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你有业障,但是你不要去刺激它

净界法师  2015/05/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你有业障,但是你不要去刺激它

当我们在建立佛教的思想来建立正见的时候,当然我们就是在开始做因缘的观察,佛教的因缘观,当然所谓的因缘主要有两个重点,一个是业力一个是思想这两个因缘。所以我们的生命是由思想跟业力结合起来,才有今生的果报。站在业果的角度,我们今天的这个主题,业果的道理偏重在业力这一块。

所以我们学佛人刚开始是改造自己的业力,因为这个业力它影响到我们生命的快乐跟痛苦,它跟解脱没有关系,没有直接的关系有间接的关系,但是它主要的是主导我们生命的苦乐和对生命苦乐的诉求,当然我们明白业果的道理,我们主要的修学只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忏悔业障一个是积集资粮。第一个是忏除过去所造的罪业,在我们死亡之前,赶紧把它做一个忏悔;第二个就是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尽可能的积集善业,这种净罪集资,所谓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在圣道门跟净土门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圣道门的目的是为了要追求来生的安乐的果报,比方说善得人生,六根具足等等,这个是圣道门的诉求。

但是净土宗它在断恶修善,它偏重在临命终的时候没有障碍这部分来说的。虽然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往生净土是靠正念,但是这个正念是要有条件的。古人说,愿我临终无障碍,所以阿弥陀佛远相迎。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临命终到来的时候,我们要为自己准备一点临终的资粮。

一个正常人,没有经过佛法宗教的训练的人,他一辈子就在做一件事情,就是把他过去的善业尽情的享受。就死命的花他的福报,花到临命终的时候大概福报花得差不多了,所以临命终你看现在临命终善终的人很少,就是安安稳稳的,没有病痛,没有折磨的安稳的往生的非常少,因为你福报都花得差不多了,甚至于透支了。

净土宗就是说既然临终的正念对我们是很重要,我们一定储存一点资粮力,让临终来受用。临终的正念,那个明了的心要现前,你的身心世界必须在一种没有很大伤害的,没有很大干扰的安稳的状态,才可以生起正念。所以净土宗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它某种程度是为了要临终的时候用,那么当然从这个临终的角度来说,忏悔业障又比积集资粮更为重要。因为没有障碍我们临终不一定要很快乐,但起码不能有障碍,这个时侯你必须要去注意你的身口意当中有没有很强大的业力,就是我们说增长业。

我们会来到这个娑婆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盲点,有些人喜欢造身业,做杀生,偷盗,邪淫的这个罪业,有些人他这个杀盗淫做得不多,他口业很重,两舌,绮语,妄言,恶口,有些人他烦恼贪嗔痴炽盛等等。所以你必须要在死亡到来之前,你要把你自己的盲点抓出来。就是说修行跟治病的道理一样,医生治你的病,你有十几种病,他先治你最重的,先把最重的病治出来。我们在对治自己的问题也是一样,你要把你的盲点找出来,就是所谓的增长业。

就是说你的日常生活当中,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数数现行,第二个深深好乐。你这个行为是你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几乎每天都出现一次的,你每一天都要出现这个过失的,这个你要小心了。第二个你出现的时候几乎没有人能够劝得了你,你要做这件事情,你的心就像石头一样坚固,谁劝你都没有用,深深好乐,你用猛利的心来数数现行,这个时候在你的生命当中这个业已经形成了增长业。

也就是说,它在临命终的时候它一定会起现行,所以它就变成你临终正念一个最大的阻力。如果我们在这个业障里面没有忏除,就变成临终的时候正念起现行,罪业也起现行。这个时侯你就很难从罪业里面扭转出来,因为我们一个薄弱的正念是抗拒不了罪业的干扰的。所以为什么净土宗要能够尽量的去净罪集资,因为我们必须要去创造一个安稳的临终环境,所谓的善业。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公案,我们把它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就是宋朝的曹彬,这个曹彬将军,他是宋太祖的一个打天下的一个很重要的大将军。这个曹彬将军他年轻的时候去算命看相,这个看相的陈先生说,你这个人额庭饱满,眼神炯炯有神,你年轻的时候一定飞黄腾达,但是你这个晚运,这个下巴,这个地格有凶煞之气,有凶相,你很难善终。你要嘛生重病而死亡,要嘛有杀身之祸。

