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地狱在哪里

生根仁波切  2011/07/1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一、地域的地狱:

印度小乘佛教的观点是,大地底下有地狱,根据有些经书记载,从岗底斯神山往地下一百三十多万公里处有地狱。可是很多人会说,谁去过那么深的地下?谁知道呢?佛祖与有天眼的人能够看到的,他们的法眼超越凡人的眼睛,比如我们看不到水里的细菌,可是佛祖的法眼能够看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劝告天下所有人。依据雍仲本教的《库》中记载,须弥山脚底有地狱和饿鬼,须弥山腰有人和畜生,七座金山顶有非天,须弥顶峰有三十三天,虚空中有四重欲界天、十七重色界和四重无色界天,整个虚空中充满了群星和悬浮的微尘似的无量世界,这也是小乘的观点。

二、心态的地狱:

按心态来讲,地狱非一处,天国也非一个,因众生的业缘,各得其所。此话怎么讲呢?存在的一切法不一定是真有形体、方位或物质的。比如说我们的意识,它虽然是真实存在的,可是它却没有形体、也没有方位、更没有物质,心态范畴的一切也是一样的。因此,六道众生虽真实存在,但未必一定是真有形体、方位或物质的。可是心理上却是有六道轮回的。现在很多人不理解这种说法,他们的想法是,既然说是有地狱,那就应该有地狱存在的方位,而实际上,有很多真实存在的事,都不一定有形体和方位的,比如说,我们每个人都有的痛苦和快乐。我们可以问别人:“你有痛苦吗?你有快乐吗?”他们回答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再问他们:“那你的痛苦在哪里?快乐又在哪里?”他们也许会回答:“在我自己的感觉里。”那么,我们再继续追问他们:“你的感觉在哪里?”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感觉是存在的,可是感觉却是没有真实的形体、具体的方位和触手能及的物质可见的,我们只是有感受以外,谁也没有真正见过它。心态的地狱也正是如此,我们的苦乐等很多意识上的一切,只是思想与意识上的感受。其实,六道都有不同的苦恼,那些苦恼也是思想意识的感受。六道虽同体而感受却各异,同是人,因业力感受的差别,也可以有六种不同的心态,心中有乐无苦者为天;心情暴躁、好斗、好战者为阿修罗;苦乐参半者为人;智力低下者为畜牲;贪得无厌、处于饥饿状态者为饿鬼;有苦无乐者为地狱生命。

对持“万物性空”观的大乘佛教来说,万物都是虚假而存在的,大乘佛法认为地狱是一种“心态”。许多人认为“天堂与地狱是虚构的。这是“心态” 之说。虽然地狱的存在对于很多人来说仍旧是个谜, 从心态的角度来讲,天堂地狱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自己的心里。

从地域的角度讲,地狱是真实存在的,就在很深的地底下有地狱,只不过我们处在不同维茨的空间里看不到而已,就像水里面的鱼不可能看见山巅之上的奇花异草一样;如同山顶的人见不到山底的一切,山底的人见不到山顶的一切一样,不要说地底下的地狱,我们就连自己头顶正在生长的头发都见不到;我们就连自己手中常用手机的信号都见不到,因此,我们的眼睛见不到的事物,不能代表不存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为什么要闻思地狱的痛苦

问: 我们为什么要闻思地狱的痛苦? 达真堪布答: 讲...

一转念天堂地狱就在眼前

古时候的得道高僧说: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一言不慎即招无量剧苦

释迦世尊,在过去因地修菩萨行的时候,曾经当过印度波...

恶趣的痛苦离我们有多远

我们的阿赖耶识中已经有了下地狱的种子,一旦因缘和合...

众生恶业感召地狱境界

烧炙大地狱有十六小狱,周匝围绕。何故名为烧炙大地狱...

【推荐】地狱的境界从哪里来的

有这么一个例子,也是《安士全书》里面的,在《万善先...

情感重的人为何会堕落

【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

诵此普贤大愿王,五逆重罪速疾消灭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 诵此普贤大愿王,一...

【推荐】千般装点,只为半寸之眼;百种音乐,只为一豆之耳

【原文】 千般装点,只为半寸之眼。百种音乐,只为一豆...

宏海法师:2019天津大觉佛子三皈五戒法会

好,各位善男子、善女人,咱们今天也是难得,那从观音...

海带入药治病的13个妙方

相信大家对海带都不陌生。其实,海带不仅仅风味独特,...

一辈子受用不尽的十句话

第一句:知足者身贫而心富,贪得者身富而心贫。不是常...

为什么有时会突然闪现非常恶的念头

问: 有时非常恶的念头会突然闪现,这是为什么? 大安...

一句名号成佛有余,何况世间的福德利益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由弥陀悲智愿心称性缘起,乃法...

泥泞留痕

鉴真和尚刚刚剃度进入空门时,寺里的住持见他天资聪慧...

心能大能小

有一位信者问无德禅师道:同样一颗心,为什么心量有大...

生死轮回淫为首

近年来,色-情泛滥,青少年男女同胞,色-情犯罪之事,...

黄金贼

一天,佛陀与弟子们在外行化后,准备返回精舍。途中,...

佛教之三种简易修持法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

佛教的情感观

佛的弟子,有出家的有在家的,人是有情众生,人是有情...

持戒近善、转短命为长寿之法

僧不二将投师受戒。菩萨曰:惜哉惜哉!堂堂相貌,表表...

有三障能败戒德使信心退没

听讲不得徒事口耳,先应谛思,佛为何事说经,我为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