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印光大师临终助念的解读

2014/01/1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印光大师临终助念的解读

临终念佛不可怕死,也不能求病好 

况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岂可今日要死,且不愿死。既贪恋尘境,不能放下。便因贪成障,净土之境不现,而随业受生於善恶道中之境便现。境现,则随业受生於善恶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画饼。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校。倘信愿真切,报终命尽,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矣。(《增广文钞·复高邵麟居士书(一)》)

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愈,若寿尽,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寿未尽,则速得痊愈。往生西方,好处说不尽,较彼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尚要高超过无数无量万万万万倍。你切不可痴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文钞续编·示华权师病中法语》)

病人一心念佛待死, 寿若未尽, 则当速愈。寿若已尽, 则决定往生。倘于病时, 急于求好, 绝无求往生之念。即或寿未尽, 以急于求好, 不肯一心念佛。纵念佛, 以求好之妄念过重, 反致与佛不相应矣。决难速愈。若寿已尽, 以求病愈之心切, 决无往生之事。则成求堕三途六道, 永不出离耳。(《文钞三编·复温光熹居士书(四)》)

所以临终病危只可发一个愿:求生西方,求阿弥陀佛早来接引,不求病好。

临终念佛不可怀疑、自谦

中国人自古崇尚谦虚,所谓谦受益满招损。总认为自己不行,不如别人,修行不够,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这是公认的美德。在积德行善和修行的追求层次上,确实应当永不知足,见贤思齐,查找不足,低调修行。但在往生之事的愿望上,千万不要自谦、自抑、自卑,因谦成障、成疑,信心不足,难以与佛感应道交。

印祖在《临终三大要》里开导:

且莫疑我系业力凡夫,何能以少时念佛,便可出离生死,往生西方?当知佛大慈悲,即十恶五逆之极重罪人,临终地狱之相已现,若有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止一声,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此种人念此几句,尚得往生,又何得以业力重,念佛数少,而生疑乎?

临终不能昏沉,不能打失正念

临终欲不昏沉, 必须平常有真行持。平常泛泛悠悠, 临终何能清白。朱荣鑫事, 若非虚说, 决定可以往生。一因其宿有善根。二因全家助念。助念之事, 利益甚大。若不为助念, 便成破坏正念。勿道无功夫之人不能往生。即有功夫之人, 由家人破坏, 亦不能往生。故当深劝家人同修净业, 方可不致功败于垂成。或仍沉沦于生死苦海也。(《文钞三编·复吕智明居士书》)

如何保持临终的正念,心不颠倒?印祖在《复章缘净书》说:

有净业正因,再加以正信心自念,眷属助念,何虑不生。所不生者,由情爱一起,正念即失。勿道功夫浅,即功夫深,亦不能生。以凡情用事,与佛圣气分相隔故也。

临终功夫得力,重在平时;不真修、好高务胜、伪善之人难以得正念,极可能虚生浪死。印祖在续编《复又真师觉三居士书》指出:

念佛之人,当恭敬至诚,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果能如是,纵不能完全了无妄念,然亦不至过甚。多有只图快图多,随口滑读,故无效也。若能摄心,方可谓为真念佛人……今人念佛,多多都是不肯认真,故无效耳。

在《增广文钞·复邓伯诚居士书(一)》又指出:

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志诚之极,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

为保持正念,临终家属不能为病危者换衣、揩身、哭泣等,应组织助念。在《陈了常往生发隐》指出:“临终一关,最为要紧。”

世有愚人,于父母眷属临终时,辄为悲痛哭泣,洗身换衣。只图世人好看,不计贻害亡人。不念佛者,且置勿论;即志切往生,临终遇此眷属,多皆破坏正念,仍留此界。临终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牵后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极。凡有平素念佛之人,或其人之子孙信佛,于临命终时,请众居士助念,其利益甚大。(《文钞续编·复杨慧昌书二》)

在《文钞三编·与刘寿民居士书》:

人至临终,全在令其心不起别种念头。倘一搬动及哭泣,则念佛之清净心便失。而爱恋之心,并搬动难受之瞋恨心即起。此种行为,名为落井下石。而愚人不知,谓为行孝,诚堪痛惜。

理论上讲念佛与念观音一样,但临终念佛为好。

弥陀、观音,同是一事。而观音悲深愿重,故当兼念,以期速得感通也。所有闲议论,均用不着。古人云,“遵其所闻,行其所知”。此二句,乃真实修持之龟鉴也。观音乃过去古佛,为弥陀辅弼。念观音求生西方,亦可如愿,有何不可?(《文钞续编·复念佛居士书》)

