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应学院
《嘉应学院学报》是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嘉应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全国优秀学报,广东省优秀期刊,中国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以刊登有独创性的学术论文为主,侧重于发表具有理论创新、实践探索的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的文章。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的办刊思路,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反映各学科科学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推动我院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来在国内的被引用率、因子影响等在综合类学术期刊中都不断取得进步。 《嘉应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即原《嘉应师专学报》)。1988年原嘉应大学与嘉应师专合并办学,1989年《嘉应师专学报》更名为《嘉应大学、嘉应师专学报》,1991年更名为《嘉应大学学报》(综合版),2004年更名为《嘉应学院学报》(双月刊),2010年始更为月刊,1、3、4、6、7、9、10、12期为哲学社会科学版,2、5、8、11期为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现设有客家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文学研究、政治与哲学、高教研究、法学研究等栏目;自然科学版现设有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物理与电子信息、化学与环境、建筑与材料科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地理科学与生态、体育科学等栏目。
http://www.jyu.edu.cn - 2014-08-21湛江师范学院
湛江师范学院是一所广东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美丽港城湛江市。学校前身可追溯到创办于1636年的雷阳书院,1904年开始设立师范科教育,1978年更名为雷州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升格更名为湛江师范学院。 在百余年的师范教育历程中,学校肩负兴学育人的办学使命,凝练了“崇德、博雅、弘志、信勇”的校训精神,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应用人才,为粤西地区乃至广东省的教育文化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继2000年成为全国第一所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师范院校之后,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10年被列为广东省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和“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是一所以教师教育见长的综合性师范院校。设有16个二级学院(部),59个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文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建有课程与教学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汉语言文字学等省级特色重点学科3个,汉语言文学、化学等教育部特色专业2个和汉语言文学、化学、英语(师范类)、物理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6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视频课3门。面向全国15个省区招生,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22000人。 学校重视优化办学资源配置,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校本部占地面积近1200亩,校舍面积5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8亿多元。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197万册、中外文纸质现期刊2000多种、电子期刊22000多种。建有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粤西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粤台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中心”,以及广东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实训中心、艺术教育实验示范中心、化学教学提高型重点实验室、新材料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热带边缘特色植物资源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中小学教师培训省级基地、职业教育省级师资培训基地和幼儿园园长培训省级基地,设有教育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地方文化研究院等三个校级研究机构及56个研究所。 学校坚持办学以优师为本,拥有较为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50多名,其中教授131名、博士206人,高级职称教师占42% 、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78%。97名教师成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28名教师被聘为兄弟院校硕士和博士生导师,55名教师获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和南粤优秀教师。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教师勤教力学、崇尚学术、为人师表,学校获授“广东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 学校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基层单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负责任、强能力、善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着重推行“教学研做”互动合一,培养具有驾驭课堂的教学力、体验反思的教研力、协同创新的实践力、心志专一的坚持力和为人师表的引导力的“五力型”优质教师。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及省级学术科技、专业实验、师范生技能、体育竞技、外语口语、艺术表演和社会实践等竞赛活动中屡获殊荣。毕业生考研录取人数逐年增长;毕业生扎根粤西,挺进珠三角,深入京、津、沪、宁、藏等地就业,被国内主流媒体誉为“粤西过江龙”和“援藏良驹”。 就业率居省内高校前列,在麦可思公司发布的“2009年度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排名榜”上,学校位列中南地区非211本科院校第4名、全国非211本科院校第24名。 学校注重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1998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已培养培训长短期留学生300多人。同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韩国、越南和港澳台地区的30多所境外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学术交流、专业合作、教育培训、教师互聘和学生跨文化学习交流活动,每年出国学习、实习、研习的学生超过百人。2008年,学校被命名为“广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 学校重视加强校地合作。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科技研究、智力支持等方面的优势,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驻地部队等各类单位紧密联系,在教育、科技、经济、文化、法律与政策研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在积极拓展办学资源的同时,不断提升学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目前,学校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习贯彻国家和省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争取硕士学位授予权为动力,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和改善办学条件为保障,实施“错位竞争、内涵发展、特色兴校”的办学策略,加快转型升格,建设幸福湛师,不断推动教育教学上质量、学科建设上水平、内部管理上效益,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院校。
http://www.zhjnc.edu.cn - 2014-08-21韶关学院
