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念念不被骄诳染

圣一老和尚  2013/12/1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念念不被骄诳染

各位善知识,禅宗一法是心地法门,不可离开心地以外用功,所以六祖坛经云:“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我们的心地含一切善种,慈悲喜舍戒定慧六波罗蜜都具足,虽然如是,若不闻佛法便不会萌芽,所谓普雨者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法,历代祖师说的法,都是落雨一样,我们闻到佛法,戒定慧慈悲喜舍六波罗蜜的种子就萌芽,善根成熟,就会开悟,开悟称为顿悟,不是慢慢地悟,一刹那间即悟,一悟一切悟,顿悟者一切都悟,即心就是佛,自己是佛,一切人都是佛,山河大地都是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故谓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然则用功应如何下手呢?六祖菩萨很慈悲,在坛经内讲得很清楚: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骄诳染,这个心便清净,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这个心便清净,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忌染,这个心便清净。所以我们不可以离开这个心用功,这便是心地法门。在心地中必定有前念,前念不可以被烦恼染,前念灭去,便有今念,今念不可以被烦恼染污,今念灭去后念又来,后念亦不可以被烦恼染污,念念心要看得清楚,念念心要离开尘劳烦恼,念念心便清净,这便是过念关 。

一念是一个关,善亦一个关,恶亦一个关,凡亦关,圣亦关,念念都是关,假如一念恶打不破便不能跳过恶道关,一念善看不通,不能登天堂,过关即登天堂,所以念念要过关,一念放不下便不能过关,一念打不破,一念不能空,亦不能过关,念念过关,念念不被骄诳嫉忌染,那么这个心便清净,故古人云:“静坐一炉香,一卷金刚经,兀然忘然。”心地内无我人众生寿者相,心地清净,离了四相便名诸佛,所以修行用功不可离心地:在心地内用功,魔王奈你不可,别人不能打岔你,如果用功不在心地内,便怨被人打岔,若在自己心地内用功,谁人能打你的岔,是你自己的心地嘛,故六祖菩萨很慈悲,最后用一首偈告诫我们:“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你看,他老人家临入涅槃时说了这首偈,如如不动称为兀兀,好像须弥山便是兀兀,须弥山四宝所成,何用再修善呢?心若兀兀便是善,不必再去修善。腾腾者,正气也,正气必定上升,正气不会横流,人欲则横流,故腾腾者即正气,如饭熟,饭气上升便是腾腾,正念现前,一正百邪灭,那里还有恶,百万四千尘劳烦恼都不会起,故所以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寂寂者,空也,六祖时常教人内以空离空,外以相离相,若以相离相,六尘清净,以空离空不著空,六根便清净,外离六尘,六尘不染污,内六根空,六根空即六根清净,六尘空则六尘清净,迥脱根尘,灵光独耀,你的无量光便现出来,故六祖要我们外空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一定要空,内空六根,不要执著我有眼,有耳鼻舌身意等,时常记着心经内说的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耳鼻舌身意 。

六根一空六尘空,六尘空六根亦空,六根六尘同时空,不分先后,六根与六尘顿时空,根尘一空,灵光便独耀,自己的心光、佛光、无量光便会现出来,这便是寂寂断见闻。一切法空了,不与万法为侣,在禅宗来说,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就是荡荡心无著,在教下来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荡荡心无著,此心一切不住,一切不住便住自己的本位,眼耳鼻舌身意亦住自己的本位,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住自己的本位,虚空住自己的本位,山河大地住山河大地的本位,所谓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这便是无住真心,荡荡心无著。

六祖坛经讲的是心地法门,我们学禅宗一定要从心地上用功,心地只有你自己无别人,别人不能进入你的心地,一切魔王也不能到你的心地,你的心地是光明心地,魔王一来便被烧掉,最要紧就是惺惺寂寂,在自己心地内用功,念佛要在自己心地上念佛,布施要在自己心地上布施,诵经要在自己心地上诵经,参禅要在自己心地上参禅,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尘劳染,念念清净,故修行一定要过关,过一念的关,过到最后一关呢,便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是五个关),度一切苦厄,所以心地法门是禅宗的特别法门,又称为正法眼藏。各位来这里坐禅,虽然七日时间很短,但是一粒灵丹,转凡成圣,大家种下菩提种子,在心地内用功,在心地内成佛,在心地内度众生,除了心地法门,更无有一法门可以令我们转凡入圣。各位,时间无多,前途无量,要自己努力,恭祝各位解七以后,都不离开这个心地,时常观照自己的心地,念念清净啊!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入禅之门第一讲:什么是禅

今天讲第一个题目:禅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禅。这是个...

「好人」与「道人」的不同

好人和道人是不同的。你看外道,或者说慈善家,他们也...

达真堪布:如何才是真正的进步

在行住坐卧当中,随时随地观察自己的心,不让它生起烦...

不要自以为圣,要以人为镜

如何化解嗔恨心呢?不要从忍(世俗忍)下手,而要从思...

他这念头一动,你折了好大的福

打禅七,就是来用功办道的。用功办道是要吃苦头的,坐...

参禅人的一念之差

我以前跟谛闲老法师学教,在他那里参学。听谛闲老法师...

在佛法中积集善业,但来生有五种可能

受戒学律,听教看经,参宗坐禅等种种法门,都是佛陀制...

佛的几个问题

一个人被情伤,决定远走天涯。他来到佛前诉数苦恼,痛...

【推荐】德行不够,德不配位

古人说有德配位,也说德不配位。 我们说一个人:别人坐...

应以何种心态来投入工作

问: 刚毕业上班不久,请问该以何种心态投入工作? 索...

拓开心量

能够包容别人,别人就能包容我;能够帮助别人,别人就...

凡事都需要有一个限度

日常生活中,凡事都需要有一个限度,才能达到满意的效...

把握好人生分寸

人生当中最难把握的两个字是分寸。分寸,往往是一个人...

【推荐】持诵准提咒的功德利益

一、前言 佛说的法门,有的侧重现法乐、有的侧重后世乐...

宁守道贫贱而死,不为无道富贵而生

《六度集经》原文 昔者菩萨时为凡夫。博学佛经,深解罪...

济群法师:有声有色,无心无相

2009年的第一个上午,借复旦大学学源俱乐部西园寺新年...

令心明记不忘为性

二别境五者:言念者,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

为心灵敲响木鱼

暑期中,一群小学生参观了一所闻名中外的千年古寺。在...

素食7日功

古人说:肉食者鄙,素食者智。于是现代人更有了吃素食...

金鹅的启示

我们要守住一念心,这念心最麻烦的莫过于贪欲。做人本...

人生有四事最为浪费时间

担忧 庸人自扰是为难自己,让自己每天神经紧绷、忧心忡...

佛讲般若的十个原因

初教兴者,依《大智度论》云:如须弥山王,非无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