这个曹彬他很相信,他就自我反省,他就讲说,我这个人脾气暴躁,没什么耐心,个性刻薄,所以他就开始自我调整,后来有一天他接到军令要去攻江南,那个时候江南守得很紧,它知道只要是这个死力抵抗的, 一旦攻下城,那一定是大屠杀,所以他就装病,其他的大将军都来看他,大家就慰问他说,你得什么病?情况怎么样?他说,我这个病非常严重,只有一种情况可以救,就是你们向我保证,我们一旦攻下城以后,把江南攻破以后不要滥杀无辜,这些将军都是他带出来的子弟兵,当然就跟他盟誓,就对天盟誓。

对天盟誓这个在古时候是很重要的,你向上天歃血盟誓,这个事情传出去,传出去以后江南老百姓听了,喔,他把我们打下来以后,他不杀我们,我们干脆投降好了,所以就投降了。所以他就因为这一念的慈悲心,就把整个江南用很和平的方式,把它给征服了。这个时候一念的慈悲心他的相貌就改变了,所以他回到家乡以后,他又遇到那个相士,相士说,你的相貌改变了,你以前下巴那个凶相消失了,取而代之是一种慈悲的光明,你肯定造了一个很大的阴德。

所以古人在这段的公案里面,他就做一个批注说,一念的慈悲心趋吉避凶。

那我们现在从佛法的因果道理,我们来探讨这个公案。他今天相由心生,他有这个凶相肯定就是有劫难,他业障跑那里去了?消失了吗?

没有消失。

诸位要知道,业力必须有烦恼的念念的支持。他的个性改变了他的思想改变了,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其实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把一个业障改变了,不可能,那这样子,愿我临终无障碍就变得不可能了,不是这样子的,我们的生命有限,我们无始劫来留的问题太多,我们生生世世留的业障太多了,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改变你的心态,就是你不要用心去刺激你的业障,就像《楞严经》说的,你可以让业障沉淀下来,所以忏悔业障真正的意思就是改变你的思考模式,我们在造业的时候一定有一个烦恼在活动,你把那个烦恼停下来,虽然你过去的业还在,但是它没有这个烦恼的滋润它就不能起现行,把那个业沉到大海去,这叫带业往生。

带业往生简单的说就是你有业障,但是你不要去刺激它,这就带业往生。为什么我们大家都有业障,有些人临命终的时候,业障它不起现行,有些人业障起现行,因为你去刺激它,这个地方有个地雷,你不去碰触它,他不会爆炸的。所以这个忏悔,更重要就是改过,你要断相续心,否则你这种数数现行深深好乐的烦恼,它一定会触动你的罪业,到时候会破坏我们的佛号的正念。所以整个因果的道理,其实就在这个,怎么样去创造一个临终的安稳的环境,就是你要减损你这个恶念的势力,是这个意思。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明白佛法的人会谨慎言说举止

明白佛法的人会谨慎言说举止,害怕造恶因、误导人,故...

至诚念佛可以转业

原文: 又学道之人,凡遇种种不如意事,只可向道上会。...

造恶与造善之间的不同反应

有一个人当小偷,过了不久。他看上去贼头贼眼、贼脚贼...

鞭打白骨,为时晚矣

修行人出外行脚云游,看到一个人在路旁焚香、供花、献...

什么是习气障

问: 什么是习气障? 达真堪布答: 习气障是非常微小...

业是怎么来的

问: 请问业是因缘生吗?本性是空吗? 大安法师答:...

净界法师:让罪业有释放的管道

中国文化最高的就是《易经》。《易经》的根本思想,它...

临命终恶业起现行的情况

「若行不善业者,当于尔时,受先所作诸不善业,所得不...

【推荐】临终时会有两种力量浮出水面

净土宗念佛法门最重要的特色,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

仿荤素食不是肉,为什么也要少吃

作为肉类的替代品,仿荤实物似乎是素食餐厅的必备。仿...

怎样看待同事间的竞争

1、网友:请教法师对职场竞争怎么看?我的工作是要与另...

有了慈悲心,气血也就通畅了

人有了慈悲之心,就会变得宽容;人一宽容,气就不会郁...

布施的五大功德

过去佛陀与其五百位大比丘弟子,一起住在毘舍离的獼猴...

星云大师《几个最有效的念佛法门》

一、要欢欢喜喜的念 念佛目的在求生西方极乐,我们要...

星云大师《旅行出游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经常听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推荐】能专念六字大经王,就一切都具足了

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西方净土是法界藏土,念一佛就等...

念佛之人的「三不可」

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 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

退让的智慧

汉代一个叫公孙弘的人,年轻时家里十分贫穷。后来当了...

人生有二件事我们要学会

有二件事我们要学会:一者感恩。二者奉献。 别人对我们...

傅大士:劝君常修十法

劝君一:专心常念波罗蜜,勤修六度向菩提,五浊三涂自...

路留一步,味让三分

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

了凡四训白话篇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