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为什么幸福不能只涉及当下

索达吉堪布  2014/10/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问:为什么佛教一谈到幸福,就一定要谈死亡?苏格拉底认为,所谓的幸福只是某一阶段的体验。还有些观点认为,感受快乐的当下即是幸福,之后再遇到什么都无关紧要。为什么幸福不能只涉及当下,还必须考虑将来的死亡?

索达吉堪布答:按照佛教观点,我们的幸福观需要观察。

现在这个时代,人人每天上班、努力工作,就是为了幸福。但如果不知道人身存在的意义,苦苦追求今生的名利,不一定能得到幸福,甚至后世可能更加痛苦。

比如,很多人在追求幸福时,没有满足感,要求不断攀升,一直达不到自己最满意的状态,就痛苦万分。而佛教告诉我们,该争取的可以争取,但没必要过于贪求,追求自己力量以外的东西。

我本人来说,对每天的生活都很知足。知足不是懈怠和消极,而是在努力的同时,对结果并不强求,有一种满足。若能如此,每个人都能得到幸福。要知道,幸福就是内心的满足。

与此同时,幸福又不得不谈到死亡。因为人都会死,对于死,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怕。如果提前知道死是怎么回事,就会早做准备,死亡来时也能从容面对。如同军人先要操练,上了战场,才能游刃有余地面对敌人。

遗憾的是,许多人对死亡不仅没有准备,反而掩耳盗铃,一听到“死”就不高兴。前不久有个96岁的老人,医生说“你可能不行了”,他火冒三丈去打医生,嫌他说话不吉利。

回避死亡,其实没有任何意义。有生必有死,对死应该有个正确态度,尤其要明白死亡并不意味着终结,它只是今生的结束,却是来世的开始。

基于这一点,佛教在谈论幸福,尤其是来世的长远幸福时,不得不谈到死亡。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大安法师:预知要往生,但为什么没走

问: 有的预知时至要往生,叫来佛友助念,但几次都没...

保家仙来干扰人怎么办

问: 有的居士原供养保家仙,持五戒后送出不供了,但...

得了不治之症该存什么样的心态

问: 如果得了不治之症,念佛功夫还不能伏住烦恼习气...

诵经念佛妄想很多,是否都白念了

问: 诵经、念佛不能清净,时时妄想杂念,这样是否都...

临终注意事项

光自七月廿五至申,今日回山,适由山转来汝书,知汝父...

亡者助念后,遗体显相由劣转好,能往生吗?

问: 弟子前几天在寺院里给一个朋友助念,他临走前几...

如何让孩子也来学佛

问: 请师父开示,小孩子经如何让他走入佛堂念经,或...

如何减轻或断除对身体的执著

问: 修行人该如何减轻或断除对自己身体的强烈执著?...

禅宗里的无念是怎样一种境界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六祖慧能大师《坛经...

药师经四译十二大愿文对照表

1.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卷第十二 东晋 天竺三藏...

莫把「师父」称「师傅」

有人说,现在很多词语都被糟蹋了。 比如说,小姐一词...

以何态度对待假冒佛菩萨再来人

问: 有人在道场自称是某某佛菩萨再来,请问大众应以...

佛教徒的饮食观

佛教出现于印度的时候,佛教徒并没有特殊的饮食习惯和...

听佛的话,能做到的尽量去做到

佛在世的时候领上比丘们去乞食,乞食不能超过七家。有...

教育孩子应注意的问题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父母在孩子的...

【推荐】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大慈大悲悯(mǐn)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

戴斗笠的地藏菩萨

记得是在八九岁的时候,读过一个日本民间故事《戴斗笠...

到底佛菩萨是如何救人的

救人有很多种,比如,有人掉到河里,你奋不顾身跳入河...

《杂宝藏经》白话

杂宝藏经 卷第一 十奢王缘 第一 往昔人的寿命在一万岁...

施食有很多好处,一般人看不到

何以要施食呢?所谓未成佛道,先结善缘,不但要与人道...

从药师如来的本愿探讨理想社会的建设

人类几千年文明,始终在探讨着建设一个理想的社会,希...

发愿与发誓

佛教徒常常发愿,一般人则常常发誓,那么发愿与发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