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对因果应有的正确认识

2012/07/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世间法因为受到个人主观、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很难有绝对的公平,即使是赖以维系社会秩序的法律,也常因为受到客观因素所左右而难以获致绝对的公平。世间真正的公平是「因果」,无论达官贵人或贩夫走卒,无一能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定律下获得宽贷或殊遇。因此,因果之前人人平等,因果才是人间最公平的仲裁者。

因果,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化的普遍法则。佛教的因果观源自「缘起性空」的道理,旨在阐明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待「缘」聚集又生他「果」,如是辗转相摄,乃成森罗万象。因此,宇宙间从自然界到众生界,从天体到微尘,没有一个现象能脱离得了因果的关系。

因果律是事物生灭变化的法则,《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揭示了佛教因果论的特点:任何思想行为,必然导致相应的结果,「因」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失;反之,不作一定的业因,也就不会得到相应的结果。因此,因果是宇宙人生的实相,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

因果的道理,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管我们相不相信因果,因果是绝对存在,它像空气一样,充满整个宇宙,无时无处不在公平地执行著有情人间善恶的赏罚,或无情器世间的成坏。《涅槃经》中郑重指出:「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因此,一个人可以不怕鬼神,不怕生死,但是不能不怕业报,不能不畏因果。

因果,具足说来应该是「因缘果报」,因是主因,缘是助缘,由因缘和合所产生的事物称果。宇宙中,大至一个世界,小如一个微尘,都没有实存的自性可言,而是随著因缘不同,果报就会有所差异。因此,要想了解因果,就必须认识因缘,因缘的种类包括:(一)有因缘与无因缘;(二)白因缘与黑因缘;(三)内因缘与外因缘;(四)正因缘与邪因缘。能够正确认识因缘,才能趋正避邪,才有好的果报。

在佛教诸多教理中,「因果观」与人生的关系最为密切,我们对「因果」应该有如下的正确认识:

一、因果通于三世:《大宝积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果业报,如影随形,造了善恶业因,不管时间久暂,只要因缘成熟,必定要受果报。因此,因果报应在时间上有现报、生报、后报等「三时报」之分。

佛教的三世因果论,乃是「惑、业、苦」三者相续循环的因果关系,亦即由「惑」起「业」,因「业」感「苦」,于「苦」复起「惑」,于是三世流转,循环不已。三世并非专指前生、今生、来生,而是指时间上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二、因果非宿命论:〈因果十来偈〉说:「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憍慢中来,瘖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这首偈语说明人间的贫富贵贱,生命的长寿夭亡,容貌的端正丑陋,都是受过去生所造善恶业影响的结果,并非由他人所操纵,更不是命中注定。因此,因果观是肯定努力、上进,是乐观进取的道理。

三、凡事各有因果:世间诸法的形成,「因」是能生,「果」为所生,「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将这种因果关系表现得最为浅显易懂的,莫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法则。植物如此,非植物的任何现象莫不如此,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不爽的业报思想对社会人心的规范,远远超越法律条文有形的束缚,因此孙中山先生曾说:「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法可以补法律之不足。」

四、果报自作自受:《地藏经》云:「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一语道尽「善恶因果,决定有报」、「因果业报,自作自受」的至理。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因果不是宗教教化的戒条,是人人心中的一把万能尺,度量著自己一生的命运,也刻划著人世间善恶的长短,更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个未来的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听到刺耳的语言,是前世口业成熟所致

若闻一切刺耳词,是两舌等语之罪, 恶业利刃轮自己,今...

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

我经常讲,佛学的基础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什...

乱伦的丑恶悲剧

大家都知道邪淫是丑恶的,如果邪淫而至乱伦,那更是丑...

农妇麻三的惨淡人生

在我的老家,有一个非常可怜的老人,她无儿无女,老伴...

【推荐】人为什么会发脾气,原因在哪里?

我们没有一个人愿意发脾气,但是我们还是发脾气,控制...

临命终恶业起现行的情况

「若行不善业者,当于尔时,受先所作诸不善业,所得不...

宣化上人: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学楞严咒,就是佛的化身;不但是佛的化身,还是佛的顶...

世人若遇灾殃,应作偿债想

世人稍遇灾殃,不是怨天,便是尤人,绝无有作偿债想,...

禅坐时身体应该如何放松

在所有的禅修姿势里面,坐是一个最理想的姿势,因为在...

「佛」字的三种涵义

佛字是佛陀的简称,是Buddha的音译(如果用今天的汉语...

僧人受具足戒前所问遮难的内容及其意义

僧团为简别出家者是否有资格求受具足戒,事先提出一系...

佛教基本理论

1. 四圣谛 谛(satya)的含义是实在、真理。四圣谛即苦...

八种不利于修行的逆境

第一种不利于修行的逆境是五毒炽盛。 在此种情况下,...

佛经中的「吉祥」含义

吉祥一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实不鲜见:如书信里、贺年片...

把无常的观念放心中

无常,包括外在宇宙星球的无常、佛菩萨肉身的无常、圣...

圣严法师《坐禅的功能》

坐禅即财富 近世以来,由于科学的长足进步,为人类解...

【推荐】天竺十四祖龙树菩萨

在佛教的历史上,大成就者数不胜数。但是今天我们要说...

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来做功夫

都摄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你这个六...

千念万念为了临终正念

前面的阿赖耶叫摄藏;这个地方就是执持,有执取义跟执...

尊者阿姜曼治疗弟子们身心疾病的方法

当尊者阿姜曼住在清迈的时候,生了好几次病。如果依赖...

开发超级记忆力的窍决

有人发心念经典,欲度群迷超彼岸, 虽立是愿不思议,旋...

济群法师《皈依三宝的意义》

一、何谓三宝 在皈依三宝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