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贪嗔痴三毒

星云大师  2011/07/1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一、贪

贪又作贪欲、贪爱、贪著,略称欲、爱。是对于自己所喜爱的外境,生起染污的耽著心。

在经典中有许多形容贪爱的譬喻,可帮助我们了解贪爱的毒害:

1.贪爱如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水能长养身心,是维持生命不可缺乏的要素;水,也具有迅速的渗透力,能很快地浸染物体。贪爱就像水一样,能产生强大的力量,渗透内心,滋养恶法的生长。

2.贪爱如瘴疠:住在湿热的山林,容易受湿热的瘴气侵害而生病。如果常常生活在贪爱欲求中,不知觉醒,身心就会受到逼恼,甚至丧失生命。

3.贪爱如瀑流:在湍急的瀑流中行船,不但难以渡过,而且随时有灭顶之虞。贪爱如同瀑流一般,能溺惑人心,将我们的善根漂失,使我们流转在生死苦海中,不得到达彼岸。

4.贪爱如轭:把轭架于牛马的颈上,可以方便驾驭。如果我们不能知足常乐,就会被贪爱的轭所驾驭,身心在恶业的牵引下,不得自在。

贪爱通于三界,依断惑的程度,可分为下列两种:

1.欲贪:是欲界的贪爱烦恼,性属不善。欲贪又分为淫欲贪与境界贪两类。

2.有贪:是色界和无色界的禅定贪爱,性属有覆无记;因为过患甚微,作用很弱,所以不会招感果报,但是能障圣道。

贪爱的习性不但使我们的心终日攀缘外境,产生许多痛苦,而且障覆修道,使我们不能渡生死流,所以,学佛修道应戒除贪爱。

二、嗔

嗔又作嗔恚、嗔怒、恚、怒。是对于违逆己意的有情生起憎恚,而使身心恼热的精神作用。

嗔恚烦恼属欲界所独有,在色界、无色界没有嗔恚的烦恼。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社会上多年的好友,由于一点芝麻小事而反目成仇;亲密的夫妻,因为一言不合而各奔东西;一句不顺心的言语,使人大动干戈,落得家破人亡;一个不经意的白眼,招来杀身之祸……,这些都是嗔心炽盛所带来的不幸与灾难。古德有云:“嗔火滔滔,烧尽功德林。”即使我们积集了多少的功德,嗔心一起,就像烈火一样,将过去努力修行的心血都焚烧殆尽。所以,在佛教的经典中,常常教诫佛弟子们应戒嗔。《增一阿含经》卷十四说:“诸佛般涅槃,汝竟不遭遇,皆由嗔恚火。”《大智度论》卷十四说:“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菩萨戒中也特立嗔戒以为警惕,《梵网经》卷下记载:“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缘、嗔法、嗔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中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极重罪)。”

三、痴

痴又称为无智、无见、无明、非现观、惛昧、愚痴、黑闇、不觉。是愚昧无知,不明事理的精神作用。佛典中常以“无明”二字来代替以上诸辞,并有多种分类。例如《大乘起信论》将无明分为根本无明、枝末无明二种:

1.根本无明:又作无始无明、元始无明。是诸烦恼的根本,因不了达真如的道理,而忽然起动差别对立的最初一念。例如惑、业、苦三道,都是以此极其细微的最初动念之心为根本,而有惑、业、苦缠缚的因果关系。

2.枝末无明:是依于根本无明而生起的粗显的种种烦恼。

唯识宗根据种子与现行的关系,将无明分为随眠无明与缠无明:

1.随眠无明:指无明烦恼常随逐著众生,隐眠在第八阿赖耶识中的无明种子,称为随眠无明。

2.缠无明:指无明烦恼缠缚著众生的身心,而使众生不能出离生死苦海,所以称为缠无明。

佛典里常以无明喻父,贪爱喻母,二者和合而生我执,使众生起惑造业,流转生死,无有出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星云大师文章列表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勤修戒定慧 息灭贪嗔痴

勤修戒定慧。要断这个贪心,如果你想修行,如果你贪着...

贪、嗔、痴

贪、嗔、痴:又名三毒;指毒害出世善心的三种烦恼──...

不起烦恼便是修行

修行的方法,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修行的目标,是熄灭贪...

如何把佛号念到专注不间断

问: 如何把一句佛号不间断地念到专注? 大安法师答:...

资源有限而欲望无穷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

我们的仇敌是贪嗔痴三毒

烦恼为因,身语意这些诸行为缘,恶业就为果,障道受苦...

端心正念,这是最要紧的

当自端心,正念求度。 要自己端正自己的心,要保持正念...

艺人取乐大众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到摩揭陀国游化,住在王舍城北方的...

出家师父的法名为何要尊称上下

僧人自称法号有:释某某、草字某某、衲子某某、沙门某...

参加龙华三会的三种资格

龙华三会愿相逢 究竟真实的佛法,是唯亲证的诸佛乃能知...

佛的六种神通

1、宿命通: 知道过去世多生多劫的生活状况,也知道其...

结夏安居的意义与供养安居僧的功德

何为结夏安居? 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长达三个月,佛陀乃...

【推荐】佛号要如何念

首先谈修行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这心态就是四个字至诚...

圣严法师《好念头,坏念头》

一般人多半认为心中的想法并不等于行为,要确实做出不...

四念处之观身不净

好,我们看附表第二的四念处,四念处呢,这个我们先解...

究竟还有什么是属于我们的呢

化缘回来的路上,涉过一条河,又攀上一座大山,小和尚...

断疑生信—印祖讲故事

( 第一讲) 好,各位有缘,南无阿弥陀佛。 断疑生信,...

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

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

怎样印证因果轮回是真实存在的

问: 佛教说人世间都有因果轮回,但是对于今世的我们...

念佛的目的不要搞错了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这...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

过去无悔,现在无怨,将来无忧

来来回回总是与人说命运的问题,这是因为人人都很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