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学习佛陀的精神

洛桑陀美  2011/08/3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佛的外相很容易装扮,头发一剃,换上件衣服,就行了,所以有许多人去假冒僧人,但佛陀的精神可不容易学。

许多佛教徒看起来也很精进,很虔诚,天天努力地修行,嘴上佛号、咒语不断,心里想的却离佛十万八千里,一说话或是做事就露馅了,自私、狡诈的特征全部显现出来。

天天拜佛,眼睛看着佛像,是去记忆佛的外相吗?可曾忆念过佛陀的事迹,敬仰过佛陀的精神,还是只去求个保佑呢?

礼拜上师时,仅仅是因为上师的慈悲,可以从上师那得到关怀,并希望上师的全部慈悲只给予我一人呢?可曾想到上师是佛、法、僧的总集,展现的就是佛的精神、法的内容、僧的形象。

外形总是很容易模仿,内在的品格、精神是模仿不出来的,那是内心的净化和真实的流露。演员扮演皇帝,不论演得如何像,却永远变不成皇帝,因为演员的心变不成皇帝的心。

佛陀的全部精神就是慈悲与智慧,慈悲中闪烁着智慧,智慧在慈悲中展现出来,慈悲是内心的证量,它的内涵是舍己为他,智慧是慈悲心的具体运用,根据每个众生的根基、希求、特点等情况不同,有不同的方法,于是有了八万四千法门,这就是佛的大方便。

古代的教育一直是要求我们去做个好人,现在的教育是让我们做个能人。但对于佛法来讲,慈悲是佛的精神。好人是外在表现,但却远远不足,在做个好人的基础上,要舍己为他,当自我利益与其他众生利益冲突时,能够舍弃自己的利益,成全他人。修习五戒十善也是慈悲心外在显现出来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是被世间所能理解的并符合任何国家、时代的要求。

那么为什么有许多大成就者表现出来的形象会让世人不能理解呢?因为慈悲的精神和被世人所能理解的表现形式(即度众时手段的运用),有一致的时候也有不一致的时候,人们所不能理解的就是某些度众的手段方式,但手段方式是为了目标所服务的,只要真正能使众生获得利益,何必局限于方式呢?因此许多大成就者表现出来的度众的方便,有时世人就不大好理解。

当然通过外在的表现有时很难判断出一个人内心的境界,人的外表一眼就能看出来,内心不容易被认识,但只有愚者才会自己骗自己,智者绝不会如此做,毕竟自己造的业如影随形,无论如何也骗不了,因果只有自己承担。

慈悲和智慧两者又是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慈悲是根本,智慧是慈悲的具体运用,没有智慧,众生如何能够受益,“画饼不能充饥,还得真饼才行。”不论学佛多少年,不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如果不学佛的精神,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一利益,怕是会与佛法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有的还会犯下谤法的重罪,在学佛的过程中,忽略了佛法的精神,以自我的偏执为出发点,以个人的好恶为评判,夹杂些世间的某些利益,并以自己短浅的目光、傲慢的心理为后盾,对佛陀的某一教法、某一经典评判,不就谤法了吗?

我们修密的人,大家都知道最重要的是修上师瑜伽法,修与上师相应,怎么与上师相应呢?真正去领悟佛陀的精神,慈悲与智慧,去学习佛陀的精神,就是在修上师瑜伽法,上师既然是佛菩萨的化现,虽然不同上师外在表现会不一样,但是精神是一样的,所有的佛菩萨的精神都是一样的,就是慈悲与智慧,上师的精神也是这两点。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你真的信佛吗

现在,信佛的人越来越多了起来,在中国这个有着古老传...

【推荐】应该为现在做点什么呢

有一天,我在敦化南路散步,突然有人从背后追上我,她...

明心法师的出家学佛心路

我出生在浙江省永嘉县楠溪江畔的一个古镇,这里风景如...

波尔尼仙人的故事

佛陀涅槃后的五百年,有位阿罗汉从迦湿弥罗国,来到犍...

大安法师:学佛后患病对佛法失去信心,要怎么解决

问: 我有一兄长,在患精神分裂症之前修学过佛法,但...

学佛后一切看得很淡,这样对吗

问: 学佛后除做好本职工作,对一切看得很淡,这样对...

家人都不信佛,并反对自己学佛该怎么办

问: 请问师父,我家里人都不信佛,也很反对我学佛,很...

吴伯雄:四代人与佛教的渊源

吴伯雄谈全家都和大师结缘 鉴真大师之后,扬州又出了...

随顺世缘远离得失

我们禅修要有信心,不要被表面的平凡所迷惑,因为禅就...

【推荐】各种动物在佛经里的寓意

佛教以慈悲为怀,视众生平等,这其中也包括了动物。佛...

五种错误的闻法方式

持文不持义: 如果仅仅为了词句的美妙动听而受持,却不...

如何才算有正知正见的布施

南无阿弥陀佛,各位大觉世间的有缘,大家吉祥。今天想...

你能否刻画出自己父母的形象

子欲养而亲不在:有位画家为表孝思,既然父母没有留下...

海涛法师《净土法门的修行》

净业修持的助行 三皈五戒是入佛法的初门:三皈五戒,...

把吃苦当成吃补

人,大多数都喜欢尝甜头,不欢喜吃苦。 其实,人生本味...

佛经前为何要安立「如是我闻」

经典前为什么要安立如是我闻呢?因为当时佛灭度的时候...

蔡礼旭老师:孝心从对父母讲话的态度开始

对父母的孝心,从《弟子规》第一句开始做,父母呼,应...

新年的十问

在今后的生活中,尤其是在情绪波动等时候,都可以用以...

印光大师对苏州佛教的贡献及影响

印光大师(1861~1940)是中国汉传佛教净土宗的第十三...

菩萨能开娱乐场吗?如何认识他是菩萨

菩萨利益众生的时候有种方法,叫四摄法。 四摄呢,同事...

碰到摔倒在地的老人要不要扶

问: 受过菩萨戒的居士,在路上碰到摔倒在地的老人,...

借问往生何计策,须凭信行愿俱全

借问往生何计策,须凭信行愿俱全。 信根先向心田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