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想要贵人相助,先学做别人的贵人

2014/05/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想要贵人相助,先学做别人的贵人

现在,大家都想要得到贵人相助。但是我们应该学会做别人的贵人。贵人就是愿意帮助你的人,这些人就是你的善缘。

企业能做大,也是靠善缘,哪怕你做生意,也要有人买,同样买东西,为什么别人就喜欢买这一家,不喜欢那一家。这也是有因缘的。以前香港李嘉诚没有发达前,就有看相的说,这个人以后后福无穷,果然成为了香港首富。可见,人的业力,福报,穷通,寿夭通过面相就可以看出来。那这也是说他有福报,以及他的贵人多。

那要如何有贵人呢,首先要有富贵的心态。一个人心态是自私的,贫穷的,他发射出去的磁场,就跑到饿鬼道,只会吸引自私的人来,那怎么会有贵人相助呢。心念很重要,佛法首先要改变一个人的心念,佛发修学中,先要发菩提心,就是利益别人的心,这个利益他人的心,就是富贵的心。有富贵的心,才能感召到贵人。

以前报道过一个白礼芳的的老人,已经去世了。他退休后,就去骑脚踏车,然后骑脚踏车的钱,拿来供养大学生读书,自己吃的就是米饭酸菜,穿的衣服也是补丁。但他直到去世前的一二十年内,供养了两百多位大学生读书。就一个老人,七十多岁到九十多岁去世,他用脚踏车,竟然完成这个奇迹。他也很高寿。古人讲仁者寿也,一个宅心仁厚的人,是很长寿的。

心态一定要富贵,就要先学会做别人的贵人。古人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们跟人相处,做事业,先要学会布施。这个布施,就是说先要学会帮助别人,布施是心和行动一起布施。这个心态是富贵的。佛教为什么能如此发达,而且长久不衰?因为佛开发了内心的光明,内心无量的宝藏,无私忘我的奉献。这个精神得到了祖师大德一代代的传承,所以佛教一直保持着活力。

学佛者,先要有富贵的心。祖师大德开辟道场时,把命都豁出去了。古来为什么要讲超越生死呢,开悟的人,他生死无惧,生死都可以舍去,这个心量有多大呢。唐朝的两大高僧,一个西行的玄奘大师,为了求法也是把命都舍了,在沙漠中遇到危险,念观音菩萨度过难关。印度高僧,或者国王对玄奘大师都非常恭敬,称他为大乘天。还有一位,就是传法到日本的鉴真大师,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六次,最后一次才成功,但那时眼睛已经瞎了,到日本后弘扬了佛法,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黄帝内经,建筑等。现在日本人把鉴真大师奉为国宝。

这个无我奉献的心,就是富贵的心。中医讲,一个人心很富贵时,内心是很喜悦的,心轮比较健康,常常很知足,很乐于助人。我们讲一个人热心肠,这个和身体也有关系。想要打开心轮,可以通过做义工,念地藏经,以及多和富贵的人接触,慢慢的心态就会富贵起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拜佛、念佛就是广结善缘

一个人忆念观世音菩萨时,为什么你的贪嗔痴会淡薄?因...

以身作桥结善缘

《大智度论》谈到,释迦牟尼佛因地用种种身份来跟众生...

未成佛前先结人缘

【后复载一僧,博通经论,所至无所遇。乃咨嗟叹息。傍...

达真堪布:结善缘是度众生的前提

我们周围这些不信佛的人,我们也可怜他们,但是没有办...

人与人之间的道路有哪些

人生为了到达目的地,必须起程上路。路,是通往目标的...

好运气来自于结善缘

不管人们是否相信命运,这人世间总是有许多人事业成功...

鲁迅与佛教之缘

和僧人结缘 鲁迅是周家的长孙,极受重视,家人担心养...

应怎样和众生结缘

问: 我们应怎样和众生结缘? 济群法师答: 如果我们...

扑灭心头燃烧的嫉妒火

嫉妒心,是指对强于自己、超过自己的人心怀忌妒,是对...

修福与修慧

佛教是一切人类的宗教,不论什么种族,什么阶级的人,...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

天下最难的有两件事:一是把别人口袋里的钱放到自己的...

于一切相中,无所作意,无所分别,断分别故

由于现前现住安立一切相中,无所作意,无所分别,断分...

五种食物助你去口气

口气难闻,口气重,影响了我们的正常交际。那口气重该...

大安法师:念佛为何能对身心起作用

问: 念佛对身心确实能起作用,这如何从理体上解释呢...

殃福追人犹影随形

有一段时间,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游行弘化。当时...

什么是贩卖佛法

问: 请问什么是属于贩卖佛法,弟子做有关的工艺品,...

念地藏王菩萨,为什么也要感激观音菩萨

为什么我们念观世音菩萨,一念观世音菩萨就灵了?因为...

晚餐与疾病的不解之缘

千万不要以为随便进食晚餐无关紧要,国内外专家研究发...

你连这都不能做,还能做什么

一封信也叫他退学,两封信也叫他退学。 因为家祖父是中...

昌臻法师《净土法门的十六字纲领》

净土法门的纲领,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十六个字:...

印造楞严咒经书或佩件的功德利益很大

一、如果有人能书写、印刷、雕刻此咒,带在身上或挂在...

我们的业障消除了吗

很多人似乎比较喜欢形式,比如诵经要讲数目,佛号也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