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磨炼心志二十四字

宽见法师  2013/11/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磨炼心志二十四字

磨炼心志二十四字,离苦得乐超越生死:

别不平、莫抱怨、会欣赏、勿强求、

要感恩、习莫牵、为意主、普贤行。

一、别不平:

“别不平”,指于内,心中不平。当我们受到不公正对待时,不必心中不平和委屈,不平且拒绝面对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而坦然接受则使一切皆有可能,甚至坏事也可能变好。要知道十指尚有不齐,一碗水哪能端平?孟子曰:“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看来,老天是要降大任于我们身上,我们注定要不平凡啦!

二、莫抱怨:

“莫抱怨”,指向外,抱怨他人。当您遇到逆境、被他人伤害,或看到社会的黑暗面时,不必抱怨他人,也不必抱怨社会。因为抱怨无有丝毫利益,只会损自损他而已。与其抱怨他人,不如感谢他人消我业障;与其抱怨社会,不如引以为鉴,检束自身,当下从我做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三、会欣赏:

“会欣赏”,不论何时何地,总能发现人的优点和事物好的一面,从而积极乐观,而不沮丧沉沦。君不见:即使遭遇同样的境况,不同人的感受也是天壤之别,有人郁闷发愁,有人雀跃开怀。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我们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摆正位置,换一个角度来欣赏,我们就会发现:人人皆是菩萨,处处不异净土,时时都是好时,事事化为神奇。

四、勿强求:

“勿强求”,勿简单粗暴地单方面把自己意愿强加于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可一厢情愿,只考虑自己的诉求。若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即使是好心,也必遭人反感;哪怕是自己的儿女,也必逆反难以接受。你喜欢的别人未必喜欢,你讨厌的别人也未必讨厌。若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你就会发现一个广阔的崭新世界。只要不违背天地良心,何不人欲施予人,人厌勿施人?

五、要感恩:

“要感恩”,指常怀念恩感恩、知恩报恩之心。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应思:父母养育我,国家保护我、众生成就我,三宝觉悟我,如是等一切,皆有如海恩,佛典曾明示,亿劫难酬恩。顺逆增上缘,处处要感恩,知恩而报恩,瞬间福慧增,欲离苦得乐,当念众生恩,欲消业增福,劝您常感恩。

六、习莫牵:

“习莫牵”,勿总是被自己的坏习气毛病牵着鼻子走。唯识宗以习气为种子之异名。习气又分名言习气、我执习气、有支习气三种。此处所言习气主要指有支习气中的恶习气,即我们自身所作恶业熏于阿赖耶识而成之种子,此类种子即是后世遭受恶报之原因。

我等从无始以来,以执我故,由贪嗔痴为因,形成无量烦恼恶习毛病。因恶习烦恼惯性之力,驱使我们重复犯同样的错误过失,不能自拔。众生好比笨牛,习气好比牛鼻上的绳索,若无空慧觉照定力,懈怠昏昧,习气现前时,无法辨别,不由自主,一牵就跑,遂致轮回无休。若真修行人,欲脱三界火宅,必修三学戒定慧,一旦习气来牵,则用慧眼明察秋毫,手疾眼快,即挥智剑,运大禅定力斩而断之,遂脱束缚。

七、为意主:

“为意主”,指不为外物所动,做自己意志的主人。比较而言,“习莫牵”所说习气发乎自身,主要指向内的对治力;此处“为意主”主要指向外的对治力。即:不仅平时我们能从容不迫,一旦当突发的外境现前时,我们也保持正念,作自己意念的主人,不为外物所役。外境无非顺逆二境,“为意主”,则处顺不喜,处逆不惊,成不骄败不馁,并能控制自己的意念,去作正确的事,不去做错误的事。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苏洵也在《心术》中云:“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即便泰山在眼前崩塌,也面不改色;即使麋鹿(四不像)在身边起舞,也不看它一眼。。这里所谓的“泰山崩”,指的是意外发生的危难;所谓的“麋鹿兴”,指的是美好事物的诱惑。苏轼又评价张良,“猝而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都是指的面对外境,不为所动。

《孟子·公孙丑上》:“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孔子说过最大的勇气是这样的:自我反省之后,知道自己的行为不正时,即使对方是一个身分低下的人我也会畏惧;但反省之后确知自己的行为正确时,即使对方有千军万马阻拦我也能勇往直前。这就是修行人的有所为、有所不为。

八、普贤行

最后“普贤行”,以普贤菩萨十大愿行统摄一切:“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以三殊胜(加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结行回向殊胜)摄持一切法,效仿菩萨大愿大行,发菩提心勇猛精进,四摄六度无有穷尽,种下殊胜解脱正因,直至最终成就无上佛陀果位。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圣严法师《不要自己咒自己》

有位先生在事业上、家庭上都遭遇了很多挫折,他问我怎...

【推荐】修行要如何去修

太虚大师说得好: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

佛心是什么

佛心是放下 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

战胜自己

有一位比丘,自出家以来,父母从未曾放弃说服他还俗,...

长寿老人的心理特征

有人统计分析了古今中外200名70~135岁老人的资料,其...

【推荐】证严法师《懂得修福的人》

人应互相帮助、彼此关怀。我们看看这个人字,恰好只是...

这一句佛号是方便,也是究竟

这个息灭贪瞋痴,它很重要的,诸位要有一个很正确的观...

原谅别人才能解除内心压抑

有的人即使不学佛法,也同样坚持做人的基本原则,这就...

弃老取幼,家之不祥

弃老取幼,家之不祥,这个家庭假如都没有想到父母,先...

佛法宇宙观之六道

今天我们给大家分享的一个概念,接着上一次的三界,我...

初学念佛不可散念,必须计数

念佛的人,切忌散念,因为散念不能摄心,念成习惯,就...

秋季最佳的5种润肺止咳食物

1、柿子 中医认为,柿子性寒味甘微涩,归肺、脾、胃、...

现在偷的每一个懒,都是给未来挖的坑

最近单位在搞各项突击检查,大家都忙得手忙脚乱的,因...

别被自己的优点打倒

雷恩是二战时纳粹德国赫赫有名的潜艇专家。此人参与了...

出家人的戒刀

好,南无阿弥陀佛。各位大家吉祥。 今天道场白华庵,跟...

必须警惕恶行损耗我们的福德资粮

如果钱财的来源不清净,即使暂时收入很不错,但最终不...

活出自己的幸福来

昨天,站在窗前往外望,无意中发现窗外枝上挂着的绿叶...

净土宗最怕就是你抗拒

如果从《弥陀要解》的标准来看,念佛人临终的时候,他...

五百彩女闻法记

在佛世时,舍卫国有一条河,河的彼岸有一小村庄,村里...

具此三福,则净业大成,往生上品

戒定慧三学,为学佛及修净业者之根本,而戒尤为要,故...

圣严法师《人人都有社会地位》

社会是人与人共同生活的环境里,因彼此关系集合而成的...

往生西方就一定能开悟

一个念佛行人,信愿持名,要以求往生作为目的,不能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