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如来随机利生浅近论》白话译

2015/08/1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如来随机利生浅近论》白话译

(印光大师著 圆涛法师白话译)

【原文】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生佛不二,凡圣一如。由迷悟之攸分,致升沈以迥别。大觉世尊,愍而哀之。示成正觉,普度众生。以醍醐之一味,随机宜而殊说。大根则为说顿法,令其速成佛道。小器则授以渐教,使彼徐出尘劳。随顺世间,循循善诱。

【译文】

每位众生都具有本有的妙觉真心,也都具有同样的般若智慧。众生和诸佛、凡夫和圣人在这一点上是无二无别的。由于迷惑的深浅和证悟的程度不同,导致生命形态上升或沉沦差别各异。伟大的觉者释迦牟尼佛,慈悲哀怜众生迷惑颠倒,于是在这个世界示现成佛,想普遍度脱一切众生。将醍醐一味的无上佛法,随众生的根器和时机不同而作的种种不同的演说。对于大乘根器的众生则演说圆顿之教法,令他们快速成就佛道;对于小根器的众生则教授渐近之教法,使他们能够慢慢超脱生死尘劳。就这样佛陀随顺世间众生的现实状况,慢慢劝化诱导他们走上菩提正路。

【原文】

示戒善,辟人天之坦路。明因果,陈趋避之良谟。言戒善者,五戒不杀,即仁。不盗,即义。不邪淫,即礼。不妄语,即信。不饮酒,则心常清而志凝,神不昏而理现,即智。五戒全持,不堕三途,恒生人道。此与儒之五常大同。第儒唯令尽义,佛则兼明果报耳。

【译文】

佛陀开示持戒修善的法门,为众生开辟了一条通向人道、天道的平坦大路;详明地宣讲因果报应的道理,为众生陈述了一个趋吉避凶的良好教训。所谓持戒修善,就是持五戒、修十善,五戒中不杀生,即是仁。不偷盗,即是义。不邪淫,即是礼。不妄语,即是信。不饮酒,则心地清明而心志专一,神识不昏迷而真理显现,此即是智。五戒如果能够全部持守,则不堕落于地狱、饿鬼、畜生这三途之中,恒常投生于人道。这与儒家的“五常”大体相同,但是儒家只是让人“做到本份”,而佛门则兼带说明“三世因果”。

【原文】

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名身三业。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名口四业。不贪,不嗔,不痴,名意三业。此与五戒大同。而五戒多分约身,十善多分约心。十善具足,定生天界。

【译文】

十善,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叫身三善业。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这叫口四善业。不贪、不嗔、不痴,这叫意三善业。十善与五戒内容大致相同,而五戒大部分是约束自身行为,十善大部分是约束起心动念,十善业如果具足,必定可以上生到天界。

【原文】

至于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对兄说友,对弟说恭,种种伦理之教,则皆欲使人各尽其分,无或欠缺,随顺世相,修出世法。若夫广明因果报应,不爽毫厘。堕狱生天,唯人自召。乃如来至极悲心,欲令众生永离众苦,但受诸乐耳。故不惜现广长舌相,为诸众生尽情宣演。

【译文】

至于佛陀遇到为人父母者,就对他说要慈爱子女;遇到为人子女者,就对他说要孝养父母,遇到为人兄长者;就对他说要友爱弟妹,遇到为人弟妹者,就对他说要恭敬兄长。这些伦常道德教化,都是希望使每个人能尽其应有的本分,令他们在世间伦常上没有什么欠缺,然后能随顺世间的事相,修习出世间之佛法。广泛地开示因果报应丝毫不差的道理,绝对千真万确。堕入地狱或生到天堂,是个人业力感召的结果。这是释迦如来以最究竟的慈悲心,想让一切众生永远脱离一切痛苦,永远享受一切安乐啊。所以不惜苦口婆心,为一切众生尽情的演说真实不虚的佛法。

【原文】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若欲不受苦果,必须先断恶因。若能常修善因,决定恒享乐果。此即书之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易之,积善必有余庆,积不善必有余殃之意。但儒唯约现世与子孙言,佛则兼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尽而论。

【译文】

佛经上说:“菩萨畏惧种下不善的因,众生畏惧得到不好的果报。”如果想要不遭受痛苦的果报,必须先断除造恶之因。若能常常修习善因,决定恒常可以享受安乐的果报。这就是《书经》上所说的:“作善则降吉祥,作不善则降灾殃。”《易经》上也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意思。但是儒家只谈到现世个人与子孙,佛教则是兼带过去、现在、未来的无尽三世的谈论。

