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成佛应具备哪些条件

济群法师  2015/01/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成佛应具备哪些条件

成佛的修行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千百年来,汉传、藏传各宗派因对佛陀教法的认识存在差异,故在建构自宗修学体系时形成了各自的观点。能否正确看待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圆成无上佛果。在《道次第》中,宗(宗喀巴)大师对此作了详细论述。

《道次第》中,宗大师明确提出:方便与慧,成佛缺一不可。何为方便?通常方便是指途径、手段、方法。从这个意义而言,八万四千法门皆可以称为方便。但在《道次第》中,对“方便”一词的内涵却有特别界定,依整个《道次第论》的内容而言:“奢摩他以下,是为方便分及福德之资粮,依于世俗谛之道,广大道次第也;三种殊胜慧者,是为般若分及智慧之资粮,依于胜义谛,甚深道次第故。当于彼等次第数目生起决定,及以慧与方便随离一支不成菩提,应起大决定也。”(《略论·道前基础》)这里明确指出,何为“方便”,何为“慧”。认识“方便”与“慧”的内涵及在修学菩萨道中重要性,是修学《道次第》应该具有的基本认知。

“菩提心为因,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大日经》的这句话,扼要概括了大乘的修行要领。“悲为根本”,说明大悲心在大乘菩萨道的核心地位。大乘佛教之殊胜,主要体现在大悲心行的成就。由菩提心为因,方能成就圆满大悲,否则往往只是小慈小悲而非佛菩萨的同体大悲。至于“方便为究竟”,是说明通过方便才能抵达圆满佛果。这里所说的方便,也涵盖六度在内。

关于成佛的修行,《道次第》提出两个要点:首先,应有正确的方便。如挤牛奶,必须知道在哪里挤,若于牛角用力,安能见效?修行同样如此,若无行之有效的方法,终是徒劳无益。很多人修行不得受用,正是因为采取的方法似是而非,或是用不起来,或是用心出偏,最终导致操作失误。其次,方法要完整,即因缘具足。如若不然,修行成就往往是片面的。唯有圆满之因,方能成就圆满佛果。

大乘菩萨道的修行,无非是成就悲、智两种品质。我们认识到佛陀的品质特征,也就知道修行的重点是什么,一切修行都是围绕结果而展开的。正如我们想收获什么,必得先播撒相应的种子,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同样的道理,我们要成就佛陀的品质,就必须在因上努力。

佛菩萨所具有的大悲和大智,决定了修行必须在方便与慧两方面入手,简单而言,就是六度万行。佛陀乃“福智二足尊”,由般若成就一切种智,方便成就无量福德,二者缺一不可。《道次第》所阐述的方便与慧缺一不可,便是建立在这一前提上。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济群法师文章列表

饬终须知

众生心性 与佛同俦 由迷背故 轮回不休 如来慈悲 ...

布施是助成佛之胜缘

布施有甚深的功德,是助成成佛之胜缘;布施的功德随着...

一生成佛的捷径

净土法门,三根普披,利钝全收。即便等觉菩萨也不出净...

微缕供佛,得成佛道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为求无上佛菩提,精勤修学布施...

成佛以后也有三不能

永明寿禅师说:故知但遵教行者,依法不依人,无不证果...

观四谛发弘誓,当仁不让要成佛

四弘誓愿是智者在观察声闻教苦、集、灭、道四圣谛之后...

不忘初心,成佛有余

教界的一切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修学上不去。原因固然很...

磨砖不能成镜,打坐又怎么会作佛呢

什么叫理观的智慧?我们先讲一段禅宗的公案再来说明。...

学佛后会不会变得没有进取心呢

问: 学佛会不会让人变得消极,对世俗的功名、地位、...

佛教如何看待知识

问: 佛教怎么看待知识? 济群法师答: 知识对人类究...

科学的因果符合佛教的因果观吗

问: 通过改变基因,可能使人活到200岁。这种科学上的...

戒律的作用和意义

真正迈向解脱,必须通过戒、定、慧的修行。佛陀制定的...

跟家人的和睦相处也是修行

现在很多学佛者都在学习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就要发利益...

迷路的穷人

无量劫以前,有一座原始森林,山林里林木茂密,是许多...

莫待老来方学道

有些事拖一拖无妨,但学佛最好从当下开始。 学佛不能等...

忍辱法门有五种

第一、生忍。 每当被辱境到来之时,无法回避,无法抵...

烦恼太重,是你想太多了

我们看第三段的烦恼浊。烦恼浊是由想阴引生的。想的意...

临终助念遭亲属反对,应该如何应对

问: 作为佛弟子,父母去世应以佛教方式助念送往生,...

大安法师:烦恼不断能往生吗

问: 弟子烦恼不断,意恶重重,甚至还造作身口意罪业...

做早晚课的用意

早晚课诵是自古就传下来的传统,但是虽然传了数千年,...

改名是否就能改命

问: 在网上看见改名改命的宣传,如若改名等易经方法...

心总是被烦恼围绕怎么办

问: 每天茶饭不思就是不开心,总是被烦恼围绕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