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星云法师:修行的真义

星云法师  2011/10/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现在的人常说要修行,其实只不过是将修行当作『懒惰』的代名词而已!」

印顺长老四十年前刚从香港来到台北时,曾经对我如是说,诚乃掷地有声之高论,若非真正明师是无法讲出这么深刻的感言。这句话使我数十年来无时不警惕自己:我要做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可不能用修行作为懒惰的借口。

记得有一回,道源法师在佛光山讲授《大乘起信论》,课后我送他回寮休息。在路上,他忽然对我说:「修行!修行!都快把佛教『修』得没有了!」

这种高瞻远瞩的见地,也只有心怀悲愍的菩萨才会因深思时弊,而有所发抒。

我曾多次周游世界,看到一些先进的文明国家,他们国家大路旁的教堂林立,他们的博物馆中都是宗教文物。如系信仰耶教,则全国人民强调他们是耶教的国家;如系信仰回教,则全国人民口口声声阿拉真主;而我们的国家,大都视宗教为余物,我们佛教的主持者,并不鼓励弘法利生,不重视世法欲乐,不讲究牺牲奉献,大都强调明哲保身,或入山修行,或自我关闭,致使佛法衰微,圣教不能深入社会人群,修持与生活脱节,真理与大众远离,让邪魔外教到处横行,让迷信愚昧到处猖狂。孰令致之?谁能令之?怎么不让有心人唏嘘慨叹!

中国佛教自明清以降,因政治的迫害,由社会走入山林,由资生转为自修,遂一蹶不振,所幸今日由于教界大德之努力弘法与信众的大力护持,佛教又有了一番繁盛的风貌。但有些人却不明时务,妄学皮毛,或放著如来家业不去荷担,整天高喊「修行」闭关,或弃置十方信施的慧命不顾,只在个人「修行」上着眼。他们无视福利社会的责任,乃至丢下世间上一切成就的好因、好缘、好事。试问倘若大家入山苦修,佛教的命运,苍生的疾苦,将何以为度?

曾经有一位信徒这么说:

「师父!如果你们都去闭关,或入山修行,谁来接引我们,教化我们?」

诚然,修行是非常重要的!但修行绝非以遁世避俗来作为逃脱现实的借口,也不能以此自我标榜,徒博虚名;更不可巧立名目,?众取宠。修行并非空洞虚无的口号,而应该是脚踏实地的自我健全,牺牲奉献。

自惭我出家已有五十余年,至今依然庸庸碌碌,慧解固然不足,修行也不算精进。不过,我这一生中确实不曾以修行作为懒惰的借口,反而我发心服务,勤劳负责,从不好逸恶劳,敷衍塞责。

青少年时期,我在丛林参学,从栖霞律学院到宝华山学戒堂,从焦山佛学院到金山天宁寺的禅堂,无论在律门、教门、宗门,我都刻苦砥砺,认真学习,随众上殿、出坡作务、春夏禅七、秋冬佛七,甚至行堂、典座、香灯、司水,更要上山砍柴,河边担水,我也都任劳任怨,全力以赴地为全寺数百人辛勤服务。寒来暑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载星霜,就这样一转而过,我不知道这样是不是修行?总之,我都能直下承担,法喜充满地度过这段基础的参学时期。

劳动筋骨的苦行实在微不足道,物质生活的艰难才是难以想象。当时中国社会历经战乱,百废待兴,民生困苦,我的常住由于僧多粥少,经济更是拮据,因此三餐往往是以杂粮稀粥糊口,清汤淡水,或是夹著砂石鸟粪的豆腐渣、蛆虫爬满了的萝卜乾,经年累月少有油水下肚,遑论温饱。衣服破了,只有用纸糊补;鞋底磨损,就以木片黏上;没有袜子,便捡拾别人破旧不堪的弃袜穿上,聊胜于无,一切因陋就简。多少年来,身无分文,写了好几封家书想跟母亲报个平安,却一直无法投递,因为根本没钱购买邮票,所以一封信今年写了,放到明年,明年写了,等到后年,遥遥无期,始终无法寄出。

物质缺乏的生活也还算是小事,在精神上,每天还要接受无理的要求、严厉的打骂、不尽的冤枉、无穷的委屈,甚至不准你抬头多望世间一眼,不让你对别人多说一句语言,受气折磨,折磨受气。尽管如此,我都能逆来顺受,认为这是「当然」的教育,也是一个出家人「当然」的修行,故而能无怨无悔地完成修道基础。

那时,我虽年轻,求证心却非常殷切,希望能加紧修持,但是想到自己对人间毫无贡献,对师门又无建树,怎敢对常住有自私的妄求?怎敢远离大众而独自修行?因此,只有在不碍工作,不为人知的情况下过午不食,刺血写经,深夜礼佛,打坐参禅,偶尔也一年半载的禁语不言,或闭眼不看,或利用假期禁足,以埋首经藏……,凡此不一而足的密行体验,虽然没有令我豁然开悟,却长养了我对佛法的信心道念。

不过,我要告诉今日的青年学子:我的学习修行,从来不敢离开僧团而寻求独居;也从来不敢要求离群,自我任性;因为我觉得修行只是自己在生活中默默的密行,不值得标榜,不值得夸耀。如同一只小鸟,羽毛未丰,离群以后,会不知道回来。教团的可贵,就是初学者的安乐窝啊!

