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观四谛发弘誓,当仁不让要成佛

大安法师  2019/11/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观四谛发弘誓,当仁不让要成佛

四弘誓愿是智者在观察声闻教“苦、集、灭、道”四圣谛之后,所升华出的伟大的菩萨精神。

首先,我们从苦谛的角度观察三界六道一切众生。

他们经受着种种苦难的逼迫,概括来说是八苦交煎。在这个过程当中,众生迷失了真如的本觉妙性,追逐虚妄的五欲六尘,在这里面起惑造业,不曾有一念的出离之心,所以就永远出不了三界。是故,我们要以悲愍心发愿度尽众生。

第二,我们从集谛的层面观察三界六道一切众生。

“集”就是招感性。苦是一个结果,由此来追溯它的原因——就是烦恼。有烦恼才会让我们造业,造恶业才会让我们受苦。烦恼有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如油入面,与生俱来,很难解决,所以缠缚着我们的身心在三界六道不得解脱。是故要发愿断尽烦恼。

第三,我们从道谛的层面来观察三界六道一切众生。

一般来说,我们众生从小所学的都是世间的知识技能,目的是要找个饭碗。古人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有的学文,文采斐然;有的学武,武艺高强;有的则文武双全,一身本领。

但即便是拥有了最高级的学问或最精湛的武功,最后也不过是想要皇帝聘用自己,或者当个宰相,或者封个元帅,得到一个显赫的官职和一份优厚的俸禄,从而纵享荣华富贵,得以光宗耀祖。

当然,也有胸怀更远大理想的,那就是富国强兵,安邦定国,就是所谓的治国平天下,做一个忠臣良将,以期青史留名,永垂不朽。

古人如此,今人更加功利化,所谓“一切向钱看”,就是检验一个人所学东西是否有用的硬杠杠。

所以很多人都是为了生存去学东西,对于生命的真相、法界的真理,就缺乏闻思的机缘,尤其是无上甚深的佛法,就很少有听闻的机会,更谈不上修学了。

当一个人不能得到佛法的滋润,基本上可以说他这一世的生命是糊涂来糊涂去的,活不明白的。所以,要发愿勤学无上法门。

第四,我们从灭谛的层面观察三界六道一切众生。

灭是寂灭、涅槃的意思,所谓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大涅槃的境界才是生命的本相,才是我们安乐的源泉。

但我们在轮回的过程当中,迷失了本觉涅槃的体性。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我们都不能去担荷了——我哪有佛性哪?他不相信自己有佛性,不相信自己能成佛。

所以只有佛教告诉我们,众生心性上是平等的。众生虽然在轮回过程当中,佛性没有减少一点;佛虽然万德庄严,佛性也没有增加一点。不增不减,大平等的境界。

如此,我们才会想到我们的生命是这样地尊严,我们学佛念佛的目的,最终是要成佛的,这是当仁不让的!所以,我们要发愿必成佛道。

愿,就是一个目的价值的建立。由这个愿,才会引导行。所以愿行,愿就像眼睛,锁定目标;行就是开步走,往目标前进。这叫行山愿海。

以行山填愿海,愿行相资才能到达成佛的宝所。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顿悟后就能成佛吗

有一个刚剃度不久的小沙弥,问老禅师:一个禅者顿悟之...

顽劣愚痴的众生,也有圆成佛道的一天

佛教信仰的主要内涵在于向佛陀学习,此即所谓学佛;亦...

道念若同情念,则成佛已多时

古人说:凡夫成佛真个易,去除妄想实为难。只因你我无...

【推荐】菩提心是一切诸佛成佛之种子

发菩提心是佛教常用术语,全称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成佛路上的难行道与易行道

我们修习成佛之道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是完全仰仗内心的...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菩萨一生补处愿

最后看第二十二愿 菩萨一生补处愿:设我得佛,他方佛土...

佛陀菩提树下成道

菩萨坐菩提树下,以慈忍力降伏众魔。时值二月七日入夜...

八岁龙女,即身成佛

在《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中,有一段叙述八龄龙女即...

一句恶语种,世世怨仇果

远离粗言,粗言这口业就是粗恶的语言。我们在身、口、...

大安法师:胸怀越大,福报越大,智慧越大

一个人他的福报的大小、智慧的浅深,就看他的胸怀。胸...

为什么用恭敬心对待人,他们反而觉得我好欺负

问: 请问法师,为什么我用恭敬心对待一些人,他们反而...

乘愿再来是化身还是胎生

问: 乘愿再来的菩萨是化身,还是胎生?如果是胎生,...

茶叶的妙用18计

第一计、孕妇经常咀嚼干绿茶,可减轻恶心呕吐等妊娠反...

吕颂贤博客承认已皈依佛教 坚持素食十几年

香港影星吕颂贤在博客中承认自己已经皈依佛教,并且十...

宏海法师:楞严经讲解

(第一讲) 好,各位同修,请大家随着我合掌。 南无楞...

妙高禅师与韦陀菩萨

在雪窦寺上面有一妙高台,据说当初妙高禅师,就在那里...

星云说偈

序 - 直悟生命的本源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固然造就了繁...

知因畏果好学佛

我们如果不能听闻佛法,不信因果,不瞭解轮回的道理,...

瞎子老鼠

一户人家在搬家的时候,发现杂物堆中有两只老鼠;大家...

念到心中只单纯一念,便能预知时至

要得到一心不乱,必先无悭贪、无挂碍、无散乱心才可。...

结恩不结怨

怨恨和嫉妒都和瞋恨心有关,但两者不太一样。嫉妒是觉...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如何解释

问: 经中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请解释一下。 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