观音与苦难众生有大因缘,因此人们在危难中多求观音菩萨保佑(平时、灾难、生产时应多念观音菩萨圣号)。很多人在病人临终不舍其死去,所以念观音往往含有求病人好转之意,往生之意则不清晰了。对此印祖在《文钞三编·答卓智立居士问》就明确地答复,临终宜念佛为主:

问:世俗专认念佛为送死, 念观音为保生, 以故修净土未精者, 及年未老者, 临终多因恋世, 念观音。助念者, 往往徇其意, 或从其家属之意, 因亦助念观音, 不念佛。果病愈, 固无憾, 否则既碍灵感之名称, 又误生西之机缘。未知若遇此根性, 如何办法, 始圆通。是否先念观音以保生, 及其既死, 转念佛号以送死乎。或始终专念观音, 亦可令彼寿未尽即愈, 寿已尽即生西乎。

答:人有大病, 即当作往生想, 一心念佛。若寿未尽, 由念佛故, 即可速愈。(阿弥陀, 即无量寿, 即是消灾延寿。)至于为人助念, 何可为念观音, 又为祈寿乎。念佛, 寿未尽亦能延生。念观音, 则无求往生之心念。若寿已尽, 则误事。非念佛定死, 念观音定不能往生。然痴人以无求往生之心念之, 故亦只成误事之一种业感也。无量光, 即消灾。无量寿, 即延寿。念阿弥陀佛, 极功尚能成佛, 岂不能延寿而令速死乎。(师于答辞中, 痴人二字旁, 抹三笔以警, 后死者, 切勿自误也。)

印祖在《文钞三编·复独山杨慧芳居士书》对临终助念问题概括道:

无论老幼、男女、贵贱、贤愚、在家、出家,若肯生真信,发切愿,至诚恳切念佛圣号,无一不于现生临终得往生者。世之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一以不依佛教,口说往生,心恋尘境。一以不教眷属念佛,并不预说助念之利益,及瞎张罗,预先抹澡,换衣,问事,哭泣等祸害。及至临终,眷属不唯不助念,反为破坏正念。功败垂成,事依俗见,令亡人沉生死苦海。可不哀哉。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印光大师文章列表

临终后没有瑞相,能证明往生吗

问: 临终助念遇到一件颇有争议之事,一向姓女居士茹素...

往生咒源自何处,有何功用

问: 往生咒源自何处,有何功用? 大安法师答: 往生咒...

念佛与念观音菩萨的关系

观世音菩萨代表阿弥陀佛慈悲的一面,寻声救苦,拯救众...

昌臻法师《一句佛号,一部经,一生成就》

一切法门,都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才能有成就,净土...

梦中能念佛是好现象吗

能在梦中能念佛号,这是好现象,说明你今生,也许是你...

如何才能得善终

善终绝对不能凭侥幸,一定要广修福慧才能达到,善终跟...

越到晚年,观照智慧就越重要

一般来说初学者要多修止,因为你观慧薄弱。一开始先念...

念佛怎样才能达到成片

问: 念佛成片,究竟怎样才能达到成片呢? 成刚法师答...

人在少年,最难克制的是情欲

原文: 人之少年,最难制者为情欲。今之世道,专以导欲...

不肯认真专修净业,总由宿世善根浅薄

原文: 今见好心出家在家四众,多是好高务远,不肯认真...

【推荐】《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天下有极惨极烈,至大至深的祸害,动辄让人丧身失命,...

印光大师:济公乃大神通圣人

道济禅师,乃大神通圣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显...

阿弥陀佛和我们签的合同

持名念佛,就是常常专持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 我...

杀业积久,则爆发灾害

众生不知果由因招,念念起贪瞋痴,发而为事,则无非杀...

不承认自己是佛祖

南阳慧忠国师感念侍者为他服务了三十年,想有所报答他...

念佛之人当孝敬双亲,不可偏执速死求往生

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分别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太虚大师谈梦的意义

梦的意义 佛学上说梦是什么东西?佛学谓一切众生有八种...

弘一大师《人生之最后》

第一章 绪言 古诗云: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

尊重生命的佛教素食观

俗谚云∶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向来最讲究吃的艺术,有人...

放下,究竟是要放下什么

1、放下争论对错 有许多人不能认识到自己也是犯错的,...

印光大师:深信净土后,方可学余宗

末世众生,欲了生死,非仗佛力,决难如愿。至于各宗法...

建了空墓,这样对后代有影响吗

问: 弟子普兰,师父吉祥,我爷爷在困锦州时候牺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