广东韶关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大学,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坐落在举世闻名的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和禅宗祖庭南华寺所在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粤北历史文化名城——韶关市。韶关市位于广东省北部,距离广州市200公里,交通便捷,有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武广高速铁路、韶赣高速公路、广乐高速公路(在建)、韶赣铁路(在建)贯通南北,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韶关至广州车程约2.5小时,武广高速铁路韶关至广州车程约45分钟。 学校占地面积2694亩,校舍建筑总面积78.86万平方米,校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优美,集校园、林园、公园“三园”为一体,营造了优良的育人环境。学校的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不断扩大,近年来荣获 “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广东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大学生文明教育月活动”、“成长论坛”、“读书活动月”分别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学校还被韶关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韶城新十景”之一,图书馆大楼荣获国家建筑最高奖——鲁班奖,校园风光图片入编全国绿化委员会出版的大型画册《绿色辉煌》。 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韶关师专。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综合性学科格局,已成为粤北乃至“红三角”地区人才培养和知识、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目前,学校设有文学院、外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英东生命科学学院、英东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英东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体育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法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教育学院、国际学院、韶州师范分院、医学院、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22个二级学院和教辅部门,设有62个本科专业,53个专科专业。此外,学校还设有粤北经济研究室、粤北动物研究室、生物技术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电子技术研究所、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汉语方言研究所、旅游文化研究所、动物疫病研究所、韶文化研究院等36个研究机构。学校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条件优良,拥有一大批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应用软件,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拥有“广东十大最美图书馆”之称的现代化、智能化的图书馆,馆藏纸质藏书222.67万册,数字资源9TB,其中电子图书100万种,中外文电子期刊1万余种,一站式信息搜索平台、计算机管理与服务系统、多媒体信息利用设备齐全。 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1831人,其中正高职称105人、副高职称441人、博士128人、硕士706人,为办学实力、办学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年来,教师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3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61项,市厅级科研项目414项,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横向课题18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30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CSSCI收录的论文400多篇;获得国家、省、市科技奖3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中国发明专利博览会金奖2项,国家专利60多项。主持国家级教改课题7项,广东省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工程项目15项,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出版专著、主(参)编教材近300部。学校为地方乃至全省及周边省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办学规模稳步扩大,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建校五十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人才近14万人。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8097人,成人教育在校生14441人。学生在全国、省级数学建模竞赛、大学英语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物理实验竞赛、视觉艺术大赛等学科专业竞赛活动中,获得包括国家、省一等奖在内的省级以上奖项400余项。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近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居于省内本科院校前列,学校被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分别授予“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7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受到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学校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与英国、美国、印尼、新西兰、日本、澳大利亚、韩国、香港、澳门、台湾、马来西亚、巴拿马、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大学以及学术文化团体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和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省市政府、社会各界和港澳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2003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来校视察时对学校寄予殷切希望,提出了“建设一流的校园,争创一流的质量,培养一流的人才”的重要指示。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三个一流”为目标,秉承“立志、崇德、勤学、创新”的校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抢抓高等教育发展新机遇,深入推进内涵发展,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和办学环境,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2014年3月)
http://www.sgu.edu.cn - 2014-08-21惠州学院
惠州学院是广东省省属公办综合性本科大学,位于全国文明城市惠州。惠州市是珠江三角洲核心城市,南临南海大亚湾,毗邻广州、东莞、深圳、香港。学院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6599人,成人类学生22815人,招生范围包括全国21个省(区、直辖市)。现有教职工1027人,专任教师796人,其中教授(正高)81人,副教授(副高)183人,博士175人,硕士469 人,高级职称的教师 317人。 学院占地总面积 2480.4亩,校舍建筑面积38.64 万平方米,绿化面积 113.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 70%。学院拥有教学仪器设备11573.61万元,馆藏图书 198.76万,其中电子图书 68.5 万册。装备先进的实验室及数字语音室91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1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4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教师综合技能训练中心1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广东省教科网惠州地区汇接中心;体育馆、游泳跳水馆等基础设施;200多个教学实践基地。 学院现有电子科学系、服装系、化学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经济管理系、建筑与土木工程系、旅游系、美术系、数学系、生命科学系、体育系、外语系、音乐系、中文系、政治法律系、教育科学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 17 个系、部。开设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审计学、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旅游管理、地理科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美术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统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园林、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英语、日语、音乐学、音乐表演、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学、汉语国际教育、行政管理、社会工作、法学、历史学、学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47 个本科专业和英语教育、音乐教育、体育教育、学前教育、美术教育、计算机教育、园林技术、园艺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会计、经济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行政管理、法律事务、汉语、文秘(涉外秘书)、服装设计(高专) 、应用英语、商务日语等22个专科专业,涵盖理、工、农、文、法、经、史、管、教育、艺术等十个学科门类。 学院自1946年办学以来,向社会输送了8万余毕业生,是东江流域高级人才的摇篮。还先后获得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东西部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先进单位、真维斯大学生助学基金项目实施先进单位、广东省高校综合治理先进学校、广东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信息化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院秉承\"阆苑储英、人竞向学\"校训,融入惠州,服务广东,辐射全国,树立品牌,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把学院办成一所办学特色鲜明、高水平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http://www.hzu.edu.cn - 2014-08-21广东药学院