【原文】

而凡情未测,视作渺茫,不肯信受。如盲背导师,自趣险道,欲不堕坑落堑,何可得耶。是故佛法广被十法界机。若约人道而言,即无一人不堪受佛法,亦无一人不能受佛法。藉令各修戒善,则俗美人和,家齐国治。唐虞盛世之风,何难见于今日。

【译文】

然而,由于凡夫情识分别,无法测知真实的事理,看不清事实真相,因此将佛陀三世因果之说,视为虚无渺茫,而不肯真正信受。就如同盲人违背了向导之师,自己趣向于危险的道路,如果想要不堕落到深坑之中,这怎么可能呢?所以佛法广大,能普遍利益十法界众生的根机,如果就人道来讲,没有一个人不能承受佛法,也没有一人不能受持佛法。假使人人各自持戒修善,则世间能完美和谐、家族齐整、国家平治,实现尧舜盛世的社会风气,在今日看到又有什么困难呢?

【原文】

因兹道启西乾,法流东震。历代王臣,咸皆崇奉。以其默化人心,隐赞治道,伏凶恶于未起,消祸乱于未萌故也。至于出家为僧,乃为专志佛乘,与住持法道而设。非谓佛法唯僧乃可修持也。

【译文】

因佛教诞生于天竺,而后佛法流传于中国,历代王公大臣,人人都崇敬奉持。这是因为佛教能够起到潜移默化人心、暗中赞同治世之道、伏凶恶于未生之时,消祸乱于未萌之际的缘故啊。至于出家为僧,这是为了专心志求佛乘,与住持佛法之道而施设的,并不是说佛法只有出家僧人才可以修持啊。

【原文】

此诸浅说,乃如来随顺世间,渐令出世之人天乘法。余如声闻,缘觉,菩萨等乘,咸皆以此为基。若夫有大根者,直趣妙觉,彻证吾心本具之佛性,极畅如来出世之本怀,其义深远,姑置勿论。

【译文】

这些浅显的言说,是释迦如来为随顺世间而施设的,想使人渐渐出离世间的人天乘教法。其他如声闻、缘觉、菩萨等乘教法,全都是以此为根基。若有大乘根器的人,直接趣向佛地妙觉,彻底证得我们本具的佛性,究竟畅演如来出世度生的本怀,其中的意义极为深远,在这里就暂时不讨论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印光大师文章列表

从内心发起真正救度众生的心

修行需要压力,想一想,现在多少的父母亲眷,对我们有...

度众生苦,一切要从利他的角度出发

我们的一切遭遇都是自己过去业报所感,要追求幸福,不...

发菩提心,从最有缘的众生做起

做任何功德,都应该有前行发心殊胜。要发什么样的心呢...

发愿度人进佛门但并不如愿,是否应放弃

问: 值此末法时期,善知识难遇,众生不知念佛。弟子...

一代高僧玄高法师:愿生恶世中度人出苦海

前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冯翊万年(今陕西西安一带...

法施比财施的功德还大

皈依佛、法、僧的弟子,是为了求解脱,求解脱是为了自...

佛教经典不能随便增减

佛经所诠释的真理是放之法界而皆准的,不会随时代的变...

利益众生的方法

学习大乘佛法,修学的目标就是要利益一切众生。然众生...

如何根治烦恼习气

在凡夫地,谁无烦恼。须于平时预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缘...

为什么有的聪明人坎坷终身

印光大师文钞原文: 聪明人,均属矜夸,暴露,尖酸,刻...

印光大师:警人命无常

光阴迅速,时序更迁。刹那刹那,一念不住。此殆造物出...

世乱已极,将何以治

昔有问于予曰,世乱已极,将何以治。予曰,汝若能知乱...

想要「口吐莲花」,是需要下一番苦功夫的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佛经里也有不...

当今社会人们的嗔心毒火

人类自称为万物之灵,仗着自身的心智优势,成了这个星...

平等惠施获福无量

昔日,佛陀在罗阅城的迦兰陀竹园弘法度众。一天,师子...

生病时提不起精神,念佛也觉得不相应

问: 请法师开示,生病时提不起精神,念佛也觉得不相应...

如果没有福报,修行路上障碍就会很多

学佛应该从培养福报开始,如果没有福报,不仅智慧开发...

星云大师《认错的美德》

语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勇于...

宽容是人生的最好修养

在人的一生中,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既...

不信佛的人对佛教的诘问

有一位聪明的那先比丘,有一次,弥兰陀王故意要非难那...

佛门中的「八大菩萨」

八大菩萨有哪些来历? 八大菩萨是佛经中记载辅助释迦牟...

【推荐】弥陀经中「一心不乱」与「系念不乱」

智者大师这样的一个天台宗的祖师,号称后释迦,临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