如果没有泡水的因缘就不会发芽,一旦有缘发芽了,就有无限的生长力。无上菩提也是由凡夫一念发心来的,所以不要小看自己的发心。日常生活如果肯发心唤醒自己的佛性,每一个人都可以恢复本来清醒的佛面,证到无上菩提。说实在,菩提并不是另外得到的,只是恢复本来的功能而已。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道证法师文章列表

修持自他交换菩提心

每个人都不愿意感受痛苦。若是真心想摆脱所有的痛苦,...

深信切愿即无上菩提

菩提,是觉、佛果的意思,即无上正等正觉或阿耨多罗三...

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落实菩提心

问: 日常的生活中如何更好地落实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四种恶法能够令菩萨忘失菩提心

什么样的情况会导致曾经发过菩提心又忘了、失去这个菩...

出离心跟菩提心生起的标准

问: 出离心跟菩提心它生起的标准? 达照法师答: 出...

发世俗菩提心的要点

菩提心有两种,一种是胜义谛菩提心,一种是世俗谛菩提...

把八识成四智菩提

大般涅槃当中,到底它是产生了一个多大的作用,所谓的...

发菩提心,从最有缘的众生做起

做任何功德,都应该有前行发心殊胜。要发什么样的心呢...

人在什么时候最明白

人在倒霉时最明白。 平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块吃肉...

人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只有过程

空性的智慧,它是一心三观的前方便。一个人没有经过空...

人的相貌是善恶业的综合表现

世上的人,长相千差万别。这是为什么?人的相貌是这个...

佛教的因果思想是「三世两重因果」

业力的转变他都是在死亡到来的时候才算帐的,就像我们...

印祖文钞--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纲宗。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在...

一诚长老《无杂相》:大德行持 总在寻常

01、菩萨呀 虚公喜与和尚说话,见有人来时便不说了。某...

如何消除嫉妒心

有些人看到别人得到荣誉、好处或利益,表面上也许会说...

孑然此一身,生时骨肉连,死后各分散

宗喀巴大师要我们修无常观,分三个次第: 第一个思惟今...

为何叫「道场」而不叫「佛堂」

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还是凡夫俗子时,曾堕入地狱。他在...

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的方法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当然是多善根、多福德非常重...

慧律法师《安住心性》

佛法最重视悟,不悟的人就像经典所讲的煮沙成饭,那么...

做个好人收益大、成本低

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生活,人们常常产生做人难的感觉,...

心律法师:佛珠的意义

现在有很多人带佛珠,说起来并不是真的信佛,而是看到...

把生命价值建立在外在上,那你一定不开心

有一位九十二岁的老太太,儿女都过世了,先生也早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