广东药学院是广东省属普通高等院校,全国独立建制的三所药科类高等院校之一,广东省培养高级医药卫生专门人才和新药研发、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学校拥有广州大学城校区、赤岗校区、宝岗校区和中山校区等 4 个校区,校本部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广州大学城。各类在校生达 3 万 8 千多人。学校办学条件良好,教学环境优良。校舍总建筑面积 76 万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 2 亿多元。拥有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图书馆,藏书超200 万册,附属医院 7 间,附属药厂 1 间。教学实验设备齐全,建有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示范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子基地、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和一批设施先进的实验室。 2007 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校面向全国和港、澳、台地区招生,以及招收培养外国留学生,拥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完备的教育教学体系。学校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医药特色鲜明,形成了“以药为主、医药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学科专业布局,构建了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药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学科涵盖医、理、工、管、经、文等 6 个学科门类,有 3 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1 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4 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 23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中药学专业学位授予权。建有 18 个二级院(部),设置 39 个本科专业,其中,药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和预防医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在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具有显著优势,还拥有 3 个国家特色专业和 8 个省级特色专业, 9 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 学校围绕广东医药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大力推进应用研究,具有良好的科研条件,是区域医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建有 8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广东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涵盖化学药、中药和生物药比较完整的医药研发创新体系,承担了包括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在内的大批国家、省市科研任务,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近年来,取得新药证书及专利 120 多项。 学校主动面向社会,融入区域,在服务社会和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中实现学校自身更好的发展。合作共建了华南现代新药城、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广东民族医药健康产业示范基地等多个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重大项目。学校大力推行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与医药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本科生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建立了一批联合培养基地和 500 多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形成了办学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1498 人,教授、副教授 577 人,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占 65% 。博士生、硕士生导师 210 人。有国家级、省级 “ 千百十工程 ” 培养对象 17 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8 人,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多名。优良的师资力量和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完善的教学设施和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建校 50 多来,培养了近 5 万名毕业生,为广东省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涌现了大批广东医药行业的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 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和海内外 30 多所高等院校、学术机构建立了实质合作交流关系。近年来,国际合作办学项目逐步增加,办学国际化程度和影响力迅速提升。 面向未来,广东药学院将继承优良传统,发挥医药优势,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推进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民主和谐的高水平应用型医药大学。
http://www.gdpu.edu.cn - 2014-08-21广州医科大学
广州医科大学创办于1958年,是一所以医学为优势和特色,开展博士、硕士、本科多层次人才培养的全日制一本高校。学校东风西校区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广州的中心地带,南依苍翠葱茏的越秀山,北傍风光秀美的流花湖,是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番禺校区地处与广州大学城一江之隔的新造镇,环境优雅、设施先进、现代化气息浓郁,今年九月将正式投入使用。 学校下设16个二级学院,8所直属附属医院和1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9个研究所/中心,19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其中呼吸疾病实验室是广东省地方高校中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一批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其中呼吸内科排名全国第一、胸外科排名全国第五,临床医学进入ESI排名前1%。 学校坚持“人才兴校”战略,汇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一批优秀教师。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8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70人。 学校注重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着力打造优质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现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名牌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市级名牌/特色专业9个。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2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市级精品课程24门。开设本科专业19个,覆盖医学、理学、管理学、工学、法学5个学科门类。学校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建有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35个,专业硕士授权点5个;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2个;设有一级学科(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653人、成教学生21890人,其中留学生来自亚、非、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学校广泛开展对外学术和教育交流合作,先后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加州州立大学、马里兰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伯明翰大学、胡弗汉顿大学,韩国延世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台湾义守大学、台湾中山医学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研究部门开展合作办学和学术交流活动。