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修行第一关,就是看我们放不放得下

净慧法师  2019/12/1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修行第一关,就是看我们放不放得下

在佛陀时代,佛陀与一位外道之间有过这样一段公案。有一位外道两手拿着鲜花来见佛,佛就说:“你放下”。这位外道就把一只手的花放下了。佛陀继续说:“你放下。”这位外道就把另一只手上的花也放下了。佛陀继续说:“你放下。”

这时候,外道感到很茫然:“我两手里的花都放下了,还放下个什么呢?”就这样他反问佛陀。佛陀继续说:“你放下。”就在佛陀再一次强调放下的时候,这位外道突然获得了觉悟。

这个公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就是说,我们要学道,要开悟,不仅要把外在的东西放下,最主要的是要把我们内心的各种恶知恶见统统放下,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契入佛法的可能,才有开悟的可能。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当中,这些环境是我们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没有这些条件,我们就无法生存。我们的修行,我们的学习都依赖一定的条件,这是必然的道理。但是对于所有这些条件,我们既要利用它,却又不可执着它。这种不可执着、不可死死抓住不放,就叫做放下。

我们在一定的思想理念的指导下,依据既有的条件,合理合法地适度地利用各种有利的生存环境,这是一种顺于因果、合乎因缘的生活需要。否则,离开了客观条件,超过了一定的度,只强调主观需要,那么这就是不顺因果、不合因缘了。

不适度、不合因缘、不顺因果的生活,就是一种迷惑的生活,就是一种贪执的生活,它不是修行人所需要的那种清净的生活。所以,修行第一关,就是看我们放不放得下。

我们现在是在打禅七,我想,不管是柏林寺的,还是外来的,我们只要进入这个禅堂,那么,应该说一切形式上的东西都已经放下了。因为你不放下,就进不了这个禅堂。家事放下了,工作放下了,作为在家居士来说,妻儿放下了,父母也留在家里,只身来到柏林寺,过三个礼拜的清净生活,这从形式上来讲是放下了。

这种放下虽然是形式,却仍需要有一定的思想作基础。没有一定的思想作基础,这种形式上的放下,也是不可能的。是以什么思想做基础呢?就是我们求道的心,为法的心,求悟的心。

但同时我要告诉各位,仅仅放下这些外在的东西,那还远远不够。我们每一位都可以检查一下:一坐下来,你想的是什么?真正能够提得起功夫的人很少,绝大多数人都提不起正念,静不下心来,识浪滔天,业风卷地。心中如同开水一般,翻滚起伏,喧嚣动荡,想东想西的。想什么呢?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

或者说,我原来是学什么法门的,到这里来却参什么无字!原来的功夫放不下。或者说,我是练气功的,到佛门里来,原是想借这个环境来提高自己的气功层次,结果这里讲的与自己练的不是一码事。放不下!或者虽然人来了,但家里的种种事务却还在心里缠绵不已。放不下!

总而言之,一切的一切,形式上放下了,内心深处却依然放不下。放不下,说明我们的心里头还是满满的,还不能空,还不能清净。不能空,就没法再装其它的东西。

所以说,放下的另一个意思,就是把我们昨天的东西,把我们前一念的东西,一起都空掉,连空都空掉,连放下都放下,能够这样,我想,要契入佛法,要契入悟境,就不难做到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娑婆世界是钱上之蛇,极乐世界是蛇上之钱

念佛行人最难的就是厌离和欣求,为什么最难呢?娑婆世...

古人用功不肯刹那离开工夫,故能当下悟道

有人问赵州:云何是大道?州云:平常心是道。又问:我...

在生活中转烦恼为菩提

人生除了生活以外,没有第二件事。穿衣、吃饭、人来客...

无相、无住、无念

无相、无住、无念是般若法门的三大要领。在性空、无所...

顿悟后就能成佛吗

有一个刚剃度不久的小沙弥,问老禅师:一个禅者顿悟之...

寻找禅心

南天寺无德禅师举行小参时(禅师依学僧的需要,而不定时...

老实念佛,渐离生死

怎么渐离生死?就是用般若智慧现量观察这个世间的无常...

是不是真的看破放下了

我们通过学修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和轮回过患...

入禅之门第五讲:无门关

今天给大家讲的题目叫无门关。我想进入这个关、禅的关...

净慧法师:修行要抓住当下这一念

学佛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修行。修行的目的是要慢慢地使...

怎样才能消除家人对佛教的误解

问: 我的丈夫对我信佛不太理解,以为佛教是烧香磕头等...

学佛要从做好身边小事开始

佛经上告诉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意...

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大家观自在,今天是农历九月十九日,一般民间也称这天...

为什么用恭敬心对待人,他们反而觉得我好欺负

问: 请问法师,为什么我用恭敬心对待一些人,他们反而...

慧律法师《2007年新春开示法语》

1 心量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 2 放下,是一条...

一句恶语种,世世怨仇果

远离粗言,粗言这口业就是粗恶的语言。我们在身、口、...

净宗三祖-承远大师

1.生平 承远大师(公元712---802年),四川绵竹县人。...

你为什么又不高兴了

恶业的形成,有些是通过身体造作的。比如杀生,杀害的...

祖师大德放生事迹及开示

流水长者子 金光明经上记载着,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六...

广植善因获福无量

有两个女子都得到庵罗果。其中一位是吃完果肉但不留果...

把握好人生分寸

人生当中最难把握的两个字是分寸。分寸,往往是一个人...

上中下根各自修行,都有往生之分

《莫到老来方修道》。我们今天讲《西方合论》第九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