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希望快乐、希望追求幸福ˇ不论主观上是否意识到ˇ所有的行为都归结到这一目标。快乐有时很容易ˇ有时候却很难。快乐的时候ˇ即便是看起来不如意的事或是不美好的景观ˇ也影ˇ不了快乐的心情ˇ不快乐的时候ˇ就算是平时喜欢做的事ˇ都不会引起兴趣ˇ改变不了心境。
当特别期盼、在乎某个人和事的时候ˇ就很容易ˇ入烦恼的困境。照理说追求自己的理ˇ应该是件快乐的事ˇ但是如果非常急躁ˇ心就会不自觉地处于焦急、忧虑、担心当中ˇ全部被不好的情绪所控制ˇ而且会越来越严重。心里的压力越来越大ˇ杂念越来越多ˇ最后因内心承受不住而崩溃。都说ˇ在的人压力大ˇ有很多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内心渴盼的是轻松、自在ˇ体验的应该是澄清和宁静。有人说“压力才是动力的来源”ˇ仔细ˇˇˇ虽然压力能够策励人努力ˇ比如说ˇ代人ˇ因各式各样的压力ˇ房子、车子、孩子、权位、财物等等ˇ就ˇ套上枷锁的骡马一样ˇ不得不迈着沉重的腿前行ˇ但内心很痛苦、不快乐ˇ我们看到很多权位很高的人或是财物很富足的人都不快乐ˇˇ反ˇ有些人似乎生活的很不易ˇ却很满足、很快乐。其实ˇ快乐和外在的身份、地位、境遇没有必然的联系ˇ是一种心境。
有人会说ˇ“如果一贫如洗ˇ吃喝都很困难ˇ那么还会快乐吗ˇ”这个问题的回答是ˇ如果明白事物的真ˇˇ就不会影ˇ快乐。藏地有很多瑜伽士ˇ他们一生的目标就是修行ˇ也没有什么营生ˇ每天都是风餐露宿ˇ而且是吃了上顿没下顿ˇ可他们心里快乐的程度是我们无法ˇˇ的。 ˇ
事物都有其各自的规律性ˇ很多时候是人力所不能及的ˇ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尽力ˇ但不要勉强ˇ任何事物都受当时种种条件的ˇ制ˇ这是客观的真ˇ。虽然我们都ˇ把事情做好ˇ希望早日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和心理的期待ˇ但做事也必然受个人的智力、才能、时间、环境等种种条件的ˇ制ˇ这是没办法的事。世人可能会用“机遇”这个词来解释这个ˇˇˇ佛法中用“因缘”来阐释这个规律性。“机遇”这个词ˇ带有偶然性、主观的无力性ˇ“因缘”带着主观的能动性ˇ告诉我们只要努力ˇ促使各种因缘的实ˇˇ就能成功。从这点可以看出ˇ佛法是积极的。
明白这个道理ˇ我们就会知道ˇ在我们的眼里为什么看似应该忧虑的人却很快乐ˇ因为有很多事情是既定的事实。用佛教的说法就是出生时就带来的前生的业力。我们尽努力ˇ能改变就改变ˇ不能改变就坦然接受ˇ况且ˇ一切困难都会很快过去的。ˇ
有时候人的杂念特别多ˇ很怕有ˇ不周到的地方。常常越ˇ越多ˇ越ˇ越担心ˇ越ˇ越不知所措ˇ最后ˇ入其中拔不出来ˇ自己很苦恼。其实ˇ事情的成败不是靠ˇ出来的ˇ是因缘的和合促成的ˇ但对佛教徒来说ˇ在佛菩萨的加持和护佑下ˇ做起事来就容易成功ˇ ˇ
该怎么做呢ˇ用“追求是动力的来源”来做事ˇ不把做事当负担ˇ转变成个人的主动、积极的行为ˇ把对社会、家庭的责任看做是对社会、家庭的奉ˇˇ把内心的被迫调整为内心的渴望ˇ在做事中实ˇ心中的希愿ˇ自然就会体验快乐ˇ做事时可以忙些ˇ身体可能劳累些ˇ但是心不要累ˇ心要放轻松ˇ不要焦虑。在做事的间隙中ˇ念念佛号、诵诵咒子或是进行观ˇˇ放松一下ˇ佛法是要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ˇ进行内心地体验和内心地训练ˇ这点是世间法没有的。
有时ˇ我也感受到事情的艰难或是自己的心ˇ入误区ˇ但是ˇ我知道佛菩萨一直在帮助我。从小时候开始ˇ就感受到佛菩萨的帮助ˇ经常会以某种因缘、某个人的方式来点醒我ˇ哪怕有时候我没有及时领悟。不过ˇ靠佛菩萨的无缘慈悲、善巧的方法和加持ˇ最终总能云开雾散。我ˇ信ˇ不论前途遇到什么ˇ都会有佛菩萨的帮助。所以ˇ不论是否信仰佛教ˇ佛光都会普照到每一个人ˇ佛菩萨都会帮助每一个众生。能ˇ信的人ˇ更容易感受到帮助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