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佛法,一种终极智慧

2013/09/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佛法,一种终极智慧

佛,就是觉悟了的你自己,以及给予你启发和帮助的人或物。

有位僧人说,学佛,可以先学儒和道(言下之意是学佛首先应该学好儒和道,尤其是中国人),因为儒和道教会你做人,把人做好了,做到了极致,就会接近佛的境界,甚至无师自通佛法,了悟佛的智慧,成为圆通万物无上智慧之精神信仰。

这正暗合了我原来和一个国学学兄的交流:他说佛是“非人”;我说不是,佛首先是人,其次是超越了人的境界的通透领悟。你看写“佛”字时,也是先写“人”字旁,写好了再写“弗”,意为佛由人来而超越了悟之人——此时已非人,而是“佛”了。

有人说,佛是虚幻的,不信你求佛,看他(她,它)能给予你什么?你饿了能给你吃吗?你冷了能给你穿吗?甚至你濒临死亡边缘,他(她,它)能拯救你吗?显然不能,因此佛是虚幻的,是骗人的。

我说,这种比喻和佛法完全背道而驰,和佛的智慧、佛的宗旨、佛的证悟一无干系。佛不是灵验菩萨,你要什么就给你什么就是佛;佛更不是灵验无比的咒语,你一念就能不劳而获得到一切。这种“佛”不是佛,还真是害人的“佛”;这种对佛的理解当然也是不值一提的错。但这种错很常见,也很恶毒,必须坚决反对,还佛一个公道,给人一个正确认识,度一众痴妄和慧灵之人。

佛说,我可以说什么都不能给你;也可以说什么都能给你而且已经给了你。我启发你的是内敛苦修精忍奋进,是持戒静定开悟智慧,给予你的是智慧、勇气,精进的精神和平和的心态,能忍受一切又能涅槃而生,迸发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进入不可估量的境界和天地。这个境界和天地叫“新生”。而要获得这一切,完全靠你自己的勤奋努力,忍耐和精进,机遇和勇气。

一句话,我启发你,但不能代替你;真正的佛,就在你心中。如果您坚信这一点,我就会引领你,启发你,加持你,支撑你,让你感受到智慧无边力量无穷而一往无前,度向成功的彼岸。我是智慧和灯塔,在你前方点亮,在你心中燃烧;生活是海,我是船,但划船的,永远是你自己。如果有人要帮你,是我的化身,但只能帮你一时,度过一两个难关;真正走完、走好每一个轮回的,永远是你自己。相信自己,永远相信自己!

佛说,我的一切教义经卷,一方面向内塑造真正的人,戒定慧为一;一方面向外要人去做工,求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是为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超越;而出家僧尼众身和各修行居士,是维护我智慧,指引人超越的渡人渡己的船,他们把我的一众智慧和体悟传递给你们,指偏修正你们,但真正维护或受我引导,在各自的岗位上就行,有缘出家的出家,有缘工作的工作,有缘生活的生活。

人不能没有信仰,人亦不能没有文化。宗教是一种信仰,亦是一种文化,人应该有宗教信仰和文化。而且有宗教信仰的人生才有皈依,有宗教文化的人生才会完美。生活中不能完成的一切,宗教能帮你完成;生活中能完成的一切,宗教让你觉得完成和获得它们都更有意义和智慧。宗教不分年龄、种族、人群、阶级,都能受用和引领;反之,各色人等,因为宗教,都能聚到一起,聊到一起,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而对于在生活中修行或者不知道什么叫修行的人来说,宗教,都能增进他们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过好自己的人生,最后超越自己的人生。

从这点意义上来说,不分国度,不分制度,不分时代,不分先后,我们都应该学点宗教;对于下一代,宗教意识应该和探索意识、求知意识、节俭意识、竞争意识、助人意识、向善意识和知行合一意识等等一样,都应该成为我们主动、持续培养并使之融汇运用、成为下一代思想、心理和体验的基本要素。

这是一种素质,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他人,相互沟通的途径和桥梁;更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念想,一个家庭应该有意识培养、一个社会应该主动复制传承的基因和素养。

佛,信仰,宗教,意识,素养,能力。都可以体现在哪里,而且重点体现在哪里,要求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当下。佛说,不理解终极的人,不理解我佛法;不理解当下的人,同样没有真正理解我佛法的精髓。而要从此岸到彼岸,首先要从当下度。这是佛也绕不过去的坎儿,而且我不主张绕过去,直面它,解决它!

如果说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那么立志成佛,就要从当下做起。

佛法,在生活中;真佛,在生活中,在心中;广种福田,广结善缘,常行善事,你当见佛。

明了人生真义,洞察宇宙一法,“信、解、行、证”之间,明了佛法之完整。

一僧人说,“世间所有精神和财富的总和,不及一部佛经”;我说,“世间所有精神和财富的总和,可融入一部佛经;而佛经,亦可生发世间无穷的精神和财富”。佛经,开悟之经典;佛法,非迷信,乃终极智慧之研究和信仰,以及实修实行之启示和引导。

其实,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有这样的胸怀和眼量,我们呢?

阿弥陀佛!

善哉,善哉!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慧法师《三皈五戒开示》

按照这次活动的安排,今天下午是传授三皈依和五戒。这...

佛教的社会责任

由发心中去承担责任 经常对信徒们说要发心,但是很少要...

佛告诉你为何心静后智慧就来了

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做早晚课的用意

早晚课诵是自古就传下来的传统,但是虽然传了数千年,...

求签是怎么回事

有很多的香客来到寺院,敬好香后就问:师父,有没有求...

学佛人该如何吃饭睡觉

壬二、断除贪食: 了知饮食如良药,无有贪嗔而享用, ...

三种供养佛菩萨的方式

在《地藏十轮经》上,佛说能恭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

何谓三界

对于宇宙天体的构造,佛教认为是有情业力所感。佛陀说...

随遇而安,时时快乐

有位心理学家说,年薪两百万的人与年薪一百万的人的最...

如何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

人生是一连串永无止境的学习,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世间的快乐为什么是痛苦呢

我们应该对轮回要有所了解,不能一厢情愿地活在自己的...

戒邪淫的关键

很多师兄会有这样的观念:就是觉得色-情的画面看一下也...

良好的个性胜过卓越的才华

有时候我们自己的才华,掩盖了我们德行上的不足,自己...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我们再看第二个传承:这个禅净双修的思想。最早提出把...

净土宗如何看待持戒

问: 净土宗如何看待持戒? 大安法师答: 大家都知道...

在寺院拜佛应注意以下几点

1、礼佛不必立于中间,唯须虔敬礼拜即可。当知佛具三...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如今,不少入了佛门的人,颇费心机地四处奔走、劳身伤...

佛法的修学要先修心再修相

诈跟诳的共同点─都是创造一个假相来欺骗别人。我们一...

贫妇供豆的故事

南无阿弥陀佛。各位有缘,大家吉祥。 我们在道场白华庵...

无常大鬼常随身间

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念生死苦》中云:粪秽丛中,...

从心里恭敬理解出家人

理解出家人吧!当今许多人对佛教不甚了解,对僧人存在...

什么是随缘不变

问: 什么是随缘不变? 济群法师答: 随缘不变是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