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达真堪布《在世间修行如何面对各种众生》

达真堪布  2011/07/1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我们通过学佛修行,就是让自己坚强起来,自信起来。真正的出离心是一种勇敢的心,敢面对,敢承担,没有什么可怕的。人的力量,也可以说是心的力量是很大的。我们就是信心不足,做什么事情都不专心、不认真,所以力量发挥不出来。你真能坚强、勇敢地去面对、去承担,有信心、有决心的话,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但是我们在面对很多事情的时候,心里总是有很多犹豫,没有勇气,没有那种无所畏惧的劲头。

通过学佛修行,把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真理都弄得一清二楚了,像《心经》里讲的那样,“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真正明理了,是无所畏惧的,那个时候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与力量。之前,我们本具的光明还是没有显现出来。其实光也好,莲花也好,都是以这样一个有形状的东西来比喻心的本具能量。其实佛性没那么复杂。

真正的成就者,该拿的时候拿得起,该放的时候放得下,心里丝毫不受染污。什么叫净呢?就是干净、清净、没有被染污。佛法讲,不染叫净,不邪叫正,不散乱叫定。什么叫妄心?就是凡心杂念。把注意力放在对自己、对社会、对众生有用的事情上,才叫真心,才有力量,这是禅。禅定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我们有时候是好心好意地对待众生,但是为什么给自己带来了烦恼呢?还是执着,还是没有放下,还是没有透彻地懂得因果,还不是很明理。对众生不理解的时候,还是想逃避。众生就是这样的,我们应该慈悲,应该摄受,不应该逃避。

为什么佛有那么大的慈悲,“无缘慈悲”?因为他有智慧。什么是佛的智慧呢?知道轮回苦,知道众生迷。众生为什么轮回呢?就是因为迷在里面。其实很简单,很容易,转念业消,但是这个小小的念就是转不过来。于是佛对这些众生就更慈悲,更怜悯。

其实轮回、涅槃,净土、娑婆,佛、凡夫,就好比手背和手心。手背是凡夫,翻过来手心就是佛。手背是轮回,翻过来手心就是涅槃。手背是娑婆,翻过来手心就是净土。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化成千手千眼,用一千只眼睛看众生,用一千只手救众生呢?他是着急。但是那种着急不是执着,千手千眼也不是一种真实的形象,而是大慈大悲的一种象征。实际上没有必要烦恼,没有必要痛苦,但众生就是烦恼,就是痛苦。所以观世音菩萨就想拔除众生痛苦,给予众生安乐。悲是拔除痛苦,慈是给予安乐,合在一起叫慈悲心。

为什么小乘修行者在山上修行?因为他接受不了这些外境。他有慈悲心,但是没有大慈大悲心,所以他不敢面对。但是大乘不一样,大乘修行者是在红尘中修行。为什么叫菩萨摩诃萨?摩诃萨有勇士的含义。为什么叫勇士呢?就是敢面对。他有大慈大悲心,他要救度众生,就要到社会中,就要面对这些是非。不能舍弃这些众生,否则就不是勇士,就不是菩萨摩诃萨了。

愚痴颠倒是凡夫的一种本性,所以我们更应该慈悲他们,摄受他们,通过各种善巧方便,该软就软,该硬就硬。佛像为什么有寂静和忿怒的呢?那是善巧方便啊!需要硬的时候,手段要硬一点;需要软的时候,手段要软一点。善巧方便是很重要的。你不能永远是软的,那样度不了众生;但如果你一直是硬的,也度不了众生。所以要通过各种善巧方便去度化众生。

有的众生今生今世就能被救度,有的众生来世可以被救度,有的众生是很多生生世世以后才能被救度。但是你不能厌烦,或者舍弃这些众生。现在有的人根本不了解佛法,甚至还诽谤佛法,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不能舍弃他们。虽然没有面对面交流的机缘,但是我们也要默默地发心发愿:愿他们将来也能遇到佛法,愿我将来成佛的时候,他能成为我的眷属,使我能够引导他,救度他。

处处都要发善心,处处都要结善缘。这样,将来我们的恶缘就少了,善缘就多了,利益众生的范围就大了。有的佛利益众生的范围广一些,有的佛利益众生的范围小一些,这和愿力有关。比如辟支佛有两种,其中一种,是一个人单独在一个地方,虽然成就了,但是他没有眷属。这与他在因地时的愿心、愿力有关系。

你能够善待众生,众生也一定会善待你。你觉得他不好,想伤害他,众生不一定不知道,心的感应谁都有。你有好的感,肯定会有好的应;你有不好的感,肯定也会有不好的应。自己一定要好好发心,不要受别人影响。修大乘佛法的人更应该怜悯、慈悲众生。

