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修」心养性,端正「行」为

证严法师  2012/03/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修一分好心

提到修行时,很多人会说:「太早了!我现在还要担负家庭的责任,必须等到责任完成后才能修行。」也有人会说:「太慢了!如果我早知修行的好处,就不至于拖家带眷的,如今是放不下了。」

事实上,修行并非出家人的专利;而出家后若不知修行的真义,则同样无法断除一切烦恼。

修行的旨趣在于「明心见性」,我以为「明心见性」这四人字的含义就是「修心养性」。因此,修行就是:于内,「修」心养性;于外,端正「行」为。而这分展现于内、外的功夫,并不限于出家修行的人才能做得到。

有句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我们不妨将它改为「人之习性不同,各如其面。」人心应该都是一样的,都与佛菩萨有着同等的善念爱意;但是,由于人的习气、观念不同,以致有不同的反应和行为。所以,我们才必须下功夫修心养性。

心与性的差别何在?凡夫称之为心,圣人称之为性;心性本来是一体的,只是清净的本性被世间的欲念污染时,它就变成凡夫心了。修行就是要下功夫好好修心,去除心中贪婪、瞋怒、愚痴、骄慢和猜疑。

往往有人会说:「我心好就好,又何必去修行?」只是我们如何厘定好心的标准呢?例如你在开车时,见到路旁有人受伤,你心想:「我很想上前帮忙,但怕会被诬赖人是我撞倒的。万一好心没好报,岂不是自找麻烦?」诸如此类的心念,究竟是好是坏呢?

真正的好心是要经过洗炼的,要修习到面对遭受苦难的人们时,能够非常自动、没有一丝一毫考虑即伸出援手帮助他们;这分显露美善本性的洗炼工夫,就是修行。

所以,不管有无宗教信仰,每个人都必须为「修」心养性、端正「行」为痛下功夫。

灌溉善种子

修行并非逃避现实、离开人群,修行的目标是要忘记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计较自己是否能解脱,而以众生为重;关心众生是否能离苦得乐,是修行者的自然风范。

每个人的身体都有活动的功能,每个人的心灵都有纯净的良知;我们若能为大众献出自己的智慧,发挥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必能造福社会人群。

不计较自身得失,以众生为重的修行是佛法的真理;若能将我们平时所学的理法落实在日常生活上,学以致用、成人利己,自然能够心生欢喜。

想获得这种欢喜,要靠长久心来孕育、培养,不可一曝十寒!因此,当我们拥有一颗纯良的种子时,就要把握因缘时机,赶紧种入土中;并且要有充足的阳光、水分及空气,才能成长。

我们应该把握因缘,好好保护善念;有好因缘与善种子,内外健全,就能使修行的心永不退转、厌烦。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证严法师文章列表

星云大师《得失心》

得失之间,是欢喜?是悲伤?你有过这种经验吗? 日前...

成功的秘诀

一、禅悟成功 有一高僧,弟子问其成功原因,答曰:吃...

如何得到佛法的正见

佛教各乘各宗都把得到正见作为修行最重要的前提。如《...

未论学佛,先学修身

未论学佛,先学修身。今开十端,众当谛听: 一不欺心 ...

不入心的「修行」

当我们朝着光亮行走,除了保持好姿态,更别忘记内在的...

修行人如何激励自己

接触到几位同参道友,大家谈的话题,都是说无常迅速,...

怎样修习发菩提心

如果我们能在内心真切地生起对三宝的净信,当这个净信...

修行重在断除贪嗔痴三毒

贪、嗔、痴是三毒,能毒害我们的法身,杀害我们的慧命...

一切烦恼都在五蕴中累积

学佛要用心了解「色、受、想、行、识」五蕴,因为,我...

【推荐】证严法师《懂得修福的人》

人应互相帮助、彼此关怀。我们看看这个人字,恰好只是...

体会生死,契合生死,利用生死

凡夫之心总是不断生灭,只是自己不曾察觉,也不会去注...

人要为众生而活

一般学佛的人常常思考:要怎样才能解脱生死?而我倒是...

不准时的公鸡

从前,在波罗奈国的西北地区,有一位全国闻名的老师,...

怎样发菩提心呢

昨天我们简单了解了发菩提心的原因和广大功德。那么,...

慧律法师《增进快乐的三个要件》

释迦牟尼佛说人造十恶。身体有三种恶业:杀,杀人、杀...

大安法师:往生靠佛力是否不必辛苦修行了呢

问: 请问法师,既然往生全靠佛力,那我们又何必辛苦...

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净土法门的修行一定要依照圣言量

问: 我听元音老人讲,修净土法门行者念南无阿弥陀佛结...

「般若」对我们人生的妙用

我们在世间上为人处事,都要讲求效能、功用。正如赚钱...

我们最该多说的两个字

一个周日的早晨,我刚行堂回来,看着同学在水池边弯着...

越施越富,这已经是佛门的常识了

一部大藏经中,到处阐明着因果律,不仅在三界六道中都...

清洁我们的内脏

【肠】 肠道中栖息着数以亿计的细菌,比如,益生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