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轮回中的生命,没有自由可言

希阿荣博堪布  2015/04/0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轮回中的生命,没有自由可言

既然大家都目标明确,为了安乐,何以还是有很多人成心要受苦一样,眼睁睁直奔一个个痛苦而去呢?

佛陀初转法-轮主要讲的就是这个问题。因为人们误把痛苦当成快乐,跟在痛苦后面追,还以为是在追快乐。其次,人们不知道怎样才能真正远离痛苦忧恼,获得安乐,现用的那一套方法适得其反,用制造痛苦的办法去追求快乐,当然不会有结果。

佛教所讲的“苦”不仅包括剧烈粗大、毋庸置疑的痛苦、灾难、伤害,还泛指一切的忧恼、缺憾、局限。如此,人生所有的经历似乎都包含在苦的范畴之内了。自有生命便有忧患,老病别离、冤家相见、所求不得之苦自不待言,即便是快乐,也没有不最终变成忧恼、惋惜或惆怅的。

轮回中任何的生命形态,都不离苦的本质。快乐不是没有,却短暂而趋于表面,就像在一碗汤药里加入一小片包着糖衣的药丸,那微不足道的甜味根本冲淡不了整碗药的苦涩。

我们经历的苦,源自于烦恼和业。这里所说的烦恼,主要是指贪婪、嗔恨、嫉妒等会给自他身心带来伤害的情绪。业,是指过去的行为。从长远来说会带来快乐的行为,称为善业;长远来看会带来痛苦的行为,称为恶业。行为的后果不仅要看眼前,更重要是看长远的影响。比如贪婪会让人暂时感到满足,但长期来看,贪婪带来的是永无止境的不满足感和不安全感,内心难得安宁。再比如,修行过程中我们毫无疑问是要吃苦、受委屈的,但这长远来说有助于解脱轮回的痛苦。

想象一下,每天从早到晚,我们会有多少念头,多少身体的行为。由此类推,我们一生以及过往的生生世世,又会有多少身心的行为。这些行为,每一个,真真切切是每一个,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后果又成为因,因再结果。因因果果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不同的生命形态,不同的生活际遇。

业(即行为)的力量,有强有弱。强大的业决定一期生命的主要特征,比如投生在轮回六道中的哪一道、寿命长短等等。力量不是那么强大的业,则绘制出生命的各种细节,比如美丑、才艺、贫富、健康、疾病等等。

通常来说,具足四项条件的业力量会比较强大,也就是说一个行为有明确的意图、明确的对象、采取了实质的行动并实现预期的结果。以杀生为例,如果有杀生的意图,有明确的杀害对象,采取了杀的行动,并确实杀死了对方,那么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杀业,需要完整感受杀生的果报。即使四项条件具足,意图、对象的差异也会极大地影响业的力量。意图、对象,在佛教中称为发心和对境。同样的行为,发心不同或对境不同,其果报会很不相同。

佛经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阿难尊者向佛陀供养了一碗粥,佛陀随即拨了半碗粥给过来乞食的狗吃。过后,佛陀问阿难:是你供养佛的功德大,还是我布施狗儿的功德大?阿难尊者说:是您布施狗儿的功德大。佛说:如是如是。”从对境的角度说,佛陀是无上殊胜的对境,供养佛陀的功德远胜布施狗儿的功德,其差距之大不可思议。而从发心的角度看,阿难尊者供养佛陀,发心自然是纯正殊胜的,但与佛陀的清净发心相比,又有不可思议的差距,所以供养佛陀的功德才会不及布施狗儿。由此可知,凡做事发心是何等关键。

根据力量的不同,业的果报会在今生、来世或者更晚的时间应现。果报的显现,需要因缘具足。业,每一个行为,会在阿赖耶识里留下印记,不会自行消褪,直到所有引生果报的条件齐备,也就是因缘具足了,果报完全显现,业因才会消失。就像一粒种子留在土里,冬天没有动静,春天来了它才破土发芽,在阳光雨露中耐心地成长,长出枝叶,开出花朵,等到结果的时候,结果。有春天结果的,有秋天结果的,不一样。

业,又分为共业和个业。共业指一群众生共同的业因果,个业指个体生命各自的业因果。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群人,往往有着共同的命运,虽然个人具体的生命轨迹会有不同,但很难逃脱大的趋势和框架。每个人都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负荷者,这份负重感,这股无形的牵引力、推动力、压力,就是共业的表现。时代会变,社会在变,因为业处于动态变化中。

迁徙的鸟,洄游的鱼,高峰时段的城市,都能让人直观地见到业的力量。个体汇入群体的洪流,不知所以,不由自主,又那样执著,不知疲倦,耗尽生命也在所不惜地向前向前,为到达某个地方,然后,离开那里,原路返回,然后再去,再回,不尽往复。

我们的生命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局限性。每个人都自以为独立有想法,自由自主,实际上我们的每个念头、一言一行,都被无数条件、无数因素限制、影响、塑造着,无一不是条件的产物。轮回中的生命,没有真正的自由可言。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死亡的大军是你的亲戚吗

再倾国倾城的美貌,终有老态龙钟的一天;再丰盈的资财...

五母同悲一子

昔日,有一个小孩,名叫沙弥罗,年七岁,喜好修学解脱...

今世的生死只是一段短短的旅程

生死问题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命题,人类从产生以来就一...

今生错失净土,六道劫数长远

以今生的修行,总有点戒定的功夫,也信点因果,也努力...

生命中让人触目惊心的偶然

有一个女孩约了朋友一起去郊游,朋友们都在公交车上等...

皈依,让生命觉悟

各位同修: 下午你们要皈依三宝了。我们过去有皈依过...

对今生和来世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也许你正处于人生顺遂的阶段,感到做人真的非常好,对...

【推荐】世间上什么寿命最长

奋勉不放逸,克己自调御, 智者自作洲,不为洪水没。 ...

寿刹那欺,身犹须臾质

我们的暇满人身确实非常难得,不管从闲暇还是圆满来进...

什么叫作佛号安住呢

整个生命的改变来自于修习止观,这个止叫五停心,四念...

若堕恶趣,决定没有行持善法的机会

现在有些人的所作所为,若用因果的标准来衡量,后世获...

要想得菩萨保佑,要先自己保佑自己

佛并不是权威性,也不是主宰性。佛这个主宰和权威,都...

海涛法师:念佛净语

1.《观无量寿经》云:「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

过午不食有何好处

问: 佛制定过午不食戒,有何好处?修行到何种境界,...

宣化上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你想要成佛,先要断无明。这无明也就是生出见、思的烦...

出家比丘有五种邪命不应该做

在佛陀的戒律当中,讲到出家比丘,有五种邪命是不应该...

供养鬼神,能给你免灾难吗

如果你舍了佛、法、僧三宝,你能够再找一个帮助你的、...

嗔恨心是把我们带往地狱的种子

对于我执,印度的寂天大师概括为在乎者,多伤害,非常...

真正的布施是为了求佛道

《阿婆陀那经》中记载:昔日在娑婆世界中,有一位国王...

持诵《金刚经》的功德与灵验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论述佛教般若...

阿难的多闻第一

佛陀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有比丘对阿难尊者的多...

学佛什么事能求什么事不能求

问: 学佛什么事能求什么事不能求?请师父开示。 能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