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放下,究竟是要放下什么

2014/12/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放下,究竟是要放下什么

1、放下争论对错

有许多人不能认识到自己也是犯错的,而是希望自己永远正确,殊不知,这对我们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巨大风险,也给我们或别人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痛苦。

仔细想想,这真是的值得的吗?因此,当你感觉自己急切投入到争论对错的时候,请问一下自己,这样做真的是对的吗?对自己真的是有利的吗?我们的自我真的就那样大吗?

2、放下你的控制欲

要愿意放弃你对身边人、环境和事物的控制欲。无论他们是你爱的人,还是你的工作伙伴,或仅是街上一个陌生人,请允许他们遵循自己的状态,这样你就能感受到更好。

3、放下责备

不要去责备别人做了什么,或者没有做什么,也不要凭着你的感受去责怪别人。

4、放下你的自怨自艾心态

许多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们消极的,不洁净的和反复出现自暴自弃的心态。不要相信任何消极的自怨自艾的想法。这样你会更好。

5、放下对自己有限的认识

我能做什么,我不能做什么?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现在,放下你对自己问题的思考,对自己有限的认识不应该让你圈禁自己。张开翅膀,尽情飞翔吧!

6、放下抱怨的心态

停止你一贯对(人、环境、事物)的抱怨吧!除非你愿意,没有人能使你不快乐,没有环境能让你沮丧可怜。不是环境引发了你的这些感受,而是你自己选择的。积极想法的能量不可低估。7、放下批评

不要去轻易批评与你不同的人和事。我们都是不同的,但我们又都是相同的,我们都希望快乐,希望被人爱和理解。

8、放下虚荣心

停止去迎合和取悦别人,因为这是做不到的。只有当你放下伪装,摘下自己的面具时,你才能接受和拥抱真实,这时别人也才能被你吸引。

9、放下惰性

改变是好的,改变可以帮助你从A到B,改变可以改进你和你周边人的生活。跟随你的运气,拥抱改变吧,不要去抗拒它

10、放下随意判断的心

不要给那些你不了解的人和事轻易下定义,贴标签,尽管有时它们看起来很怪异不同,尝试一点点打开你的心灵。记住,头脑在打开的时候才会工作,高级的愚痴就是轻易拒绝那些你一点也不了解的事。

11、放下恐惧

恐惧只是一个幻觉,它并不真实存在,只是你创造了它,它只存在于你的头脑里。只有一样东西令我们恐惧,那就是恐惧本身。修改你的内在,外在的自然就变好。

12、放下借口

大多数时候,我们限制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总是使用这样或那样的借口,而不是改进我们的生活和努力成长。我们被它们障碍了,被它们欺骗了,要知道99%的借口都是虚假的。

13、放下过去

我知道这是很难的,尤其,是过去十分美好,而未来令人恐惧的时候。但是你不得不认真考虑现实,因为现实才是你拥有的。

过去虽然是你渴望的,但那只是你的一个妄想。你必须回到现实认清这一点。不要令自己迷惑,活在当下,享受当下。

毕竟人生是旅程,而不是终点。为自己做好准备,保持一个清醒的意识,仅仅活在当下。

14、放下执着

这个概念,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确实很难领悟,但这依然不是不可能的。你可以通过花时间不断地锻炼一点点做到。

放下执着就是超然物外,放下一切,但这不代表你可以放弃爱,因为爱与执着是两回事,执着更多的来源于对失去的恐惧。

而爱是纯净的,宽容的,不自私的。当你爱的时候,你不会恐惧失去。因此爱与执着不能共存。放下执着,你将变得十分平和,宽容和安详。

这时,你能够理解一切事物,甚至包括你并未体验过的事。这种状态超越语言。

15、放下别人的看法,自己过自己的生活,太多的人在为别人生活,而不是自己。

他们总是根据别人的观点去生活,包括别人认为好的。他们忽视内在的声音,内心的呼唤。他们总是忙着取悦别人,为别人的期望生活,而忘记控制自己的生活,忘记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到底想要什么,到底需要什么。

最终,他们忘记了自己。请记住,你拥有自己的人生,这是一项权利,它是属于你的,你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而活。尤其注意不要让他人的意见左右你的道路。

有的人以为放下就是不管不顾,或者就是随随便便。其实不然,不管不顾是放弃;随随便便是马虎客。真正的放下,不是应付了事,而是用心做事。

做事包括工作、生活、学习、修行等等。在做事情过程中不做与事情本身无关的事情,比如边做事边胡思乱想,边做事边觅心觅性,边做事边计较,边做事边情绪化,一边做事边妄想我在做事,等等,这些统统要放下。

那么做完事呢?你尽心尽责做完事了,剩下的只能是结果,不管是好是坏,已经告一阶段了。你对好的总结经验,对坏的吸收教训,然后全部从心上放下,好的不留恋再三,坏的不难过忧愁,都不要去执着了,因为你已经努力过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修行第一关,就是看我们放不放得下

在佛陀时代,佛陀与一位外道之间有过这样一段公案。有...

达真堪布:我们为什么要为众生活着

佛为什么让我们不为自己,只为众生?这是佛心疼我们,...

大乘佛法「大」在哪儿

智悲光尊者说过:一个凡夫众生,如果施主、吃穿等样样...

「敦伦尽分」与「百不管」该如何融会贯通

问: 师父您好,印祖三十二字修行纲领中有敦伦尽分,...

只需放下,便是修行

正月初五,漫天飞雪飒飒而至,忽来的暖意,雪亦成了今...

修行务必去除执着

我们所用的任何方法,无非使我们本具的心性凸显出来,...

何谓无所住

问: 何谓无所住? 慧律法师答: 无所住就是不能执着...

所有烦恼过患皆由此而生

过去,有位智光长者请佛为大众宣说出家与在家之胜劣,...

日常生活中处事待人的态度与方法

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虽纷若乱丝,终当就绪; 待人无半...

盘点10种可以治病的瓜果

水果几乎我们每天都吃,但是你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吃...

观念念即住,觉妄妄皆真

观宗寺,除平常在讲课的时候,修一小时的止观外,每到...

生命的未来,就看你心里装进了什么

生命的境界,生命的未来,说是在迷中,其实也简单。它...

净业若成 禅宗自得

净土宗的祖师里面,在开悟之后的一个特点置彼而取此。...

宣化上人:烦恼即菩提

佛见一切众生有生老病死四大苦,所以才发心出家修行,...

古今聪明人一大可怜可悯之事

原文: 若不注重躬行,只期多知多见,必至矜己傲物,排...

鬼分为哪些类

问: 请问,鬼分为哪些类?他们生活状况如何?哪些鬼...

一个卖水产老板的忏悔

惭愧罪人徐翠芹今天当众忏悔。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罪...

佛说遗日摩尼宝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坻阿蓝时,与摩诃比丘僧千二百五...

转五蕴为五智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父母为你点亮的那盏灯

总有一些故事让人心动,总有一些文章让人泪流。请看下...

出离心与大悲心,结合起来就是菩提心

以我善乐诸因果,他苦因果尽无余,如风去来行取舍,由...

为什么一念佛就妄念很多

问: 为什么一念佛就妄念很多? 大安法师答: 其实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