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圣严法师《在家信徒的三皈五戒》

圣严法师  2010/09/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作为一个在家的佛教信徒,和非信徒之所不同的,即是归依三宝和受持五戒的要求。也就是说,一进佛门,首先要对佛陀生起崇敬之心。虽然佛陀本身无须由于信徒的崇敬而显出他的崇高伟大,也不是由于佛陀有什么权威而强制信徒对他崇敬,而是为了崇敬佛陀的伟大人格和智慧 ,他将他自己所悟的解脱方法,悲天悯人地告诉了我们,我们对他的救世精神,是否应该崇敬呢?假如你已接受了佛法的教化,是否应该见贤思齐,对于佛陀的人格有所向往呢?如果是的,那么,对于佛陀的崇敬,乃是为了提挈自己,使得自己也能渐渐地走向成佛的道路。所以信佛的第一个条件,便是对于佛陀的敬仰和归信,佛经中称为“归依佛陀”。

信佛的最大目的,不该仅是为了求取现实的利益,但是信佛的利益是通过了现实生活而达到解脱目的者。要想求取利益,必须依照佛陀所示的方法来做。所以对于佛陀的教法也当归信,名为“归依达磨。”达磨即是佛陀的教法,常被汉泽为轨持和轨则等。

佛陀的教法要藉人的传持和宣扬,才能长时间地让广大的人们接触到,故对传持佛法的人,亦宜恭敬如同佛法,此名为“归依僧伽。”僧伽意译为和合众,即是以佛陀的教法为轨范,意见相同、利益均等、生活相同,身、口、意的行为方面也均和睦相处的人们。主要是指出家的佛弟子们。

以上三项,加起来名为“三归依”,亦名“归依三宝”。以现代的观点来说,便是敬爱教育我们的老师、珍惜老师传授的学问、尊敬创发学问的古圣先贤。不过佛法不同于普通的学问,这是使我们从有限的生死界中,进入无限解脱境中去的方法,所以在归敬的程度上是颇有差别的。

归依三宝之后的人,依照佛陀所示的生活轨范,至少要遵守五点:

①不杀害有情:有情即是对于具有感情意识的一切生物,不得加以杀害。此有两重原因:一是从因果的观点及轮回的观点上说,现生杀害有情众生,将来也要接受被杀害,为了急求解脱生死,不得再造生死的杀业;二是从灭除无明烦恼的观点及增长慈悲心的观点上说,不应为自身的欲求而杀害众生,要不应为了嗔怒而杀害众生。

②不属于自己应得的任何财物,均不得不与而取,不论巧取或强夺,皆为不法的行为。

③不得与夫妇之外的男女发生性 关系,夫妇之间亦不得过度地纵欲。

④不得虚言、妄语、恶口骂人、两舌挑拨、淫词艳语。

⑤不得饮酒,亦不得食用刺激和麻醉的物品。

以上五点,便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的五戒。杀、盗、邪淫属于身业,妄语属于口业,饮酒是为防止因酒而造成乱性,所以最好不饮酒。事实上,五戒的内容已经包含在八正道的正业和正语之中,能够实践八正道,便能受持五戒。同时,佛教的戒律精神,并非仅止于消极的“不得作”,更有积极的“不得不作”的要求在内。例如,不杀害有情众生,进而要救生和放生;有情之中,以人为中心,所以要尽其所能,救济病贫和灾难中的人们;不偷盗他人的财物,进而要量力施舍,多做慈善事业;不淫他人的妻女,进而要劝请他人,共同来净化人间的男女关系;不妄语,更要用语言给他人带来福利。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在家居士的50个注意事项

无戒不能修佛,修佛不能不持戒;世俗万事皆然,无戒无...

略谈学佛大要

学佛法宜慎始要终。古人云:打头不遇作家,到老反成古...

王博谦居士《学佛浅说》

人何以要学佛 列位要知道人们,何以要学佛的理由,须先...

五戒十善是学佛的第一班车

凡夫众生在整个十法界的缘起定位是什么呢?我们的定位...

破戒人临终时想念佛却念不出

大家要注意!业果已成熟,业报一现前时,就没有办法免...

念咒可以结手印吗

问: 念咒可以结手印吗?比如准提咒。 宏海法师答:...

什么叫大乘和小乘

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

现在人学佛不得力的原因

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

知福惜福才能做心灵环保

除了少数的人,恐怕连环保这个名词与观念,都还没有建...

圣严法师:人心是最大污染源

四十多年前,我在上海时,听过一部电影《阿里山风云》...

圣严法师:把自我的立场放下

有一天,我在上课时说:「如果能放下自我中心,放下分...

圣严法师对付生气有一套

圣严法师教人对付生气有一套:把意念放在丹田或脚底、...

跟佛菩萨感应道交,必须具备一些条件

为什么我们要打佛七? 因为要跟佛菩萨感应道交,必须具...

为了父母我们能舍掉多少

婆罗门女虽然广说方便,劝诱其母,希望令生正见,但是...

你的贪嗔痴多久能平复

你忽然遇上很大的刺激,心中很烦很气,你看看这个气多...

打扫心灵的房间

房间要经常打扫,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居住在这样的房...

黄念祖:在家与出家

教中说,在末法时期,在家人比出家人容易成就。当前正...

居士以在家老实念佛为本

凡修行人,当在自己家中修,不必定到林中修。若皆到林...

修行不在于找「境界」

修行学佛,重要的不在于找「境界」,最主要的应是「自...

仗佛慈力,于此了生死大事

◎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

阿弥陀佛即本师卢舍那

《华严》以卢舍那佛为教主。此则如清凉云,阿弥陀佛即...

菩萨为何不应住色布施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为什么讲忍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