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莲池大师的德业

大安法师  2015/04/3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莲池大师的德业

莲池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的第八代祖师,他出生的时候就很聪颖,儒学的根底都很深厚,早年也考取过诸生,就是考取过秀才。他对出世间法非常好乐。按他自己的记载,原来小的时候,他就看到一个邻居的老太太天天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就觉得很奇怪,说老婆婆你怎么天天念佛呀?这老婆婆说念佛好呀,说她的老伴(她的丈夫)由于念佛,临走的时候,跟她合合掌就走了,走得很自在,所以她就好好念佛。这个对少年的莲池大师都很有感悟,所以他很早就写“生死事大”四个字放到桌案上。他从青少年阶段就对净土法门,就有一往情深的这样的宗教情怀。

同时他又是个孝子,到二十七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三十一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去世了,这时候他就出家了。出家以后就有六年的参学、行脚、苦行。他有很多灵异的故事,但是莲池大师一生的作风都是非常平实,从来不谈那些神奇的感应的东西。但据学子的记载,说他北游五台的时候都感得文殊放光,他在北京参笑岩禅师回来的路上,过东昌闻钟声开悟。他开悟有个偈子,憨山大师认为这是开悟偈了:“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这样,他开悟之后还要精进修行。他参加过一些丛林的禅七,参加了五次禅七都不知道临单的同修的名字。可见他是多么地用心,不杂用心。以后就回到杭州,见到云栖山的山水幽寂,就有终焉之志。云栖寺为什么一下成为一个天下闻名的丛林呢?这就是他的道德所感了。

这都给我们建丛林有一种很好的启发,他并没有去化缘,但为什么很多人帮他建丛林?他开始住在云栖坞的时候,那都是形影独吊啊,与这些山岩、麋鹿为伍。但是他自己一个人住着很自在,安心在那修行,有一两个护法。然后他慢慢感得大家的这样的护持呢,首先来自那地方有几件事情:第一,那个山里面常常有虎患,老虎常常咬人,莲池大师就施食啊、蒙山啊,哎,渐渐地虎患消失了,这是一项。第二是干旱,当地干旱,村民知道有一个修行人在上面,就请他来解决干旱问题。莲池大师说我没有祈雨的法术,我只会念阿弥陀佛。村民说不管你念什么,反正能够把雨给我们弄下来就好。他就拿着一个木鱼循着田埂就念阿弥陀佛。这一念雨就下来了,而且只是他经过的那些地方下。他有这样的道德的感召力。还有当地有一个桥被潮汐冲塌了,很难建起来,当时当地的太守就请他帮忙。莲池大师说,就让所有的人无论富贵贫贱,只捐八分银子来填那个桥基。那太守说捐八分银子太少了。莲池大师说靠大家的心力,而且八是指“坤”,用“坤”的这样的德性。那真的他就在那里,大家施了八分银子全都放下去,然后打桩都是念咒,念一百遍咒下个桩子,那真的就感得那几天潮汐就不来,很快这个桥就建起来了。还有当地瘟疫,莲池大师他能够做一种法会,瘟疫就停止了。就是他有这么一些神异的感应,才引起了大家信心。有时候看看这个,我们都生起大惭愧之心。如果有一个大瘟疫一来,当地人让我们去弄一弄,我们——“不敢不敢……”。于是当地的人就帮他建寺院。

这一建寺院,很快就聚集了很多人依他修行,就蔚成丛林。成丛林之后,莲池大师就建立规矩,提倡戒律,所以他的丛林里面规矩是非常严肃的,肃穆。莲池大师还很有慈悲心,特别提倡放生,放生池、放生所啊;自己悲悯那些幽冥的众生,还自己去学焰口,自己放焰口。自用也很简朴,常住的钱不敢妄用一钱,自己吃住都非常地节俭,也不去攀缘这些施主,自然而然地这些施主也就来供养。为人非常谦卑,这些都是很了不起的这种祖师的风范。他念佛非常精勤,半个月前就预知时至,告别这些檀越弟子,也告别这些出家的弟子,“具茶汤设供”,供养大家。临终的时候显现一点小病,弟子们都围在旁边请他作最后开示。他最后开示也很平实,就是告诉大家:老实念佛,莫换题目,不要捏怪(就是不要显异),不要坏我规矩。所以说完面西念佛,端然而逝。

