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愚人与智者的差别

2015/11/3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愚人与智者的差别

有一天,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比丘们开示愚人与智者的差别。佛说:“愚痴人常犯三种过失,大众应当要远离,是那三种过失呢?愚痴人对于不能想的事情却偏要想;不能论说的事情却偏要论说;不能做的事情却偏要去做。”

“什么是不能想的事情却偏要想?愚痴人心当中经常萦回忆念这三件不该想的事情。第一、总是嫉妒着他人;第二、经常对于他人的财物及女色起贪念;第三、心生妒意,口出不善的言辞:‘他所拥有的一切,如果都属于我的,那该有多好!’愚痴的人心心念念都想着不能想的事情。

“什么是不能论说的事情却偏要论说?愚痴的人常犯四种口过,哪四种呢?愚者常喜欢说妄言、绮语、恶口,以及说挑拨离间,让彼此不和的言语,这些都是愚人常犯的四种口过。

“什么是愚人所做的恶行呢?愚人心中时常想者杀生、窃盗、邪淫种种恶念,因而造作这些恶法。所以,比丘们!愚者常有这三种心行,也习惯于造作这些恶业。”

佛继续说道:“比丘们!智者有三事,所以长念修行,一心向道,是那三件事情呢?第一、智者思惟着应当思惟的事情;第二、论说着应当说的言论;第三、力行应当做的善行。”

“什么是思惟应当思惟的事情呢?智者心中常正思惟三事:不贪妒、不瞋恚、不愚痴,常行正见。见他人财物,不会生起贪念,这正是智者心中只思惟应思惟的事。”

“什么是谈说应当说的言论呢?有智慧的人成就四种善的口业:自己不妄语,也不教人妄语;见他人妄语心不喜乐,智者便是如此善护口业。此外,智者自己不绮语、恶口、两舌外,也不教他人绮语、恶口、两舌,有智慧的人是如此成就口业的善法。”

“什么是智者所成就立身行持的善业呢?智者时时观照行为,无所恼害触犯。所以智者不但自己不杀生,更不会教使他人杀生,若见他人杀生心不喜乐;不但自己不偷盗,也不会教他人偷盗,如果见到他人偷盗心不喜乐;自己不邪淫,见到女色心中也没有淫欲心,更不会教他人邪淫。当见到年长的妇女,就视同自己的母亲;见到年纪相仿的女众,就像看到自己的姐姐一样;而见到年纪小的女孩,则当成自己的妹妹,用平等心来对待一切人,这就是智者所成就的三种身行,是智者所行之事。比丘们!你们应当知道这三种有为之相。”

“所以,诸比丘!应当舍离愚者三相,奉行智者所行之法,比丘们!要这么去实行!”

所有比丘听闻佛陀开示后,都欢喜奉行佛陀的教诲。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二(三供养品)第二十二》

省思:

古人有云:“万里途程,不离初步”,儒家的核心思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端正品德开始,一路至于止于至善。修行亦是从修习“十善法──身不造杀、盗、淫;口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不起贪、瞋、痴”着手,然后渐次入于佛智。正所谓“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若能于二六时中奉行十善,以此为基础,便能步步向上,菩提道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人心旁鹜不定,应从三毒中解脱出来

僧珈逻仕达是舍卫城的一位长老比丘。他的妹妹生下儿子...

负面情绪的根源就在于贪嗔痴

佛法以缘起看世界,这就告诉我们,每种想法和情绪既非...

遇到逆境你会用哪种思想去面对

这个思想,刚开始比较不坚固叫思想,当这个思想坚固了...

天下有五种不祥之事

在《孔子家语》上也有这样一个典故。有一天,鲁国的国...

五蕴身心与如来清净法身有何异同

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

商人砍柴能得福?

一位商人一心求福,希望事业成功、赚尽天下财富。有人...

骨不吓人,人自吓;癌不惊人,人自惊

我先说一件趣事或许您可以从中去体会:以前我在医学院...

佛法真利益多被极庸愚人得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于在家人,更为要紧。以在家人,...

持诵《妙法莲华经》的不可思议公案

在中国晋朝有一位昙翼法师,前生是一只山鸡,今生却得...

优填王与吉星女

佛陀时代,印度的俱昙弥国为优填王所统领,他的王后不...

一棵芒果树

对于一位以觉醒修行的人来说,并不需要有某些人的很多...

隐密暴露

世间每一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隐密,而隐密也有善的也有恶...

胆小的人如何通过念佛来改变

问: 弟子生来就胆小,经常想些事情给自己害怕,请问...

在生活中磨练自己,在违缘中坚定自我

什么是违缘?违缘就是我们生活、修行等方面所遇到不如...

新世纪,新伦理

提起道德伦理,也许国人会有些逆反。的确,我们已经接...

要庆幸自己还活着

导语:从出生开始,我们每天都在一步步走向死亡。每天...

在坎坷路上走,才能磨练心志

寺中有一个小和尚,从小就在这里出家,是寺里的众僧把...

布施饮食获得五种福报

过去,佛陀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里。当时,佛陀为比...

七佛以来,犹为蚁子

七佛以来,犹为蚁子,蚁子就是蚂蚁。这是一个典故,在...

【推荐】禅学中的智慧故事

1、泥泞路上 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

星云大师《禅修法门》

永惺长者、各位法师、各位嘉宾,很感谢佛陀的慈悲光明...

学佛人的不同十种境界

学佛有不同十种境界,看自己是那种境界的人。十个境界...