凡夫的本性就是这样。他高兴了,就会赞叹你,而且特别夸张;他不高兴了,就会诽谤你,也会特别夸张。凡夫的脸色也是变化无常的,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别总是计较这些,这都很正常。应该慈悲、善待他们,愿将来能够救度他们。这样你才有机会救度他们。

是出家学佛修行,还是在工作中学佛修行,这都要随缘。其实边工作边修行也可以。我们现在有大圆满法了,就什么都有了。一定要珍惜这个法,一定要好好学修这个法。真的,佛法才能改变我们,佛法才能纠正我们,佛法才能救度我们。我们能以佛法去工作、去生活,绝对是没有问题的,只会越来越好。佛法是种活法,生活就是修行。这样去修,进步会相当大。这样去修,学一个得一个,修一分得一分,绝对是的。

能够对佛、对佛法、对佛教做出贡献,这是对众生最有利的。好好发心,该得到的一定能得到。好好修行,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人生。这些真的非常重要,这不是今生今世的事,是生生世世的事,是个头等大事。至于世间上的那些事,我经常跟大家讲,有多大的福报就享受多大福报,别太追求了,都是无常的,都是带不走的。你能吃多少,能穿多少?到时候还是别人的,还是社会的。

任何一种业,都有四种果报。今生会有这么多的受用,肯定是前世布施了;今生愿意付出,舍得布施,这也是前世布施的同行等流果。有的人再追求,再付出,也得不到;有的人不用付出太多,就能得到。为什么?这是修来的。

在哪儿都一样,多发善心,多种善根,把所有的善根、福德资粮都存在阿赖耶识中,存在法界银行里,这样你才会永恒地拥有它们,无论何时何地。现在你拥有的这些,只是在一个地区、一个空间里的,不是全面的。好多人对这个道理还是不明白,还是没有深信。其实你付出的越多,得到的回报就越多,这不会有假的。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单位,还是在社会,多付出,绝对是有回报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推荐】星云大师《以智慧来代替金钱》

我做事的原则是:用心去成就一切,用智慧去成就一切,...

宣化上人:要真真实实去修行

能说我有境界,听到虚空中有人在说话。那简直是着魔,...

我们如何消灭心中的颠倒

前文我们讲到智慧的观照。生命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生...

老实念佛的人是什么样的

祖师大德总是苦口婆心劝人老实念佛。这句看似简单,实...

遇到逆缘要如何应对

我们刚开始初发心学佛时信心都很大,非常精进。时间久...

在公门修行,不专指诵经持咒念佛而已

原文: 所言公门修行,不专指诵经持咒念佛而已。必须尽...

公平分配财产

在百喻经中有一则很有趣的短文:有一位父亲,年老多病...

不贪于利养 唯乐佛菩提

不贪于利养 唯乐佛菩提 一心求佛智 专精无异念 《华严...

有人劝你学佛,这有什么可生气的

忠告则生嗔,反劝离诸善 你对他宣说有利的正法,劝他好...

达真堪布:家人生病请求加持算贪心吗

问: 我妈妈有病,我可以祈求上师加持吗?我有这样的...

认真不执着 放下不放弃

有人以为念佛法门方便,要通过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佛」字的含义

无论是念佛、诵经、还是持咒,都先要懂得它的含义。懂...

德行才是地基、才是根本

我们在企业界也看到,在大陆中小型企业的寿命是多久?...

渔翁得利

六道里面有个阿修罗道,一名叫做非天,有天福而没有天...

达照法师:得定的过程

初禅得定,需经过粗住、细住、欲界定(明镜暗镜)、未...

大安法师2021新春开示:修心如牧牛

南无阿弥陀佛!在这里代表常住,向大家表达新年问候,...

修行人着魔的主要现象

一、共修时的魔事 修行人发生魔事时会有那些现象出现呢...

余秋雨:佛教生命力的最终意义在何处

导语: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的智者已经习惯于抬头...

跳脱爱欲轮回苦

佛陀在罗阅祇耆阇崛山弘化之时,国内有一位名尸利踬的...

把心放大了,路子也就宽了

人的眼睛有大有小,胆子也有大有小,其实人的心也有大...

家里哪个位置供奉佛菩萨像好

问: 家里哪个位置供奉佛菩萨像好? 正如法师答: 家...

碰到摔倒在地的老人要不要扶

问: 受过菩萨戒的居士,在路上碰到摔倒在地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