憨山大师给莲池大师的塔做了一个碑文。这个碑文做得很好,概述莲池大师一生的行业,最后对莲池大师有一个评价。这个评价他做得非常好。憨山大师也是祖师级的人物,唯有祖师才能够了解祖师的道德。憨山大师是这么赞叹莲池大师的,我想这个总结,对于我们了解莲池大师的这样的一个道德智慧的风范,增强信心有一点好处。憨山大师总结大师一生的操履——操守和践履,是以平等大悲心来摄化当时的众生:“非佛言不言,非佛行不行,非佛事不作”。就是他身口意三业都是想到佛法。所以憨山大师认为莲池大师就是法门的周孔,就好像儒家有周公和孔子一样。那么,称扬他的才华足以经邦济世,他的悟性足以传佛心印,他的教化足以契众生的根机,他的持戒足以护持正法,他的操守足以警励世人,他的规矩足以救济时弊;至于他以大慈心与众生之乐,以大悲心拔众生之苦,广运菩萨六度,一一都是妙行。从他出世来自利利他的全始终,没有一点可以非议的地方。这个很难,一般的凡夫僧要出来利益众生,他无论是出言、做事,虽然也做对了不少,但肯定也会拖泥带水,做得不对的地方也会很多,人家就会非议。那能够一生不让他人非议,这种人就很了不起。

他有很高的道德和智慧,就是可谓“法门得佛之全体大用者也”,就是他的智慧、道德、悲心,就是佛的全体大用,他得到了。所以在末法的时候,没有像大师这样的悲智,怎么能够挽救那个颓风呢——衰颓的风气呢?明末的时候,佛教就已经很衰微了。挽狂澜于既倒,也要这些大祖师的人物。所以“非夫应身大士,朗末法之重昏者,何能至此?”在憨山大师眼里,莲池大师都是应身大士,就是法身大士再来的这么一个人物。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劝人念佛有功德,可免除灾难

吴允升,字常导,安徽歙县人。年轻时,于苏杭一带做买...

受持法华经,得往生净土之益

原文 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

恋西大师:念佛要诀八不必

念阿弥陀,不必除妄想,只要声不绝,决定生安养。 专...

往生的真信愿和福德资粮

具足信愿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讲得非常清楚:「得...

阿弥陀佛常在西方亦遍十方

《华严》不动寂场,遍周法界,故云,体相如本无差别,...

不同净宗祖师的教义和历史地位

一、净宗十三祖的形成 卓智立居士请教印光大师:历代祖...

记慧明长老:从苦行生涯到一代高僧

提起杭州灵隐寺方丈慧明老法师(1860~1930),大江南...

大安法师:冤亲债主能否临终障碍往生

问: 请教大安法师,如果没有解决好与冤亲债主的关系...

一颗有主的心

元朝的时候,连年的战火,局势动荡不安,老百姓有家归...

严禁神通

目犍莲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他以神通第一着名。普...

唐代高僧怀玉禅师

我们有很多人虽然念佛不一定心里能够笃定,就是这种自...

凡眼不识文殊

有一个名叫迦罗越的人,一心一意想见文殊菩萨,却总无...

【推荐】如何获得快乐与调好人际关系

快乐不是独享,而是共享。有独享的快乐,叫寂静涅槃,...

普陀山的和尚说普陀山的事儿--谁是高僧

普陀山有三大寺,我们现在第二大寺法雨寺的山门口,前...

学禅者应注意的十事

有学僧问寂室禅师道:请问老师!在禅门中,应该具备些...

天人虽有暂时的快乐,但最终也要感受下堕之苦

《前行》的轮回过患中,已分别宣说了六道的痛苦。昨天...

经营之神王永庆的节俭之路

一条毛巾使用30年 王永庆一生简朴,尽管坐拥亿万资产...

被责骂也是一种幸福

有一位在森林里修行的人,非常的纯净,也非常的虔诚,...

如何对境不起分别心

问: 如何对境? 梦参老和尚答: 这位道友问我:如何...

品德修养好坏的六个等级

我们也可以把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好坏分为下面六个等级:...

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

上一次跟大家讲《四十二章经》,财色招苦。因为我们每...

人之所以烦恼,只因常好为人师

大慧,已得自觉圣趣之菩萨,由于已了达于一切法性本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