一九四九年,初来台湾,身上一文不名,各处挂单,备受奚落。为了感激中坜一家寺院留单,遂从事拉车、买菜、打水、清厕、看守山林等卑微的工作,服务寺众,以为图报,继而在南北各地奔波授课、弘法、撰文、写书。一九六七年,我创立佛光山,度过与刺竹为伍,与洪水搏斗的开山初期,并且在经济困厄中筹建各种文教、慈善事业,期使佛法能普及社会。我不断发菩提心,立坚固愿,其中遭遇的困难与艰辛,在心中也觉得这是一个修行人应当如此的考验。

一九八五年退居后,到美国闭关半年,以便让后继者能顺利做事。出关以来,在课徒之余,还经常应各地信众的邀请,席不暇暖地在海内外奔波弘法,建寺安僧,更为信众成立佛光会,期使佛法光大寰宇,庇佑全球。

回想我的一生就这样无时无刻不在分秒必争中度过,自愧未能深入经藏,智能如海,但确知自己总是将我所了解的佛法行于日常,与生活相结合,例如:我不积聚钱财,而能喜舍结缘;我不向外妄求,而能承担一切酸甜苦辣;我能甘于淡泊,在忙碌的行程中,以茶泡饭果腹充饥;我能随遇而安,席地而睡;我能斗室读书,车内写作;我能与人为善,满人希望;我能刻苦耐劳,不计毁誉;我能乐说不倦,给人欢喜;我能感恩惜福,不念旧恶;我能守时守信,不坏承诺;我能坚持理想,不畏难苟安……,我不高谈修行,只一心一意,如理而行。

因此,我拜佛学佛,但我不希望成佛作祖;我布施行善,但我不想上升天堂;我念佛行持,但我不欲往生莲邦。我志不在了生脱死,我志只在多培养一些佛道资粮,我只愿生生世世在人间,作一个具有平常心的和尚而已。

生死,岂是那么容易了脱?没有历经千生万死,不经三大阿僧只劫,哪里能轻易地了生脱死?我之所以提倡人间佛教,乃遵照太虚大师「人成即佛成」的理想,实践六祖「佛法不离世间觉」的主张。我们不需离世求道,在世俗人间,讲经弘法是修行,服务大众是修行,福国利民是修行,五戒十善是修行,正见正信是修行,结缘布施是修行,慈悲喜舍是修行,四弘誓愿是修行。人间的佛陀,不舍弃一个众生;人间的佛教,不舍弃一点世法。我们认为:乃至行住坐卧,扬眉瞬目、举心动念、示教利喜……,那一样不是修行?为什么舍弃人间佛教,要学习不食人间烟火的道家仙术,才叫做「修行」呢?

修行,修行,我们要靠真正的修行、真正的德行、真正的慈行、真正的福行、真正的智行,让全法界一切众生都能接受真正的修行,让大家心中有佛法,生活有佛法,人人有佛法,普世都有佛法!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星云大师文章列表

相遇不是用来生气的

有一位金代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花...

人生要有的14颗心

报恩的心 对你有恩的人,不能忘恩负义,要知恩图报。我...

星云大师《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时放下》

长乐先生:禅宗有首偈语说: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

八种方法使净土法门成就

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

生活中怎样做到闻思修并行

问: 在当下的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闻思修并行? 希阿荣...

修行十想 解脱证果

过去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佛陀告诉诸位比丘:如...

当今学佛者应如何善用其心

降伏其心 有些人看来不贪,其实是他贪不到,所以就表现...

修空观的三种观法

智慧的观照应该怎么观照呢?就是我们遇境逢缘应该怎么...

佛教徒对国家社会应做出什么贡献呢

现在的社会,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做为一个佛教徒,...

起床到上班之间的两小时该怎么过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上班族,总占人口一半以上的比例,...

宁可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慈悲

一九九二年,与佛光山合办敦煌古展,在筹备工作上十分...

专访智者星云大师:先不要埋怨,自己首先做一个好人

放下一个我,还烦个什么? 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尤其在...

宣化上人关于大悲咒的问答

问:念观音菩萨,大悲咒和《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可以往...

出家人的五堂功课是哪五堂

参加三坛大戒的新戒们报到后,就要接受五堂功课的考核...

佛教慈悲观与道德教育

一、当前急需佛教的慈悲观 在座的很多人,对佛教也许了...

「信」字,德之端也

信,德之端也。 人言为信,这是一个会意字,即只要是人...

持咒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咒最大的作用就是断除妄想,去除思虑。持咒,要注意三...

喝腊八粥的因缘

今日诸位啜腊八粥,是何等因缘?须知即是庆祝佛成道的...

不能为了钱违背自己的良心

比如说有个要饭的,我给他钱,请问是你得的利益大,还...

星云大师《菩萨的宗教体验》

各位长老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感谢佛陀慈光加被,使...

念佛人可以求早点往生吗

念佛之人,不复作生死业,然宿业未尽,何能即得往生。...

出家是为自己还是为大众

问: 出家修行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大众? 慧律法师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