有一批国外著名高校专家被聘为学校特聘教授、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在此传道授业。 半个世纪的薪火相传,学校坚持发扬广医大学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将继续推进“学科强校、人才兴校、附属医院组团发展”三大战略,凝心聚力,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努力把学校建成为一所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力争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卫生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http://www.gzhmu.edu.cn - 2014-08-2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农、工学科为优势,农、工、理、经、管、文、艺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省属本科大学。学校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广州,校园集云山之神秀,汇珠水之灵气,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前身为仲恺农工学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近代民主革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何香凝先生等提议、国民党中央为纪念廖仲恺先生爱护农工的意愿而决定创办的。学校于1927年招生,何香凝先生首任校长15年。1984年,经教育部、农牧渔业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题写校名。2008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为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办学,促进学校发展,1987年4月,根据国家副主席王震提议,经中共广东省委同意,成立了学校董事会,王震任名誉董事长,广东省省长叶选平任董事长。1997年,广东省省长卢瑞华任第二届董事会董事长。2008年,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任第三届董事会董事长。董事会成员由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以及港澳知名人士担任。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备受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关心。党和国家领导人叶剑英、邓小平、杨尚昆、王震先后为校园内的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廖仲恺铜像、何香凝汉白玉塑像和廖仲恺纪念碑题字。国家主席杨尚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何鲁丽、周铁农,全国政协副主席廖晖、霍英东、马万祺等多次亲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广东省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厅一贯关心、支持学校建设,有力地推动着学校健康快速发展。海内外各界人士深怀对廖仲恺、何香凝及其开创事业的崇敬和景仰,不断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大力支持,霍英东、马万祺、何厚铧、曾宪梓、何鸿燊、杨钊、刘宇新等一批港澳社会名流为学校捐款兴建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教学楼等,添置教学科研和医疗卫生设备,设立奖教奖学金,为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不遗余力。 八十多年来,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包括基层农业技术干部、专家、学者以及省部级领导干部,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溢滔、原农业部部长陈耀邦等。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11.47万平方米,其中海珠校区占地17.78万平方米,白云校区占地60.34万平方米,钟村实习农场占地33.35万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951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344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580人;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南粤优秀教师13人,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校级培养对象76人,博、硕士生导师169人。学校图书馆藏书87.6万册,全文电子期刊1.5万种,各类全文和文摘题录数据库18个。 学校于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1月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学校现设有18个二级学院(系、部)和华南地区最大的雅思考点;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硕士一级学科点、15个农业推广硕士招生领域、51个本科专业,其中16个名牌、特色专业,含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学校面向全国17个省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17000余人。 学校拥有各级各类重点学科18个,精品课程16门,重点实验室5个。近五年,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133余项,其中国家级59项,省部级41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教育部科技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广东省科技奖励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三等奖8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学校共出版学术著作192部,发表学术论文近7000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392篇。 学校先后与英国利物浦大学、诺丁汉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澳洲昆士兰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日本创价大学,台湾静宜大学等建立了友好互访和学术合作关系。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广东省回乡大学生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先进单位、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集体、广东省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先进集体、广州地区建立侨捐监督管理制度工作先进集体、广州市文明单位,在管理和社会服务方面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2013年11月)
http://www.zhku.edu.cn - 2014-08-2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是广东省属本科院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建高校。 学校地处南方海滨城市广东省茂名市。茂名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石化生产基地和水果生产基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源地,江泽民同志曾两次来茂名视察并题词:\"把茂名建成美丽的现代化的海滨城市。\"在这块充满希望的大地上,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正茁壮成长。 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4年在广州石牌创立的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1956年1月,为适应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改名为石油工业部广州石油学校。随后,学校先后改名为广东省石油学校、华南石油学院、广东石油学院、中南石油学院、广州石油学校。1965年9月学校迁往茂名市,改名为广东石油学校。1985年在保留广东石油学校的同时,成立广东石油化工专科学校,其后于1992年改名为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1月,学校由中国石化总公司所属划转为广东省所属。2000年3月,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和创办于1970年的广东茂名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广东省属本科院校--茂名学院,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2010年5月,学校更名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学校具有悠久的本科办学历史,早在1960年华南石油学院阶段,学校就开办了石油炼制等4个五年制本科专业;1978年秋,经广东省和石油部批准,学校开办了石油炼制等2个本科专业;1990年起至学校升格本科前,先后与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湛江师范学院等高校联合开办了化学工程、化工机械等15个专业共17个本科班。