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德盛者其心和平,德薄者其心刻傲

2015/06/1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德盛者其心和平,德薄者其心刻傲

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

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在今天我们呼唤伦理道德教育回归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对道德水准的界定和表现仍然很模糊。打开先哲的教诲,才衡量出自己的道德究竟是深厚还是浅薄。它的表现贯穿在我们身、口、意三业之中。

“德盛者其心和平”,品德高尚隆盛的人心平气和,这是心善。“见人皆可取”,看人人都有可取之处,这是身的善业。举一个看,就包括了听闻、感受,所接触的环境,没有一样不好,都有其可取之处。“故口中所许可者多”,所以言谈间都是赞叹别人的多,这是口的善业。行为、言语的善来自心态的平和公正,这是道德的基础,也是幸福的源泉。因为他生活在爱与感恩的世界,时时欢喜,事事欢喜,和大众融为一体,自然得道多助。儒家常说“仁者寿,智者乐”,确实是非常有道理、有科学依据的。

“德薄者其心刻傲”,德行浅薄的人心地刻薄傲慢,这是心的不善、偏邪。于是“见人皆可憎”,看人人都不如自己,个个都有可憎的地方。举出眼看到的做代表,包括耳所听到的言论、自己在一切环境中的感受和认知都有了偏差,而趋向不善。“故目中所鄙弃者众”,所以目中无人,对人鄙视嫌弃的多。可以设想, 这样的人当然口中也很难赞叹别人的善心善行,而是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心理极度不平衡。于是他的世界终日凄风苦雨,冷落萧条,更无法得到大众的欢迎和帮助。

最初一个意念的善恶,最终导致不同的生活品质,并不是环境真的有意识有差别,而是自己内心生起了虚妄的分别、想法。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所以想要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变自己的心态,提升自己的道德。

——辑自《格言别录白话赏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的意思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我...

传子以金不如传子以德

杨震是东汉名臣,以品德高尚被时人誉为关西孔子。汉末...

大安法师:如何克服贡高我慢之心

贪、嗔、痴、慢、疑是众生的根本烦恼。慢,就是贡高我...

佛教慈悲观与道德教育

一、当前急需佛教的慈悲观 在座的很多人,对佛教也许了...

教育子女应当从根本上著手

原文: 教子女当于根本上著手。所谓根本者,即孝亲济众...

拥有财富,但并没有因此而幸福

财富观一直是中国人乐于谈论的话题,钱文忠亦如此,他...

傲慢障道--阿难的悟道因缘

佛陀在世时,他带着弟子在一池边坐下来,有一位比丘问...

有财富而没德行 祸福是相倚的

一个人成就一个事业,先后在哪里?我们先后没搞清楚,...

求生西方是否是分别执着

问: 如果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为了离苦得乐,是否是一...

自我疗法清五毒

要想身体好,排毒不可少,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排...

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

今世相貌不好,但是修行可以补相

我们身为住持佛法的出家人,要如何培养自己的福慧、如...

佛法不是叫你逃避,而是让你面对现实

经常听到有人说:佛法就是逃避现实。还有人说,学佛法...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第一篇 四大菩萨与阿罗汉 其一 中国四大菩萨 中国佛教...

给自己抹点黑

公元前225年的一天,秦国大将王翦率领60万大军,即将...

净土五经格局的由来

《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无量寿经》在...

舍不得爱情就等于舍不得三界六道

问: 怎么判断自己是真信?还仅仅是觉得自己信了?我...

日常如何修行净土

这是从《印光大师文钞》里摘下来的开示净业学人日常如...

被自己的成见拖入妄想执着中去

前面我们看了很多有关业的日记,知道了我们的业主要表...

济群法师:什么是幸福,如何把握幸福

记者: 我们以前做过一个关于幸福感调查,在北京工作...

我们能听闻这部经,要感恩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我们看这个名称,在...

学佛就是要出离苦恼

现在常有很多人来找师父开示,我问开示什么?他说他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