历经历届师生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奋斗,学校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石油化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高校,共为社会培养了12万多名毕业生,这些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的石油化工行业等大中型企业和各级政府机关、科研院所、高校、中小学,并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校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校舍面积40.28万平方米,其中1000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6亿元。图书馆藏书124万册,电子图书75万种,网络数据库24个。拥有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石化装备故障诊断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高校石油化工污染控制与清洁生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高校石油化工装备故障诊断与信息化控制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高校果蔬加工与贮藏工程技术开发中心,1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石油化工资源清洁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1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石油化工工程教育中心、现代通信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与化工基础实验示范教学中心、现代机械工程训练中心、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石油化工实验与实践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茂名石油化工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茂名绿园食品有限公司理科实践教育基地等一批省级高层次教学、科研平台。学校的信息网络中心是广东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地区汇接中心之一,校园网覆盖教学和办公区域。 学校现设有石油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体育学系、艺术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实验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中心16个教学单位,开办有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法学、历史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43个本科专业。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20400多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约11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2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共547人。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有一批教师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劳动模范等各类荣誉称号。中国科学院陈新滋院士,中国工程院刘尚合院士、薛群基院士,中石化集团公司及其所属公司和华南理工大学、常州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学者50多人担任学校客座教授;8位“长江学者”、“珠江学者”及“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担任学校重点学科顾问。 升本以来,学校以\"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计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预征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志愿者组织\"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石油化工特色院校,学校拥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化学工艺、环境工程,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试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5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化学工程领域石油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校企互通,工学结合\"的卓越电气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近三年来,学校承担了600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茂名市重大科技专项等高级别项目近100项。获广东省科技三等奖2项,获茂名市科技、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励近50项,获专利授权近60项。 学校坚持面向国内外社会办学。成立了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63家董事单位组成的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董事会,与其中的茂名石化公司、广州石化公司、湛江东兴石化公司等国家特大型企业、大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太原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等20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近年来,学校与英国北安普顿大学、法国高等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工程师学院、加拿大圣玛丽大学、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台湾高雄大学等国(境)外20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对外办学交流合作面拓展到亚、欧、美、非、大洋洲等五大洲,合作内容包括师资培训、学术交流、学者互访和师生交流等,选拔学生以\"3+1\"或\"3+2\"模式到境外合作院校留学。2013年学校成功获得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首批本科学历外国留学生于2014年7月到校。 \"十二五\"期间,学校进一步深入实施\"协调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战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大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力度,进一步增强办学核心竞争力,力争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规划建设单位,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工为主,石油化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本科院校。
http://www.gdupt.edu.cn - 2014-08-21东莞理工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是广东东莞的第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省市共建,以市为主,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任名誉校长。学校所在地东莞市,是中国近代历史开篇地、改革开放前沿地,经济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第十二位、全国地级市第一位,是\"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篮球城市\"之一,并于2011年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学校于1990年筹办,1992年4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06年5月获批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8年5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良好成绩,2010年6月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61所高校一起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0年8月获批成为广东省立项建设的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2年获批为\"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学校成立了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了杨振宁奖学金。\"来东莞理工求学,留东莞发展创业\"已成为众多考生的心愿。 学校现有两个校区。松山湖校区坐落在科技与山水共一色的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占地1500亩,是一座花园式、现代化的校园。办学设施完善,教学实验设备充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莞城校区面积360多亩,交通便利,湖光山色,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建有10个教学实验中心,其中\"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图书馆建筑面积达2.7万平方米,藏书119.5万多册,期刊5000多种,数字资源20000GB;建成有千兆带宽主干、百兆带宽到桌面的校园网,建立了24710个信息点;体育场地面积约14万多平方米,是国家田径队挂牌基地,2006年成功协办了广东省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 学校建立了以工学、管理学为重点,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设有15个院(系、部)、33个本科专业。其中本科层次省内在第二批A线招生,同时面向其他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普通全日制学生14129人,成人教育学生7770人。创办了按新机制运作的本科独立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目前在校生15408多人。 学校师资队伍精干,人才荟萃。现有教职工1065人,其中正高职称97人,副高职称243人,博士20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省级培养对象7人,东莞市科技领军人才或后备人才6人。专任教师中,75%以上是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或者是出国留学、进修人员,42%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聘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建中为双聘院士,聘请了丘成桐、蔡睿贤等国内外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东莞先进制造业名城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了181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22个就业创业见习基地,聘请了230多名实习顾问。学校积极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建设,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并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毕业生以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历年来,应届毕业生总就业率均在98%以上。 学校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工作,确立了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中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等6个一级学科为重点建设学科,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为广东省立项建设的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授权学科专业。化学工程、电路与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3个二级学科获批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学校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先后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联合实验室共建协议,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散裂中子源项目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合作。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资金投入,第一轮建设期已累计完成投入近7200万元。 学校不断加强科研工作,努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学校积极参与\"科技东莞\"工程,积极与其他科研院所、企业或国外机构联合,建立了东莞市清洁生产科技中心、精密制造技术中心、东莞分布式能源研究中心等一批重点科研平台;积极参与中科院与市政府共建的\"国家散裂中子源\"项目。现有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普通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2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科研平台建设2个、教学实验平台建设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9个。2002年以来,学校还承担了国家 \"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粤港澳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等近900多项,立项经费1.6亿元,科研经费总计达2.8亿元。学校教师还获得了日内瓦国际专利技术成果博览会金奖、国家发明专利奖、省科技进步奖和东莞市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励及一批发明专利。 学校大力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升综合素质,开展覆盖整个学年的思想引领、学术科技、就业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艺术、体育竞技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后7次获得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表彰;在\"挑战杯\"全国和省级竞赛中屡获佳绩;近年来,学校在广东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CUBA广东赛区篮球赛、广东省大学生篮球联赛等各类体育竞赛中争金夺银;学生艺术团坚持\"送文艺下乡\",经常深入市内有关社区、企业园区等进行文艺演出,深受好评。 学校积极扩大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与中科院、意大利佩鲁贾大学、瑞典麦兰德隆大学联合开展生态工业园项目;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学校积极与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联合举办东莞研究生培养基地,遴选我校教师作为研究生导师,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展望未来,学校将始终坚持依托东莞,植根地方,努力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学校将坚持走创新之路、特色之路、质量办学之路、科学管理之路,践行\"学而知不足\"的校训,向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奋进!
http://www.dgut.edu.cn - 2014-08-21肇庆学院
肇庆学院为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本科大学,创办于1970年。 学校地处珠三角核心区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坐落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星湖景区内,校园总占地面积1200余亩,环境优美,先后获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广东省文明单位”,2012年成功入选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59个本科专业,面向广东、广西、湖南、甘肃、湖北、河南、河北、江西、辽宁、山东、云南、山西、吉林、海南、贵州、陕西、宁夏、内蒙古、新疆等19省市招生,具备招收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资格。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2495人,教职工1343人,“双聘”院士1人,教授等正高职称人员106人,副高以上职称人员420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74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466人。以西江学者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一批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受聘担任学校的客座教授。拥有1个教育部批准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3个省级实验教学基地。 学校硬件设施完善。现有教学仪器设备超过1.2亿元,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44.3万册,电子图书2335GB,纸质报刊1500多种,拥有音像、光盘等资料20000多种(件),开通了《中国数字图书馆》、《中国期刊网》、《Springer Link》等10多个全文数据库。 学校将教师教育作为立校之本,同时设有多个非师范专业,向多科性、综合型院校方向发展,坚持以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具有较强适应性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定位。学校先后与英、美、日、澳、意、蒙古、印尼等多所高校开展密切的学术交流。 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技、文化、体育、艺术竞赛活动,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各类比赛中屡获殊荣,共12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以质立校;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办学理念, 以“厚德、明智、博学、力行”为校训。目前,全体师生在“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精神激励下,正在为把肇庆学院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综合大学而努力奋斗!
http://www.zqu.edu.cn - 201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